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隆栋

作品数:9 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油气
  • 6篇油气勘探
  • 6篇勘探
  • 5篇盆地
  • 5篇准噶尔盆地
  • 2篇底辟
  • 2篇地壳
  • 2篇软流圈
  • 1篇底辟构造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壳深部
  • 1篇地壳深部构造
  • 1篇地幔
  • 1篇地幔柱
  • 1篇断裂带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油气聚集
  • 1篇油气聚集带
  • 1篇油气勘探方向

机构

  • 9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9篇林隆栋
  • 2篇袁学诚
  • 1篇许乐红
  • 1篇单江
  • 1篇陶士振
  • 1篇罗建玲
  • 1篇李玉琪

传媒

  • 5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外能源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再论无机生油假说及中国找油前景被引量:4
2017年
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的第一个成功范例是1958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相应的概念上的创新是颠覆了只有海相地层才能找到大油田,确立陆相地层中同样可以找到大油田。普查勘探方法上的革新是采用了先进的地球物理方法开展战略性大面积普查,不再局限于几个地表有油苗的山前盆地进行工作。寻找石油资源急需开辟一个新的领域。其特点是普查勘探的对象不局限于地壳,还要拓宽到研究岩石圈。思想上的创新是要摒弃海相生油和陆相生油等陈旧生油理论,确立地幔生油的新思维。根据物理学热力学理论,甲烷是唯一一种在标准温压条件下稳定的碳氢化合物,直链烷属烃只有在压力>3 MPa温度>700°C时(相当于地下深度约100 km)才有可能形成。因此,海相生油理论和陆相生油理论都不靠谱,在地表赋存的不论是海相地层还是陆相地层内都不能生油,油气是地幔内(软流圈)无机生成,然后运移到海相盆地或陆相盆地中聚集成藏的。海相油田或陆相油田是储存的条件不同,但不是生成油田的机制不同。地球物理对寻找幔内生油区有独特的作用,许多石油地质学家认为,地球物理揭示的岩石圈内的低速低阻层与深藏油层有密切的关联。并且我们发现,在已开发的油田下方往往有软流圈物质的积聚。这些软流圈物质常常富有强烈的活动性,它们可以穿透覆盖在它们上面的地幔物质来到壳幔边界,在地幔中形成一个蘑菇云状的构造。这为开辟找石油的深层源头找到了捷径。根据中国地震层析资料探测得到的地幔内存在的低速带,以及区域地质背景条件,笔者提出中国3片找油最有远景的地区,即东亚西太平洋裂谷区、东特提斯地幔隆升区以及新疆深断裂分布地区:(1)东亚西太平洋低速带是在中新生代时,东亚大陆边缘岩石圈裂变所形成。它包括深浅、范围、形态各不相�
袁学诚林隆栋许乐红
关键词:无机生油
准噶尔盆地东部油气勘探新启示被引量:10
2012年
吉木萨尔凹陷是准噶尔盆地东部面积仅410 km2、石油资源量1.1×108t的一个小凹陷,近期在该区油气勘探获得新的进展,发现吉祥油田。将吉木萨尔凹陷、吐哈盆地、三塘湖盆地的勘探成果进行分析比较后认为,吉祥油田可能是吐哈盆地内吐鲁番油气富集带的向北延伸;吐哈盆地内鄯善油气富集带向北延伸可能会在木垒地区出现;卡拉麦里山边缘煤矿自燃现象,很可能是天然气苗显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三塘湖盆地、巴里坤盆地与吐哈盆地同处一个油气富集带上,应引起注意。据此,对该地区的油气勘探提出了新的对策与建议。
林隆栋单江罗建玲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
准东油气勘探新思路被引量:4
2006年
对准东油气富集带的存在进行了与传统油气勘探思路不同的创新解释,既注意该区沉积盖层条件,又充分揭示该区富含油气的地壳深部构造特征,是两者有机联系又相互作用结果所决定的。据此,提出扩大准东油气勘探成果的几种新思路和进一步勘探设想、建议。
林隆栋
关键词:地壳深部构造
20世纪50年代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方向大争论的启示被引量:3
