伍建军
-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蒲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15年四川省蒲江县插旗山村血吸虫病疫情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掌握四川省蒲江县插旗山村2015年血吸虫病疫情动态情况,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操作手册》和《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分析2015年蒲江县插旗山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情况。结果开展查螺面积424 200 m^2,查出有螺面积为68 300 m^2,未发现阳性钉螺和阳性病人,无耕牛感染。通过间接凝集试验查病304人,血清学阳性为7人,血阳率为2.3%,粪检全部为阴性,感染率为0;监测流动人口202人,血清学阳性3人,血阳率为1.49%,粪检阳性为0,无血吸虫病感染。结论插旗山村通过湿田改造、水改旱及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等土地整理措施,通过退耕还林,优化第一产业,实现由水转旱的产业结构调整,彻底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彻底改变了群众既往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居民远离了血吸虫病感染。
- 徐惠蓉伍建军侯明张辉何建川吴子松徐亮
- 关键词:血吸虫病
- 2005-2014年四川省蒲江县古佛村血吸虫病监测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掌握四川省蒲江县古佛村2005-2014年血吸虫病疫情动态情况,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14年蒲江县长秋乡古佛村监测点进行血吸虫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与2005年钉螺面积147 950 m^2比较,2014年有螺面积下降为0,无感染性钉螺;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由2.16%减少到0%;未发现病牛。结论蒲江县螺情和疫情得到极大的控制,但该地区血吸虫病疫情仍有反弹的可能,仍需继续加强监测和巩固工作,防止疫情回升。
- 徐惠蓉伍建军侯明张辉何建川吴子松徐亮
- 关键词:血吸虫病
-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果园养鸡灭螺效果观察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评价果园养鸡在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灭螺效果。方法在四川省蒲江县长秋乡选择果园,一次性放养1月龄小鸡100只,作为实验组;另选择环境、种植类型及螺情相似的果园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灭螺措施。观察两组的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植被变化情况、药肥施用及收成情况。结果实验组在养鸡3个月后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较基线调查分别降低了86.9%和98.1%(P<0.001),其下降幅度高于采取常规灭螺措施的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养鸡4个月后的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与养鸡3个月后相比有进一步下降;对照组在同月份有螺框出现率及活螺平均密度较上一月份有所回升,实验组和对照组两项螺情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的费用效益比对照组每亩可增加收入2 228.5元。结论果园养鸡灭螺的效果优于常规方法,灭螺效果也能维持较久。降低了血防工作的成本,同时增加了果园的收入和减少开支。
- 伍建军侯明陶伟张辉周宗勇陈琳许发森钟波邱东川
- 关键词:血吸虫病山丘型灭螺
-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山丘型流行区实施中的障碍因素研究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分析山丘型流行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了解当前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应优先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索解决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四川省有代表性的山丘型流行区成都市蒲江县和眉山市东坡区作为研究试点。采用文献回顾方法建立"山丘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中的障碍因素"框架,结合选题小组方法,对卫生、农业、林业等8个部门中处于省、市、县、乡、村5个层次的血防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涉及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血防专业人员153名,问卷回收率(专家积极系数)为100%。结果显示,在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策略过程中,四川省面临工程灭螺、健康教育、人查治病、改水改厕等4个需重点关注的问题。成都市蒲江县和眉山市东坡区在执行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具体措施上侧重点有所不同,蒲江县最重要的措施是改水改厕,东坡区更需要开展工程灭螺。结论在山丘型流行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过程中,各流行区疫情状况和现有防治措施进展情况不尽相同,需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防控工作。
- 徐佳陈琳张奕伍建军万学祥朱蓉徐惠蓉刘青黄亮吴子松路龙廷钟波
- 关键词:血吸虫病
- 钉螺密度与繁殖率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通过定量研究影响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种群动力学与繁殖的内在(种群密度负反馈)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从而探索钉螺种群控制阀值以指导控制钉螺。方法在四川省蒲江县大塘镇选择一无螺环境放置14个钉螺框,2次随机抽取100个有螺环境,分别采集2 820和2 826只钉螺,按不同密度组2、4、6、8、10、20、40、80、100、150、200、400、800和1 000只/框放入钉螺,低密度组(≤40只)中保证雌雄比例1∶1,高密度组(≥80只)随机放入不同数量的钉螺。实验分2次。实验结束后分别将2次实验的14框钉螺全部拣出,观察新螺繁殖率,记录新老螺死亡率。结果第1次实验低密度组新螺繁殖率平均值为80.07%,新螺死亡率平均值为16.86%,老螺死亡率平均值为2.73%;高密度组新螺繁殖率平均值为37.06%,新螺死亡率平均值为19.83%,老螺死亡率平均值为35.51%。第2次实验低密度组新螺繁殖率平均值为80.40%,新螺死亡率平均值为4.65%,老螺死亡率平均值为11.46%;高密度组新螺繁殖率平均值为22.81%,新螺死亡率平均值为4.77%,老螺死亡率平均值为68.06%。高低密度组之间新螺繁殖率、新螺死亡率、老螺死亡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量研究证明,种群密度影响钉螺繁殖率,种群密度越低,则繁殖率越高,反之亦然。
- 徐惠蓉伍建军郑树明侯明陶伟周宗勇张辉林路英何建川陈进蒙先洪叶红陈陵崔丽娜钟波
- 关键词:繁殖率
- 2006-2013年四川省蒲江县古佛村人群血吸虫抗体消长监测
- 2015年
- 目的了解山丘型血吸虫病轻疫区人群血吸虫病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为评价免疫诊断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四川省蒲江县古佛村,每年秋季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查村民,血阳者再作Kato-Katz法检查。筛选出2006-2013年连续参加检查的人群,检查分析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抗体滴度、每克粪便虫卵数(EPG)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2006-2013年有263人连续参加了血吸虫病检查,人群抗体阳性率从4.19%下降到1.83%,人群抗体滴度(GMRT)从1.29下降到1.07。抗体阳性者转归以阴转为主,滴度逐年降低;阴性者维持阴性为主。总血清阳性率与总感染率呈正相关(r=0.33,P<0.05)。结论四川省蒲江县古佛村山丘型血吸虫病轻疫区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应开发适用于不同流行程度疫区的血吸虫病免疫诊断试剂。
- 徐惠蓉伍建军侯明张辉何建川吴子松
- 关键词:血吸虫抗体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