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建刚

作品数:47 被引量:14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沙漠气象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33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降水
  • 10篇中尺度
  • 8篇短时强降水
  • 8篇强降水
  • 7篇水汽
  • 7篇暴雨
  • 6篇中尺度对流
  • 6篇中尺度对流系...
  • 6篇气象
  • 5篇雷达
  • 4篇滴谱
  • 4篇雨滴谱
  • 3篇灾害
  • 3篇时空分布特征
  • 3篇水汽输送
  • 3篇气候
  • 3篇夏季
  • 3篇MCS
  • 2篇汛期
  • 2篇液态水

机构

  • 47篇中国气象局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新疆气象局
  • 2篇东华大学
  • 2篇阿勒泰地区气...
  • 1篇新疆生产建设...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作者

  • 47篇李建刚
  • 26篇杨莲梅
  • 14篇刘晶
  • 12篇曾勇
  • 7篇周玉淑
  • 6篇李杨
  • 3篇姚俊强
  • 2篇陈勇航
  • 2篇光莹
  • 2篇庄晓翠
  • 2篇刘艳
  • 2篇卢新玉
  • 2篇杨涛
  • 2篇刘雯
  • 2篇刘琼
  • 2篇李博渊
  • 2篇赵江伟
  • 1篇李如琦
  • 1篇李淑娟
  • 1篇辛渝

传媒

  • 8篇沙漠与绿洲气...
  • 4篇大气科学
  • 4篇干旱区地理
  • 3篇暴雨灾害
  • 3篇气象科技进展
  • 2篇高原气象
  • 2篇干旱气象
  • 1篇气象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陕西水利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第34届中国...