2015年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准噶尔盆地油气地质勘探方向上,曾发生了一场大争论:是走向地台(指盆地西北缘),还是坚持在山前坳陷(指盆地南缘)继续勘探。60年过去了,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和新资料的不断出现,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在准噶尔盆地找油的新理念和模式。根据这一新的找油模式,对西北缘和南缘的含油气远景进行了重新评价,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含油气远景较南缘好得多,西北缘油气勘探的成功,就是按这种新模式找油的成功范例。
林隆栋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南缘软流圈
新疆克拉玛依油区油气勘探新思路被引量:7
2007年
根据2001年7月完成的“准噶尔盆地构造格架综合工程探测”报告中“额敏—克拉玛依—奇台人工地震测深横剖面”资料,进行地质解释和深入探讨,提出克—乌油区油源不在传统观念的玛湖坳陷,而是在克拉玛依—扎依尔山地下28~38km深处的中、下地壳内。油气是靠油源层东、西两侧超壳深大断裂和众多的推覆体逆掩断裂运移到克—乌油区上来的,油源中有海相和陆相沉积物中有机质参加和贡献。这已被乌尔禾沥青脉和油、气、水、岩心等分析资料所佐证;克—乌油区油气藏展布特征、地面油气苗分布特征也都显示应主要是垂直运移的结果。据此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勘探克拉玛依油田的设想和建议。
林隆栋
关于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新模式的思考被引量:5
2011年
有机生油沉积坳(凹)陷理论在指导准噶尔盆地油气地质勘探过程中,总的看是失败的。探讨了失败的根本原因后,提出了油气勘探新模式:不仅要看沉积坳(凹)陷,更要看中下地壳内是否存在幔源底辟构造,把这两者看作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才行。列举了新模式9大依据,提出了今后工作设想以及如何盘活我国中西部50~60个大小盆地中的潜在油气资源的想法和做法。
林隆栋
论油气本源共同体——老油区发现新储量的探索思路被引量:2
2019年
以克拉玛依油区为实例,提出了油气本源共同体新概念。指出深埋于新疆克拉玛依加依尔山下八大地质现象(巨大推覆体的加依尔山及其犁式断裂系统、玛湖新凹陷、山下古凹陷、中下地壳巨厚的低速高导层及其两侧的壳幔断裂、新疆隆起最高的莫霍面、深部上地幔软流圈形成隆起幅度达65 km的地幔柱),实际上就是生油—运移—散失—聚集—成藏—成带的隐工程。剖析这些深部构造后发现,裸露于加依尔山边百公里长多种类型丰富而罕见的油气苗和隐伏于地下沿克乌断裂带、玛湖断裂带聚集的油气富集带之油源,并非仅仅来自玛湖新凹陷,而更主要是来自深部三大烃灶(古凹陷内沉积物转化成烃、壳内低速高导层内由一氧化碳和氢合成幔源油气、地幔柱内由深部地幔流体聚合成烃碱流体),靠深、浅二套断裂系统上下沟通,形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即油气本源共同体。在我国华北、渤海湾、四川等油区都发育油气本源共同体,虽形态各异,但大同小异,提出应改变过去从上往下找油,顾上不顾下的传统做法,改为从下往上找油,上下兼顾的新思路。
林隆栋陶士振袁学诚李玉琪陈伟立
关键词:软流圈地幔柱
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新思路被引量:11
2007年
对传统的有机生油凹陷理论提出质疑,并对盆地内已出现的三大油气富集带进行地质解释,指出这是盆地内富含油气的特殊的深部地壳结构(上地幔上拱、中下或中上地壳内存在低速高导层、以近南北向为主的壳幔断裂发育)与其上沉积盖层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今后盆地勘探提出了与传统有机生油凹陷理论完全不同的新思路、新举措。
林隆栋
关键词:深部地壳结构
论准噶尔盆地油气富集带被引量:22
2005年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腹部、东部,现已出现3条北东-南西向(或近南北向)展布的油气富集带;在胸部、南缘,可能还会出现2条近东西向展布的油气富集带。这些油气富集带的出现与分布,是与盆地基底存在着具有网格状深大断裂带紧密相连的,特别是近南北向的深大断裂具有拉张和走滑性质,是盆地下“地震活动带”,构成了油气和深部热物质由南向北运移的“高速公路”,盆地盖层在这些地带也正是断裂发育带。已知的原油和地层水分析资料,从不同侧面都支持这个观点。根据这种思路,提出了今后的勘探对策和建议。
林隆栋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断裂带油气运移油气聚集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