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宇 作品数:4 被引量:14 H指数:2 供职机构: 海南省植保植检站 更多>> 发文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海南龙眼红粉病的病原鉴定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确定海南省近年发生的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病原菌种类,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海南省龙眼主产区龙眼红粉病病果样本,通过对病原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以及病原菌的rDNA 28S和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结果】经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培养后回接健康龙眼果实,出现的病害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再次分离得到同样病菌,确定其为致病菌;对病原菌进行传统形态学观察,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形态为粉红单端孢菌属真菌,将待测菌株rDNA-ITS和rDNA-28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其致病菌与Trichothecium roseum的相似性达到99%。【结论】确定海南省龙眼主产区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的病原菌为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杨济徽 李鹏 张龙 曾宇 杨叶 范咏梅关键词:龙眼 分子鉴定 一种海南杧果新发病害致病菌研究初报 2016年 2014年5月,在海南省乐东县、东方市、三亚市等卡亡果主产区,发现一种卡亡果生长期的果实新病害,主要为害果实,对叶片、果柄等也有影响。观察其田间发病情况与症状,并依据科赫法则分离病原菌、培养和回接,结合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害使忙果果实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表面开裂突起斑点,有时渗出透明黏液,黏液流经斑点处出现黑色小点,严重时病斑合并呈不规则形,病斑未深入果肉。该菌菌落培养初期呈灰白色放射状圆形,后期产生黑褐色素,菌丝变为黑色;培养皿背面颜色由蓝黑色变为黑色。未成熟孢子无色、单胞、近卵形,分生孢子大小为(1.7286-9.8785)μm×(1.5937-6.6502)μm;成熟孢子暗褐色、双胞,大小为(9.5235-14.4462)μm×(2.2137-6.1555)μm;分生孢子器扁圆形,产孢体褐色。将其rDNA-28S和rDNA—ITS序列经BLAST搜索比对,结合形态学观察,初步鉴定该病害的病原菌为Botryosphaeriaceae科Lasiodiplodiasp.。该病原菌致丰亡果生长期病害为国内首次报道。 杨济徽 李鹏 张龙 曾宇 杨叶 范咏梅关键词:杧果 病原 龙眼红粉病空间分布 2017年 龙眼红粉病是由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Link et Fr.引起,是海南省龙眼主产区龙眼果实生长期新发生病害,该病害在海南发生较普遍。本文利用6种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Iwao M*-m回归方程检测和Taylor幂法则对龙眼红粉病空间分布型进行分析,并分析了聚集原因。结果表明,龙眼红粉病发病期病株垂直分布下,有7个田块属聚集分布,田块8属均匀分布;水平方向上,病株上部、中部、下部,均为聚集分布。 吴业俊 杨济徽 范咏梅 李鹏 张龙 李涛 曾宇关键词:龙眼 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药效试验 被引量:6 2013年 采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结果表明,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1 g/20 mL与种子直接混合搅拌包衣+1叶1心期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25 g/hm2兑水喷雾+移栽前2 d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90 g/hm2兑水喷雾+移栽后7 d用48%毒死蜱乳油900 mL/hm2兑水喷雾+移栽后15 d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900 mL/hm2兑水喷雾的施药方案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齐穗期防效达78.57%,收割前防效达64.86%,该施药方案持效期较长,药效明显。同时,对该病的媒介昆虫白背飞虱防效也较为显著,在本田期防治效果较为长久,能有效遏制病毒病的传播,是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较为理想的药剂。 柳晓磊 李鹏 蒙忠辉 彭智斌 曾宇关键词:噻虫嗪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