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亭亭
- 作品数:32 被引量:150H指数:8
- 供职机构: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鄂西北珍稀濒危植物及物种多样性空间尺度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为了探究鄂西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及其多样性空间分布与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于2007-2017年先后对鄂西北8个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对其种类组成、地理成分、生活型及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鄂西北珍稀濒危植物共有262种,隶属于62科149属;(2)该区域珍稀濒危植物地理成分与生活型谱具有地域过渡性和多样性;(3)鄂西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峰值出现在海拔900~1700 m区段,物种丰富度与海拔区段间具有显著的二次方程关系:y=-0.5107x^2-12.43x+7.3111(R^2=0.7867,P=0.04);(4)不同空间尺度下,物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_D)、均匀度指数(ED)、Margalef多样性指数(K_D)随空间尺度的变化均呈幂函数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2=0.7303 (H_D)、R^2=0.8858(E_D)、R2=0.9805(KD)。研究表明H_D、E_D、K_D值的变化幅度可能与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有关。目前砍伐毁林和过度采挖是该地区珍稀濒危植物最大的威胁因素,建议从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布与地理环境特性相结合的角度加强管理,为区域珍稀濒危植物的科学恢复提供支撑。
- 杨启池李亭亭李亭亭徐玉洋汪正祥李玲
- 关键词: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多样性鄂西北
- G-F指数测度万朝山兽类物种多样性被引量:9
- 2018年
- 2015年5月—2016年7月,利用样线法对湖北省万朝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与湖北省内其他5个自然保护区的兽类G指数(genus index)、F指数(family index)和G—F指数(genus-family index)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万朝山自然保护区共有兽类7目25科69种,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种类为主,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Ⅱ级重点保护动物11种;G—F指数分析表明,万朝山自然保护区兽类G指数为3.99、F指数为14.81,G-F指数为0.73。万朝山与湖北省省内其他5个自然保护区的兽类G指数、F指数和G—F指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万朝山和南河的G—F指数相当接近,相似性系数也高,这可能与万朝山和南河地理位置接近、生境组成相似有关。各保护区的物种分布密度虽然差异不显著,但南河和漳河源自然保护区因为保护区面积较小,导致物种分布密度较大。
- 李士超李亭亭汪正祥田凯田凯陈宇熊斌梅
- 关键词:兽类资源物种多样性
-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的植物群落分类及特征被引量:6
- 2016年
- 采用植物社会学调查方法,对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对127个植物样方调查资料进行了聚类分析。综合数量分类及植物社会学的分类标准,将神农架川金丝猴栖息地植被划分为13个群丛和4个群落;分析了各群丛的结构特征、地理分布特征(海拔、地形等)以及不同群丛的植物组成和食源植物状况,同时对各群丛乔木层的胸径等级和高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群丛Ⅰ(华山松-金佛山箬竹-湖北大戟)、群丛Ⅵ(巴山冷杉+红桦-箭竹+兴山五味子-抱茎风毛菊)、群丛Ⅸ(华山松-鄂西绣线菊-中日金星蕨)以及群丛Ⅻ(巴山冷杉+华山松-鞘柄菝葜+鄂西绣线菊-中日金星蕨)4个群丛所含物种数最多,其中群丛Ⅰ、Ⅵ、Ⅸ所含食源植物种数也最多;群丛Ⅳ(红桦-湖北花楸-离舌橐吾)胸径大于30 cm的树木所占比例及乔木层平均高度均最大;这5个群丛是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的主要植被类型。该研究可为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的植被保护与恢复提供重要参考。
- 李亭亭汪正祥龚苗雷耘林丽群戴璨任雁
- 关键词:川金丝猴栖息地聚类分析群丛
- 遮光对亚热带山地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生长及维管植物控制效果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控制亚热带山地泥炭藓湿地中维管植物的生长可以帮助泥炭藓湿地快速恢复.以亚热带山地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覆盖遮光网控制遮光率,探究遮光对大泥炭藓生长及维管植物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1)大泥炭藓的生长状态方面,在无遮光下及遮光处理下,随着遮光率的增加,大泥炭藓的头状枝数量不断降低[10月从38.9 (±11.8)降低到24.5 (±4.4)],但覆盖面积和生物量先增加后降低[10月覆盖面积从62.0 (±32.3) cm^(2)到128.6 (±25.7) cm^(2)再到99.0 (±19.7) cm^(2);生物量从1.8 (±0.7) g到2.8 (±0.8) g再到2.0 (±0.5) g];(2)随着遮光率的增加,维管植物的总盖度与生物量不断降低[10月总盖度从96.2%±1.6%降低到10.0%±1.4%;生物量从419.9(±71.3) g降低到57.4 (±17.1) g];(3)维管植物总盖度与大泥炭藓覆盖面积以及生物量均显著相关,当维管植物总盖度约为50%左右,大泥炭藓覆盖面积和生物量最大.因此,遮光网与维管植物共同影响大泥炭藓的生长,中度遮光(遮光率64%、76%)是帮助泥炭藓湿地快速恢复的最佳条件;综合考虑大泥炭藓的生长以及经济成本,在野外进行大泥炭藓湿地的恢复工作时,只需要覆盖1层遮光网(遮光率64%)即可达到最好效果.(图7表4参38)
