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有余 作品数:19 被引量:141 H指数:8 供职机构: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技创新基金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滴灌条件下减量施肥对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7年 为提高滴灌条件下的肥料利用效率,降低因过量施肥引起环境污染的风险,2015—2016年在河套灌区研究了在常规施肥(NPK)基础上减氮12%(N1PK)、减氮24%(N2PK)、减氮36%(N3PK)和减氮48%(N4PK)对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少量减氮处理N1PK和N2PK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因素影响不大,对产量也没有显著影响;减氮量较大的N3PK和N4PK处理降低了玉米行粒数和百粒重,增加了秃尖长度,两年平均,N3PK和N4PK处理分别使产量降低了7.9%和13.0%。氮肥的利用率随着氮用量的减少而升高,两年平均从29.3%提高到35.7%。磷肥的利用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不同处理相比,N1PK和N2PK处理的磷肥利用率最高,分别为19.9%和20.0%。综合考虑,在河套灌区的滴灌条件下,氮肥用量在现有的用量基础上减少12%~24%,可以在不减产的前提下获得较高的肥料利用率,减氮36%~48%则会使产量显著降低。 李焕春 赵娜 莎娜 莎娜 妥德宝 贾有余 冯君伟 贾有余 常新娟 李秀萍关键词:减量施肥 玉米 氮肥利用率 磷肥利用率 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及农田水热条件和残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8年 为寻求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适宜的农用地膜厚度,揭示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土壤水热状况及地膜残留的影响规律,并评价其经济效益,选择当地主栽作物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在膜下滴灌栽培方式下通过设置4种地膜厚度(0.006、0.008、0.011 mm和0.012 mm)的田间试验,研究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地膜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地膜厚度对株高有促进作用,出苗率在0.008 mm处理最高。生育期土壤水热状况:增厚地膜可提升4周内0~20 cm土壤贮水量,随后作用相反,播后4周是土壤贮水量响应的拐点,并且在5周内可促进地表以下5 cm处的土壤积温。0.008 mm处理的产量、商品薯率和经济效益均最高。土壤残膜量随地膜厚度增加而增大,但回收难度随之降低,且加深翻耕深度加重了20~30 cm土层的残膜污染,需要通过加强残膜回收机具的研发利用来削减残膜系数,降低农田白色污染,提高土壤环境承载力。推荐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采用0.008 mm地膜配套适宜残膜回收机具以获得优良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高宇 王金莲 赵沛义 赵沛义 任永峰 贾有余 李焕春 任永峰 狄彩霞关键词:马铃薯 生长发育 残膜污染 降解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和旱地向日葵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5 2012年 为了减轻农田白色污染,提高旱作区农作物温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在阴山北麓进行了地膜覆盖模拟试验。研究不同覆膜处理对土壤温度、水分和旱地向日葵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较露地处理地温平均提高了3℃左右,日本降解膜增温作用最为明显。2009年与2010年,日本降解膜处理的向日葵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8.19、7.23kg/(hm2.mm),表现均高于其他试验处理。从生长发育结果来看,日本膜处理的向日葵生育期较露地处理和广东膜处理有所提前,籽实产量等性状指标值与普通地膜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露地处理。