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杰
- 作品数:4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内-中膜层厚度和梗死面积的关系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对163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每例受检者双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内-中膜厚度(Inti ma-medial Thickness,I MT),抽取入院后24h内空腹静脉血3-4ml送检,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先依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为A组(〈1.2mm)和B组(≥1.2mm),然后再按梗死面积大小分成两组(较大面积脑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比较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结果B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腔隙性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较大面积脑梗死组。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相关,可能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腔隙性梗死患者的发病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密切相关。
- 翟国杰邵国富黄平刘瑞杰
-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脑梗死梗死面积
-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苏州市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发病时间在24h内的3,12例脑卒中患者。连续观察7d血压,随访6个月死亡及NHISS评分情况。采用多元线形回归、COX生存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342例患者中脑卒中早期血压通常升高,16h下降明显,4h尤甚,48h趋于平稳。影响7d平均收缩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高血压史、伴发病评分,影响7d内舒张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高血压史、既往史评分、伴发病评分。7d内平均收缩压过高或过低早期死亡风险均较高。血压在140~160/70~80mmHg预后较好。血压变异程度与预后呈负相关。单位时间内血压变化越大预后越差。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有自发下降的趋势,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处理应谨慎、缓慢。
- 刘瑞杰邵国富沈明强黄平翟国杰
- 关键词:脑卒中血压预后
-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 观察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04例.监测入院后7d内血压,收集详细病史资料,对病程中伴发疾病进行评分,记录入院后血压的管理方式及干预时间等.运用简单和多因素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并且存在自发下降趋势,8h内下降最明显,36h趋于稳定.其中脑梗死患者血压在入院30h内趋于稳定,脑出血患者血压在入院96h内趋于稳定.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要高于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患者TOAST分型和OCSP分型间血压无显著差异.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响入院时和入院后36h内血压.独立影响入院时收缩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入院时NIHSS评分、心脏病史、高血压史,其中心脏病史与入院时血压成负相关.独立影响入院时舒张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年龄、入院NIHSS评分、高血压史.年龄与入院时舒张压呈负相关.独立影响7d内平均收缩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入院NIHSS评分、伴发疾病评分、心脏病史、高血压史、既往史评分.心脏病史与7d平均血压呈负相关.影响入院7d内舒张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年龄、伴发疾病评分、入院NIHSS评分、心脏病史.心脏病史和年龄与7d平均舒张压呈负相关.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并有自发性下降趋势.卒中类型及高血压史与血压呈正相关,心脏病史及年龄与血压呈负相关.
- 魏义兰邵国富刘明玲刘瑞杰沈明强
- 关键词:脑卒中血压高血压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不同类型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和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45例腔隙性脑梗死者(腔梗组)、114例非腔隙性梗死者(非腔梗组)及39例非脑梗死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探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的形态、数量并计算斑块积分。结果三组中非腔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严重,颈动脉斑块总体检出率(97%)最高,平均每例颈动脉斑块检出个数(2.50±1.63)最多(P<0.01),其次为腔梗组(P<0.05)。三组各型斑块构成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腔梗组中病灶侧不稳定斑块检出率高于非病灶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及其类型有关,利用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时各个指标要综合考虑,药物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应被重视。
- 黄平邵国富刘瑞杰翟国杰
-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OCSP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