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植睿

作品数:5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2篇农业
  • 2篇农业科技
  • 2篇节水
  • 1篇新政
  • 1篇知识
  • 1篇知识传播
  • 1篇中国农业
  • 1篇审美
  • 1篇农民
  • 1篇农民科技
  • 1篇农民科技素质
  • 1篇农业节水
  • 1篇农业节水灌溉
  • 1篇农业科技创新
  • 1篇农业科技推广
  • 1篇贫困
  • 1篇贫困地区
  • 1篇西北贫困地区
  • 1篇象征性
  • 1篇节水灌溉

机构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作者

  • 5篇梁植睿
  • 2篇旷宗仁
  • 2篇李凡
  • 2篇左停
  • 2篇刘林
  • 2篇吴迪
  • 2篇郭超男
  • 1篇徐晓村
  • 1篇尹婷薇
  • 1篇韩万海

传媒

  • 1篇科技进步与对...
  • 1篇电影评介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农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浅谈《转山》中的象征性与细节审美
2013年
电影《转山》是一部具有多义性主题的艺术影片,和众多艺术片一样,它具有特殊的场景设置,将故事放在神圣的西藏去发生发展,运用形象的象征性使主题得到无限提升,通过细节来展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和灵魂,运用空镜头来表现非凡的意味。作为一部86分钟的艺术片,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追寻梦想的意义和丰富的多义性,展现出西藏地区的神圣及信仰之美就已经实属不易。
梁植睿徐晓村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目标设定与实现情况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技创新各项政策目标设定基础上,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宏观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在目标设定中存在定位不清问题,实际创新活动未能充分实现现有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目标。建议应该更准确地对农业科技创新功能作用进行定位,不应过分夸大其作用和功能,而应该将其仅仅作为实现人们多元目标的一种手段。同时,应该深入认识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针对不同内容制定不同政策目标,采用不同管理方法。另外,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强调农业科技应用者参与,以便更加直接地将现实问题与科技创新及推广活动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政策与活动效果,避免农业科技及对农业科技利用异化现象。
旷宗仁梁植睿左停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过程与机制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通过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过程与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一方面,由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和利益资源分配机制决定了科技推广资源多数被上层权力拥有者所支配和使用,而进行主要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目标对象———农民,却很难获得相关资源和利益;另一方面,强调科技成果推广而忽视知识共享创新以及农民认知能力建设的传播理念,强调知识灌输而忽视互动协作与服务的传播方法,强调显性知识而忽视隐性知识的传播内容,目标瞄准严重偏离传播对象、以推广者为中心而不以农民为中心的现有推广服务体制,不利于增加农民智慧和提高农民认知行为能力,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要根除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弊端,就必须对其利益导向、资源分配、项目申请、决策和运行机制,以及推广传播的理念、体制、方法、内容进行根本变革。
旷宗仁梁植睿左停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知识传播
甘肃省民勤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传播的困境与出路被引量:8
2012年
民勤地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农民收入难以提高,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尤为必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传播任务十分艰巨。主要采用访谈法、案例研究法进行研究,旨在探究农村社区内节水灌溉技术的传播现状、传播过程,以期找出技术传播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研究表明,节水灌溉技术传播存在模式单一、农民参与地位低等问题,农民田间学校是节水灌溉技术传播和推广的有效途径,还需要完善节水灌溉技术传播机制,吸引女性农民参与技术传播,并将儿童纳入到技术传播教育体系中。
梁植睿刘林李凡郭超男吴迪尹婷薇
关键词:节水灌溉
提高西北贫困地区农民科技素质的有效途径初探——以甘肃省武威市节水技术农民田间学校为例被引量:8
2013年
为了解决西北贫困地区农民科技素质较低进而制约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踏查、深入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重点对甘肃武威4所农民田间学校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总结甘肃武威市4所农民田间学校的成功经验,认为农民田间学校通过其特有的运行模式实现了农民角色的有效转换、社区整体学习气氛的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效的解决了西北贫困地区提升农民科技素质面临的困难,是现阶段农民教育推广体系的一种有效延伸和补充。最后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农民田间学校管理运行模式是确保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科技素质的有效途径。
郭超男刘林李凡梁植睿吴迪董平国韩万海
关键词:西北贫困地区农民科技素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