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杰
- 作品数:9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论新时期加强高校德育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 2011年
- 构建高校德育体系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德育体系的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大学生个性发展和成才的规律,坚持多层次与全方位建设相结合。同时还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德育思想和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并根据时代发展与历史任务动态更新、不断发展。
- 刘俊杰张雷刘强
- 关键词:高校德育体系
- 再职型新员工社会价值肯定感的组织间传递及对知识领地行为的影响
- 2024年
- 在员工跨组织流动日益常态化的情境下,如何对再职型新员工实施组织社会化管理使其参与知识共享非常值得研究。虽然已有研究注意到了再职型新员工的身份特殊性,但对于其在旧组织中取得的组织社会化成果与新组织的联系缺乏研究。本文基于模拟实验数据与统计调研数据,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索了社会价值肯定感在新旧组织中的传递过程,以及对新组织社会价值肯定的感知影响知识领地行为的机制。研究发现,组织间接触可促进再职型新员工在新组织中获得社会价值肯定感,其获得的社会价值肯定感通过组织社会化与心理安全感的链式中介负向影响其知识领地行为。研究结果丰富了组织社会化理论,拓展了资源保存理论在组织社会化和知识领地行为中的应用,为相关组织对再职型新员工的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杨皎平刘俊杰王淑君
- 关键词:组织社会化心理安全感
- 构建学生社区党团组织:高校德育的新趋势被引量:1
- 2010年
- 建设学生社区党团组织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适应时代发展、发挥党团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途径,是适应高校教学管理学分制改革、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迎接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加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有力保障。建设学生社区党团组织要在科学界定其职能范围的基础上,从组织机构体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方法途径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努力。
- 高继宏刘俊杰
- 关键词:高校德育可行性
- 对大学生加强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精神教育的思考被引量:1
- 2011年
- 当代一些大学生存在的集体主义意识淡化、自我意识强烈但合作意识薄弱的现象,是社会多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精神教育,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二要在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大学生崇尚友谊、团结协作的自觉性;三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教育功能;四要深入挖掘各类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大学生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精神教育的内容。
- 张雷刘俊杰
- 关键词:集体主义团队合作精神
- 论新时期加强高校德育体系建设的几点要求
- 2011年
- 构建高校德育体系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德育体系的建设要成立统筹管理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机构体系、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形成全员参与的德育氛围;此外,还要深入挖掘各类文化资源,完善德育内容,拓展高校大德育方法途径体系,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形势需要,解决高校德育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 刘俊杰吴成龙
- 关键词:高校德育体系
- 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被引量:1
- 2015年
- 针对青岛科技大学100名学生开展了网络社交行为调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主要特点,并提出了通过加强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特征与规律的研究,构建网络安全课程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等方式,构建自律性和防范性相结合的网络社交安全教育模式.
- 张雷刘俊杰
- 关键词:大学生
- 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然选择——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 2011年
-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所带来挑战的必然选择,是由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特征决定的。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群众的需要,又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 刘俊杰张雷
- 关键词:创先争优人民群众基层组织建设
- 试论构建高校德育体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 2011年
- 德性的可教性与整体性特点、德育整体性原理以及系统论的科学方法是高校德育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发展以及国内改革开放后所出现的新形势、新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构建高校德育体系以应对挑战,这也是解决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德育体系建设应该从目标体系、内容体系、途径方法体系、主体体系、组织与评估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展开。
- 李佳佳刘俊杰
- 关键词:高校德育体系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路径分析
- 2016年
-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价值观普遍存在"坚持主流价值观与价值选择多元化并存、价值情感认同与价值行为认同不一致、价值目标设定追求满足自我与服务社会的统一"等特点。高校在开展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时,教育目标应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的原则,教育内容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原则,教育途径应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党员价值观的教育路径上,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积极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信息互动模式。
- 刘俊杰
- 关键词: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原则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