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佩瑶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1篇大学英语
  • 1篇信息化教学
  • 1篇学习自主性
  • 1篇英语
  • 1篇语言变化
  • 1篇语言哲学
  • 1篇预制
  • 1篇预制构件
  • 1篇哲学
  • 1篇种族
  • 1篇种族偏见
  • 1篇主体间
  • 1篇主体间性
  • 1篇自我
  • 1篇自我救赎
  • 1篇自主性
  • 1篇无声
  • 1篇纤维
  • 1篇炼钢
  • 1篇炼钢炉

机构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江苏省安全生...

作者

  • 4篇李佩瑶
  • 1篇茆文革

传媒

  • 1篇黑龙江教育学...
  • 1篇文教资料
  • 1篇安阳工学院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与时代紧密衔接的"互联网+教学"与大学英语变革被引量:1
2020年
科技日益发展和信息化全面普及的当今社会,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需求.本文研究探索了"互联网+教学"的一系列教学原理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通过翻转课堂、手机教学APP、教师慕课等方法的配合应用,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率,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李佩瑶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学习自主性
“不可译”论的主体间性批判
2015年
"不可译"论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论是关于语言结构的"不可译",还是文化传统的"不可译"断言,都是对人脑认知功能潜势的低估,是对语言本质认识的讹推,是对主体性的过分执著和对主体间性的无视。从主体间性的认识论出发,那些看似"不可译"的语言、文化现象天生就带有"可译"性的语言哲学基础。基于此,根据"互文性翻译"理论、社会语言学的"语言变化"理论、"解构翻译"理论对"不可译"论依次进行审视,并最终从语言的主体间性角度指出"不可译"论忽略了语言的人文主义根本属性,可以彰显其本质上的"不可知"论属性。
李佩瑶
关键词:语言哲学主体间性互文性翻译语言变化
高温热源体快速降温和降噪结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温热源体快速降温与降噪结构,包括设置在高温热源体外侧的抗高温隔热结构内层、设置在所述抗高温隔热结构内层外侧的隔热结构外层;所述抗高温隔热结构内层由硅酸铝陶瓷长纤维材料柔性索编织或缠绕而成,所述隔热结...
茆文革李佩瑶沈潜杨海峰
文献传递
《无声告白》中人物间的冲突、内心的痛苦及自我救赎被引量:1
2021年
在号称包容和开放的美国,种族歧视现象却是个严重的问题,这也导致华裔无法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和文化。通过对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的长篇小说《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的解读,分析了书中主要人物内心的痛苦起源,种族偏见带来的困扰,家庭成员间的冲突矛盾以及到最后这个混血家庭的自我救赎这一历程,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探寻了人如何在困境中接纳和改变自己,以寻找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自我。
李佩瑶
关键词:种族偏见美国社会华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