年份

  • 3篇2025
  • 6篇2024
  • 11篇2023
  • 7篇2022
  • 6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二维视频雨滴谱仪防风架
本申请涉及二维视频雨滴谱仪防风架,包括二维视频雨滴谱仪本体和防风架,二维视频雨滴谱仪包括支腿和矩形作业箱,矩形作业箱固定安装在支腿上,矩形作业箱的雨滴入口外侧设置有防风架,防风架呈上大下小的棱台形,防风架包括首尾相连的左...
李建刚杨莲梅刘凡仝泽鹏张晋茹
基于Ka波段云雷达观测的中国西天山降雨云宏微观物理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利用Ka毫米波云雷达与自动气象站降雨资料,研究了西天山地区2019年和2020年5~8月的降雨云宏微观特性。结果表明:(1)降雨主要发生在夜间,累积降雨量集中在21:00(北京时间,下同)至次日07:00,降雨频次和累积降雨量相关系数为0.71。大雨强频次虽最少,但对总累积降雨量贡献较显著。(2)小雨强、中雨强、大雨强平均反射率因子最大值分别为30 dBZ、35.8 dBZ和39.5 dBZ,最大平均液态水含量分别为1.5 g m^(-3)、4.2 g m^(-3)和7.3 g m^(-3)。(3)不同降雨强度对应的反射率因子都有两个集中区域,2.0~4.4 km反射率因子集中在15~26 dBZ,地面附近的小雨强、中雨强、大雨强对应的反射率因子分别集中在24~32 dBZ、29~38 dBZ和31~42 dBZ。1.75 km以下中雨强和大雨强液态含水量小于1gm^(-3)的频率明显少于小雨强,降雨强度的越大降雨粒子径向速度越集中。
张晋茹杨莲梅刘凡李建刚李建刚
关键词:反射率因子液态水含量
南疆西部两次极端暴雨中尺度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地面区域气象站逐小时观测数据、FY-2G云顶亮温、喀什CR/CC雷达产品及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比分析南疆西部2020年4月17—24日和2021年6月15—17日(分别简称“过程1”、“过程2”)两次极端暴雨过程环流背景和短时强降水环境条件、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500 hPa“东西夹攻”的有利环流背景下,100 hPa南亚高压分别呈东部型和双体型,低空急流、切变线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两次暴雨重要的触发系统。两次强降水均发生在对流云团发展最强盛、范围最大时或TBB梯度最大处。但雷达回波特征明显不同,“过程1”影响系统为线性多单体强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达65 dBZ,具有中小尺度辐合和旋转特性,强降水期间VIL维持40 kg/m2以上并有跃增现象,更有利于产生强对流。“过程2”影响系统为分散性普通单体风暴,径向速度高层辐散不明显,VIL值明显小于“过程1”。
希热娜依·铁里瓦尔地玛依热·艾海提孟凡雪胡素琴孙雨李建刚
关键词:极端暴雨中尺度特征
中国天山西部区域云降水物理野外观测科学试验研究若干进展
2023年
天山西部区域是中亚地区降水量最多的区域,其向西开口独特河谷地形与西风环流构成了中亚区域独有的云降水物理过程,降水形成积雪、冰川和径流对中亚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形成重要影响。随着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对中亚水资源、气象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严峻的科技挑战,而该区域云降水物理过程的观测和研究是科技基础,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国家战略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需求,为此于2019年建设了天山西部区域云降水物理野外观测科学试验基地,并对云宏微物理、层状云/对流云雨滴谱、中/西天山雨滴谱特征异同、冷锋暴雪微物理等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前沿成果,本文对此进行提炼总结,以期推动中亚地区云降水物理学科发展。
杨涛杨涛杨莲梅仝泽鹏
新疆及周边中亚地区中亚低涡背景下云中液态水分布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利用2003—2014年5~9月中亚低涡发生时的AIRS Version 6 Level 2卫星资料,分析中亚低涡活动规律以及云中液态水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北涡型中亚低涡共发生97次,南涡型共88次。中亚低涡中心更易向南移动。(2)整体来看,云中液态水呈现山区多盆地少的趋势,在帕米尔高原、天山和昆仑山脉的山区以及咸海附近均大于100×10-6 kg·m-2。在准噶尔盆地、哈密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小于1×10-6 kg·m-2。(3)中亚低涡发生路径越偏南,云中液态水柱越低。关于云中液态水柱,北涡路径较南涡路径更多。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认识中亚低涡强降水天气系统提供参考。
梁倩光莹刘琼李建刚陈勇航杨莲梅辛渝刘统强黄观
关键词:月际变化
昆仑山北坡“6·14”极端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昆仑山北坡极端暴雨频发且影响巨大,由于对其的观测和研究相对匮乏,使得该区域暴雨监测和预报难度大。理解其发生机理和关键影响系统是提高其监测预报的有效途径,对该区域防灾减灾意义重大。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观测资料、GPS/Met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风云卫星资料(FY-2H)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6月14—17日昆仑山北坡一次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暴雨站数多、累积降水量大、局地性强并且极端性强,在和田地区出现3个极端暴雨中心,分别发生了短时强降水和连续性降水。其中短时强降水过程持续时间短,最大小时雨强达29.4 mm;连续性降水持续时间达3 d,小时雨强小于5 mm。本次极端暴雨发生的有利环流背景是双体型南亚高压在对流层高层维持,中亚低涡形成发展。