从地膜降解结果来看,广东膜裂解早,增温保墒作用不足;日本膜约90天分解为碎块,此时向日葵已渡过低温期,日本膜增温保墒作用良好,对向日葵增产作用显著,同时生态环保,适宜在该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 赵沛义 康暄 妥德宝 何文清 魏富所 贾有余 安昊 刘建平关键词:降解地膜 土壤温度 旱作 向日葵 模拟降水量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集雨效应研究 被引量:3 2015年 针对阴山北麓旱作区雨水蓄积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探讨本地区主要种植方式对降水的蓄积效应及降水后土壤水分变化动态。本研究采用模拟降水试验方法,对降水后农田土层水分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在4mm降水下,粘壤土不同处理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对照;在12mm降水下,沙壤土不同处理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对照。不同降雨量粘壤土和沙壤土贮水量增量表现一致,大小顺序均为垄作全膜〉垄作半膜〉平作全膜〉平作半膜〉平作(CK)。以8mm降水为例,粘壤土各处理中,垄作全膜处理下土壤贮水增量为6.5mm,是对照的1.76倍,沙壤土各处理中,垄作全膜种植方式贮水增量是对照的3.2倍。2)垄作全膜能够将12mm以上降水蓄积在粘壤土表层,使该层土壤水分变化较小,土壤含水量基本维持在15.0%~16.5%,沙壤土蓄积雨水效果较差。3)在降水后5d内,粘壤土土壤水分变化为0~20cm土壤含水量呈降低趋势,降水后第3天该土层土壤含水量下降变缓,20~30cm土壤含水量先增加后降低,在降水后第3天达到最高,30~50cm土壤含水量均呈增加趋势;沙壤土土壤水分变化为0~30cm土壤含水量下降趋势较明显,30~50cm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因此,在本地区生产条件下,垄作全膜不仅具有良好的集雨效果,而且能够将积蓄雨水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30~50cm,从而对有限的降水资源进行再分配,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任永峰 赵沛义 李彬 妥德宝 贾有余 安昊关键词:土壤贮水量 土壤含水量 带田残茬带宽度及高度对土壤风蚀模数影响的风洞试验 被引量:23 2011年 为了探究带宽和残茬高度对土壤风蚀模数的影响,利用野外移动式风洞对阴山北麓地区带田土壤风蚀模数进行了原位测试。结果表明:作物残茬带对间作翻耕地具有保护作用,土壤风蚀模数在全部留茬时最小,全部裸露时最大,残茬与耕翻裸露地间作时居中。不同残茬降低风蚀模数程度不同,莜麦茬可以降低48.92%~67.39%,油菜茬可以降低5.22%~34.36%。不同带宽和残茬高度的间作组合,土壤风蚀模数都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大,呈指数曲线变化规律。在一定风速吹蚀下,残茬带宽从0.5~3.0m变化,土壤风蚀模数随带宽的增加而减小,符合幂函数曲线变化规律;残茬高度从5~25cm变化,土壤风蚀模数随残茬高度增加而线性降低。研究说明减少耕翻和作物留茬是控制风蚀的有效措施。 赵沛义 妥德宝 李焕春 段玉 魏富所 安昊 贾有余 崔艳关键词:土壤保护 风洞 带状间作 河套地区不同土壤类型食用向日葵耗水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 2011年 以食用向日葵品种S31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土壤类型条件下向日葵的耗水规律。结果表明:三种土壤处理的向日葵均呈现相似的耗水动态,从苗期至现蕾期耗水量平缓上升,现蕾期至开花期耗水量迅速增加,并达到全生育期的最高值,灌浆后耗水量缓慢下降。其中沙土种植的向日葵全生育期耗水量达到4028.25m3/hm2,显著高于壤土和粘土处理;但沙土向日葵处理籽实产量较低,仅为3819.52kg/hm2,显著低于壤土处理。 贾有余 妥德宝 李振华 李焕春 安昊 郎松岩关键词:土壤类型 食用向日葵 耗水规律 有机肥施用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8年 玉米为黄土高原区主栽作物,农民为了获得较高的产量而进行大量化肥投入,致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和作物产量降低,而施用有机肥是有效改善手段之一。试验设计5个处理,有机肥用量分别为0 kg/hm^2(M0)、11 250 kg/hm^2(M1)、22 500 kg/hm^2(M2)、33 750 kg/hm^2(M3)和45 000 kg/hm^2(M4),分析不同处理植株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生产、水分利用和产量形成等差异,结果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可显著提高玉米植株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在有机肥施肥量为M2处理时各种指标均表现较好。