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全人
-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晚中生代松辽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及成因机制
- 该文以碰撞大地构造理论为指导,利用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 学等学科方法,通过详细研究松辽盆地及邻区晚中生代(J<,3>-K<,1>)火山岩的岩石组合特征、岩石化学特征、稀土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
- 阎全人
- 关键词:晚中生代松辽盆地大地构造环境
- 文献传递
- 北部湾大陆边缘地壳结构特征被引量:3
- 2000年
- 文章利用天然地震的PS转换波研究了北部湾陆缘地区的地壳结构特征。PS转换波测量表明 :本区地壳内部存在 4个明显的转换界面 :PSC、PSG、PSM、PSM1,分别代表上地壳、中地壳底界以及Moho面 (下地壳底界 )和上地幔顶部的第一转换面。计算结果表明 ,本区上地壳厚约 12km ,中地壳厚约 9km ,下地壳厚约 11km ,Moho面深约 32km。地壳厚度 (或Moho面深度 )由海向陆变厚 (或变深 ) ,由内陆的灵山到海陆交界处的北海、合浦 ,Moho面深度 (或地壳厚度 )由 34km变为 30km左右。PS转换波测深结果还表明 ,本区内NE向钦防—灵山断裂、合浦—博白断裂以及NW向小董—合浦断裂向深部延至中地壳 ,属壳断裂性质。北部湾陆缘地壳性质上仍为陆壳 ,由陆向洋明显减薄 ,北部湾盆地发育于这一减薄陆壳的前缘 ,是由地壳进一步伸展减薄所形成的。
- 阎全人王诚李增悦王宗启李继亮
- 关键词:地壳结构
- 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特征及其构造过程被引量:8
- 2000年
- 根据“北部湾大陆陆缘地壳结构PS转换波测深”等地球物理测量结果,本文研究了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特征,讨论了其白垩纪以来的构造过程。地球物理测量表明,由陆向海,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由陆壳、过渡壳变为洋壳,厚度由34 km减薄至8 km左右。垂向上地壳为3层结构模式。陆壳、过渡壳和洋壳的下地壳P波速度普遍较高。地壳伸展系数的计算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伸展主要发育于陆坡地区。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本文认为:南海北部陆缘及南海盆地叠置于华南—印支(南海)联合板块(或基底)上,经白垩纪至早第三纪的两期地壳扩张伸展作用而成。洋盆内的陆壳残片来源于华南—印支(南海)联合板块的裂解、离移。结构上,南海东、南两侧则具西太平洋型主动陆缘的特征,而南海北部陆缘具类似于大西洋型被动陆缘的特征,是一个由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强烈扩张活动产生的被动陆缘。
- 阎全人王宗起李赠悦李继亮
- 关键词: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