在高低空急流共同作用下,高层强辐散、低层辐合促进大气垂直运动发展,500 hPa偏南气流、700 hPa切变线以及850 hPa偏东气流相互配合为暴雨提供有利动力配置。(2)对流层中层以西南路径和西南+南方路径水汽输送为主,低层主要以低空偏东急流携带水汽输送为主,中低层水汽输送路径形成耦合,促进本次极端暴雨的发展加强。极端暴雨发生前持续的水汽输送和强的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使得暴雨区大气可降水量(PWV)在降水前出现显著增湿聚集过程,PWV达30 mm。(3)列车效应型+合并加强型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在暴雨站点上空生成发展并移过,是触发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站点位于对流云团黑体亮温(TBB)梯度最大处。中-β和中-α尺度对流云团发展维持以及涡旋状中尺度对流云带的持续覆盖,是导致暴雨站点发生连续性降水的关键系统。
李晓萌杨莲梅李建刚李建刚
关键词:极端暴雨水汽输送中尺度对流系统
中亚低涡及其对新疆强降雨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2年
中亚低涡是中亚干旱气候和独特地理结构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切断低涡系统,是影响中亚天气气候的重要天气系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气象学者就关注并对其天气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直到2000年以后随着观测资料不断丰富和气象学理论发展,学者对中亚低涡定义、分类、活动特点、形成机制及其对新疆强降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梳理和总结了近20 a中亚低涡系统活动特征及其对新疆降雨影响研究,以及中亚低涡背景下典型暴雨天气环流配置和水汽特征、与暴雨和短时强降水相关的中尺度系统、暴雨多尺度天气系统协同作用等方面的进展,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杨涛杨莲梅李建刚李建刚冉令坤
关键词:强降雨中尺度系统
一种基于次网格占比函数的尺度自适应KF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次网格占比函数的尺度自适应KF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通过数据拟合给出次网格占比均值函数;步骤B:将次网格占比均值函数引入到KF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中,得到新的具有尺度意识的积云对流参...
张海亮李建刚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李火青马玉芬王敏仲刘军建李曼琚陈相
利用微雨雷达研究伊宁地区一次大雨过程的雨滴谱垂直演变特征被引量:9
2021年
基于伊犁河谷伊宁站内布设的微雨雷达(MRR)、地面OTT-PARSIVEL雨滴谱仪以及雨量筒观测资料,针对2019年9月30日伊宁地区一次大雨过程,对比检验MRR数据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探究降水不同时期MRR的微物理量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仪器观测的降水量较为接近、变化趋势一致,MRR观测的近地面35、70和105 m高度层雨强与OTT-PARSIVEL雨滴谱仪的观测值有较好的相关性,决定系数分别为0.9233、0.9289和0.9186,且当雨强低于3 mm·h^(-1)时,MRR与雨滴谱仪的雨强拟合收敛程度更高。不同雨强阶段,雨滴谱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低雨强阶段,降水初期环境湿度较低、蒸发较大,MRR的雷达反射率因子Z、液态水含量LWC及雨强R i随高度降低而减小;降水中期,环境湿度较大、蒸发较小,Z、LWC、R_(i)随高度变化不大;降水末期,空中水汽和动力条件供应不足,靠近地面R i明显减弱。中、高雨强阶段,粒子下落速度W较为稳定,而Z、LWC、R_(i)受雨滴间碰并作用影响较大,整体随高度降低而增大。此次大雨过程主要以小雨滴为主,其平均数浓度占总数浓度90%以上,且随高度降低而减少;中雨滴对雨强的贡献最大,不同雨强阶段的贡献率均在60%以上,且随高度降低而增大;大雨滴数浓度占比及对雨强的贡献均最小。
仝泽鹏杨莲梅曾勇曾勇刘凡
关键词:雨滴谱
天山山区夏季MαCS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19年
利用常规观测、FY-2E卫星及EC-Interim 0.5°×0.5°再分析资料对2010-2014年夏季天山及其两侧地区α中尺度对流系统(MαCS)的时空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典型个例的云图特征和环境条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1)6月为MαCS出现的高发期且椭圆形MαCS占多数。MαCS形成和发展期主要集中在午后和后半夜,消亡于前半夜,三个时期最易发生时间依次滞后大约2 h,圆形和椭圆形MαCS日频次分别呈单峰和多峰型变化分布。MαCS生命史主要为3~6 h,其中6月生命史分布较广,7-8月较集中;大部分椭圆形MαCS较圆形MαCS生命史和消亡阶段长,圆形MαCS在形成阶段维持时间较长。(2)MαCS多生成于山边平原或浅山区,并在山区主脉上空形成直至成熟,在河谷和山脉两侧的平原区消亡。MαCS成熟期冷云盖长轴长度集中在500~800 km,云顶面积随MαCS出现频次增加而逐渐减小。圆形MαCS发展期移动缓慢,成熟后移速加快,椭圆形MαCS始终移速较慢。MαCS云团TBBmin呈现单峰型且近似正态分布,圆形较椭圆形MαCS的TBB平均梯度大。(3)天山山区MαCS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层云中多个独立的β中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形成。MαCS易发生在高层急流带的抽吸区以及中层低槽前部的辐合上升区,中低层西南和西北气流携带的充沛水汽在大气不稳定层结、不稳定能量持续聚集的背景下辐合上升,促使MαCS不断发展。
李建刚姜彩莲张云惠杨莲梅杨莲梅
关键词:TBB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