其中叶面积指数为4.58,较对照高8.30%;干物质积累量为513 g/株,较对照高8.20%;水分利用效率为25.98 kg/(mm·hm^2),较对照高31.40%,籽粒产量为10 136.20 kg/hm^2,较对照高30.25%。因此,增施有机肥22 500 kg/hm^2可以作为当地玉米产量潜力提升的有效技术措施。 刁生鹏 高宇 张雄 任永峰 任永峰 贾有余 赵沛义 骆洪关键词:玉米 有机肥 生长发育 水分利用效率 旱作作物垄膜种植增温作用及增产效应研究 被引量:9 2017年 针对大部分旱作区气候条件恶劣、粮食低产不稳和抗旱减灾能力差等突出问题,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典型旗县武川县与大兴安岭南麓典型旱作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对全覆膜双垄沟种植方式的增温效应及产量形成关系进行了研究,设置传统半覆膜和平作不覆膜种植方式为对照,分别以播种面积逐年扩大的向日葵和传统大面积种植作物玉米为研究材料,总结分析了垄膜种植技术的增温增产作用机理:两种作物全覆膜双垄沟种植方式的全生育期在株间5 cm、15 cm、25 cm土层与行间5 cm、15 cm土层的土壤平均温度分别比平作不覆膜处理增加0.17~4.39℃与0.26~4.17℃;苗期行间日平均温度比平作不覆膜处理分别高1.71℃、2.43℃,株间日平均温度高3.41℃、3.59℃;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有效积温分别为2178.8℃、2621.4℃,较平作不覆膜处理增加174.7℃、217.6℃;全覆膜双垄沟种植方式收获时两种作物植株的各项生理指标在各处理中皆为最优;向日葵与玉米的平均产量分别为4165.5 kg hm^(-2)、13633.5 kg hm^(-2),与传统半覆膜和平作不覆膜处理对比增产率分别为29.1%、45.9%和29.1%、17.9%。 高宇 任永峰 尹秀兰 李彬 吕秋实 石玉先 赵沛义 贾有余 聂晶 蒙美丽关键词:增温效应 增产作用 不同灌水处理对糜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015年 针对旱农区降雨较少,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低下的生产情况,通过对当地主栽糜子品种内糜5号进行不同灌水量处理,在其生长关键期(分蘖期、孕穗期)进行取样并测定其生理指标、形态指标和产量,研究不同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糜子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单株平均株高、叶面积和干物质量均表现最高的为处理12,且该处理下在分蘖期单株平均株高、叶面积和干物质量分别比处理9(CK)高6.0%、11.1%、14.3%,孕穗期分别比处理9(CK)高11.1%、5.6%、10.1%。分蘖期不同处理间糜子叶片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处理12、处理6、处理2分别与处理9(CK)之间达到了极显著差异,且处理12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表现最高;处理12与对照间丙二醛含量达到极显著差异,且处理12丙二醛含量表现为最低。不同处理间产量差异明显,产量最高的处理为处理12,为6 387.0 kg/hm2,较处理9(CK)增产7.6%。因此,播前、幼苗、拔节和孕穗期共灌水120 m3/667m2能够使糜子增产,提高植株抗旱能力。 任永峰 赵沛义 李振华 刘建设 门果桃 贾有余关键词:糜子 生长发育 抗旱性 氮肥与行距对不同生育期虉草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10 2016年 以通草1号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cv.Tongcao No.1)为供试材料,采用行距(30、50、70cm)和施氮量(含氮量为0、46、92kg·hm^(-2))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行距与施氮量对不同生育时期虉草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与行距对虉草产量和品质影响明显。随施氮量增加,各生育时期虉草产量、粗蛋白、粗灰分、钙和磷含量升高,而无氮浸出物含量下降。抽穗期虉草粗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而成熟期和秋季再生期随施氮量增加反而升高。随着行距增加各生育时期虉草产量下降。在9个处理组合中,以行距30cm、施氮量92kg·hm^(-2)组合抽穗期和成熟期草产量最高,以行距70cm、施氮量92kg·hm^(-2)组合饲草品质最好。抽穗期是虉草刈割利用的适宜时期,种植行距30cm、施氮92kg·hm^(-2)时可获得较高的饲草产量和粗蛋白质产量。 贾有余 骆秀梅 张永亮关键词:行距 氮肥 草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