- 李玲汪正祥邓龙强莫家勇林丽群林丽群熊蔚张文娟马茹悦张文娟李亭亭
- 关键词:维管植物遮光亚热带山地
-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五道峡自然保护区鸟兽资源及节律特征被引量:1
- 2023年
- 为掌握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兽资源情况,布设62台红外相机进行野生动物资源监测。调查发现,1433张独立有效照片共记录兽类7目、12科、19种,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前5位的是小麂、中华斑羚、野猪、猪獾和花面狸;记录到鸟类5目、14科、33种,物种相对丰富度前3位的是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和松鸦。节律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冬季(P<0.05),与春季、秋季差异不明显,野生动物在夏季活动频繁,冬季动物活动频率较低;小麂、中华斑羚和野猪在早晨和黄昏活动频繁,属昼行晨昏型动物,白冠长尾雉和红腹锦鸡活动集中于早晨和黄昏。3种偶蹄目兽类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的分析结果表明,3个优势物种间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中等程度的重叠,相互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以期掌握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资源和节律信息,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监测提供依据。
- 李怀祥李亭亭邓正斌陈荣友祝文龙任帅汪正祥
- 关键词:红外相机活动节律
-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黄杉年龄胸径树高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0
- 2016年
- 为深入探究林木的生长规律、更好地保护珍稀树种,对七姊妹山黄杉群落进行了调查。选用7种常见的回归模型对黄杉的胸径-年龄、树高-年龄、树高-胸径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黄杉的胸径、树高与树龄成正相关,树高与胸径也成正相关,三次曲线模型可以很好地表达黄杉胸径-年龄和树高-年龄关系,表达式为:y=-0.0001x3+0.011x2+0.179x+4.44及z=0.00007x3-0.015x2+1.105x-10.81;幂函数z=1.778y0.659是描述黄杉树高-胸径关系的最优模型,并对其可靠性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实测值和预测值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所选的最优方程可以用来估算黄杉年龄、胸径和树高的值。本文可为该区域黄杉生长规律和预测林木蓄积量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 熊斌梅汪正祥李中强张娥田凯李亭亭李泽宋春禄
- 关键词:黄杉年龄胸径树高
- 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优先保护定量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采用样地法和样线法,对湖北省保康县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资源状况和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运用濒危系数、遗传价值系数和物种价值系数3个组合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计算出综合评价值,以此来确定保护区内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优化保护等级。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43种,其中濒危物种16种,稀少物种23种,安全物种4种;属于一级优先保护物种有10种,二级19种,三级11种,四级3种,其结果与国家所确定的保护植物的保护等级并不完全相同。通过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在800~1600m海拔段,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种类最多且特有性高,占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总种数的72.09%,是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分布的集中区域;高海拔段(1600m以上)分布有较多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群落,原生性明显,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
- 林邦俊李亭亭汪正祥杨启池徐玉洋
- 关键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 大九湖沼泽湿地大泥炭藓种群分布特征及其制约因素
- 2023年
- 为探究神农架大九湖泥炭藓湿地的关键物种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种群的分布特征及其制约因素,于2020年8月沿垂直湖岸带方向设置样带和样方进行植被和环境因子的调查和采样,于室内进行各理化指标和生理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大泥炭藓三生长指标(头状枝数量、盖度、生物量)对垂直湖岸带距离的响应具有一致性,均随垂直湖岸带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距湖岸40m左右时,大泥炭藓种群生产力最高;(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20个环境因子(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固相比、液相比、气相比、pH、TN、TP、TOC、AHN、AP、TOC/TN、TOC/TP、TN/TP;地下水埋深;水样pH、TN、TP、TN/TP)中,地下水埋深是影响大泥炭藓种群生长和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其次是土壤TOC/TP;在8个生理指标(组织TC、TN、TP、TC/TN、TC/TP、TN/TP、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中,组织TC与大泥炭藓生长显著相关;(3)地下水埋深通过影响大泥炭藓头状枝的光合和呼吸作用,土壤TOC通过影响大泥炭藓吸收同化到自身组织中的TC含量,来影响其种群的生长和分布;(4)除了非生物因子,维管植物的种间作用等生物因子也影响着大泥炭藓种群的生长和分布。本研究可为亚热带山地泥炭藓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 汪正祥汪正祥邓龙强林丽群张志麒林丽群
- 关键词:环境因子
- 地形对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植物丰富度及分布格局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6年
- 该研究以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40个(20×20m2)植物群落调查样方为基础,并采用回归分析和典型对应分析(CCA)的方法研究该区地形对植物物种丰富度及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以明确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等地形因子的相对重要性,为该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40个调查样地共有植物633种,隶属133科,316属,其中乔木118种,灌木150种,草本365种。(2)曲线回归方程拟合结果显示,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别与海拔、坡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升高而增大,沿坡度梯度先减少后增大之后又减小。(3)从植物的生活型来看,在所有海拔段,乔木物种丰富度始终低于灌木和草本植物;在低、中低海拔地带,灌木物种丰富度均高于乔木和草本植物;而在中、高海拔地带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较大且高于乔木和灌木。(4)CCA排序结果表明,地形因子对植物物种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按其影响强度排序为海拔>坡度>坡位>坡向,说明海拔是影响该区植物物种分布最重要的地形因子。
- 熊斌梅雷耘汪正祥李亭亭熊秀海李中强张娥彭宗林
- 关键词:地形物种丰富度物种分布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
- 七姊妹山泥炭藓湿地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群落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 2023年
- 为探究七姊妹山泥炭藓湿地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进而为亚热带山地泥炭藓湿地保护、恢复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于2021年6月,对该湿地泥炭藓斑块设置样方,使用标准样方法进行植被、环境调查,同时采集样品进行测量分析。运用系统聚类法进行群落的数量分类,随后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各群丛间环境因子以及大泥炭藓生长、生理指标的差异及其相关性,明确影响大泥炭藓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内在机制。结果显示:(1)37个调查样方可分为4个群丛类型,即:Ⅰ、蕨-大泥炭藓群丛(Ass.Pteridium aquilinum-Sphagnum palustre);Ⅱ、大理薹草-大泥炭藓群丛(Ass.Carex rubrobrunnea var.taliensis-Sphagnum palustre);Ⅲ、野灯心草+蛇床-大泥炭藓群丛(Ass.Juncus setchuensis+Cnidium monnieri-Sphagnum palustre);Ⅳ、紫萼+芒尖苔草-大泥炭藓群丛(Ass.Hosta ventricose+Lycopus cavaleriei-Sphagnum palustre)。(2)从群丛Ⅰ~群丛Ⅳ,大泥炭藓的株高、头状枝数量、盖度、生物量4项生长指标均逐渐降低。4群丛间大泥炭藓组织TN、TP、TK、TC含量、C/N、N/P、N/K、含水量9项生理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组织含水量、N/K由群丛Ⅰ~Ⅳ呈逐渐上升趋势。(3)地下水位和土壤N/K是影响七姊妹山泥炭藓湿地大泥炭藓群落生长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长期淹水胁迫环境下,大泥炭藓组织含水量过高,抑制了大泥炭藓的光合作用,阻碍其生长。而在高N负荷下,大泥炭藓的生长受到K的限制,导致养分吸收不平衡,生长发育受阻。临近农田地表径流引起的氮输入可能是造成土壤及泥炭藓组织N/K在群丛Ⅳ中过高的重要因素。
- 李亭亭李亭亭莫家勇刘少林祝文龙刘昌勇汪正祥
- 关键词: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