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玲
- 作品数:5 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桂芍子喘颗粒中挥发油包合工艺及稳定性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索桂芍子喘颗粒混合挥发油的β-环糊精最佳包合工艺,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以挥发油包合率为指标考察饱和水溶液法包合工艺;通过X射线衍射法、显微成像分析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分别对包合物和物理混合物进行高温、高湿、挥发性实验,以挥发油相对含量和失重百分率为指标,考察其稳定性。结果挥发油包合工艺为挥发油与β-CD的配比为1∶10,40℃的包合温度,进行3 h包合;X射线衍射法和显微成像分析法均证明混合油包合物已经形成;在热、湿因素影响下,桂芍子喘颗粒混合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与物理混合物进行比较,前者的稳定性有显著提高。结论优化挑选的挥发油包合工艺是稳定可行的,可以用于桂芍子喘颗粒的生产。环糊精包合技术减少了颗粒制备中挥发油的损失,改善了挥发油的热稳定性和湿稳定性,适用于含挥发油的固体制剂生产。
- 王庆玲倪健张欣王文平董晓旭杨春静尹兴斌李友林
- 关键词: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稳定性
- 模拟氮沉降对紫苏叶挥发油主要成分的影响
- 2016年
- 我国为世界三大高氮沉降区之一,氮沉降严重影响了植物生长发育。该研究采用喷施硝酸铵(NH4NO3)模拟氮沉降,分析了不同浓度氮沉降作用下紫苏叶中紫苏醛、D-柠檬烯、α-蒎烯等3种挥发油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喷施氮盐浓度不断提高,紫苏叶挥发油的3种主要成分含量均有显著下降趋势;氮盐浓度升至0.044 mol·L^-1时,紫苏醛、D-柠檬烯、α-蒎烯的含量降至最低,之后趋于稳定;氮盐浓度对3种挥发油成分含量的比例也有影响;不同氮盐浓度处理下,3种挥发油成分的变异系数不同,紫苏醛的变异系数为0.692 9,D-柠檬烯的变异系数为0.460 1,而α-蒎烯的变异系数为0.271 6,即紫苏醛含量变化最大,α-蒎烯含量最为稳定。大气氮沉降浓度对紫苏叶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有显著影响,随氮盐浓度不断提高,紫苏醛、D-柠檬烯、α-蒎烯等3种挥发油成分含量呈降低趋势,尤以紫苏醛含量的降低最为剧烈。氮沉降增加对紫苏叶有效成分含量有降低的作用。
- 王庆玲董涛杜文玉李凯明吕朝磊张子龙王宝华
- 关键词:氮沉降紫苏Α-蒎烯
- 桂枝、干姜混合挥发油提取及包合工艺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优选桂枝、干姜混合挥发油提取及β-环糊精(β-CD)包合的最优工艺。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以浸泡与否、加水倍量和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以挥发油体积为考察指标,优选挥发油提取工艺;通过正交试验法,以饱和水溶液法对混合挥发油进行β-CD包合,以挥发油包合率为评价指标,以包合温度、包合时间、β-CD与混合油比例为考察因素,进行包合工艺的优选。采用显微成像分析和X射线衍射法对包合物进行验证。结果桂枝、干姜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为饮片不浸泡,加8倍量水,提取11 h,验证结果显示该工艺稳定可行;最优包合工艺为包合温度为50℃,油(m L):β-CD(g)为1∶8,包合2 h,验证结果显示包合工艺稳定可行;显微成像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混合挥发油和β-CD已经形成了包合物。结论确定了桂枝、干姜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包合工艺,且该工艺稳定、可行。
- 张欣尹兴斌王庆玲王文平杨春静阎玥李友林倪健
- 关键词:桂枝干姜挥发油包合工艺Β-环糊精
- 化橘红、连翘、当归混合挥发油提取及包合工艺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优选芪蛭益肺颗粒中化橘红、连翘、当归混合挥发油提取及包合的工艺条件。方法以混合挥发油的得率为指标,单因素试验考察混合油的提取工艺;采用饱和水溶液法,进行L_9(3~4)正交实验,优选挥发油的包合工艺。并采用显微呈像分析,X射线衍射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为:不浸泡,加12倍量水,提取10小时;最佳包合工艺为:油(m L)∶β-CD(g)∶水(m L)比例为1∶10∶100,包合温度为40℃,包合时间为3小时。显微镜法、X射线衍射法表明包合物形成,包合状态良好。结论本实验优化的挥发油提取及包合工艺稳定可行,可为制剂生产提供支撑性数据。
- 王文平倪健杨春静张欣王庆玲董晓旭冷新尹兴斌冯淬灵
- 关键词:化橘红连翘当归混合挥发油
- 三七对小麦的化感作用被引量:25
- 2015年
- 以三七产区3个小麦品种(99-1、川麦45和文麦8号)为受体材料,测定不同浓度三七茎叶水浸液、根水浸液、绒根及其腐解液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随浓度增加三七茎叶水浸液对供试小麦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日数、苗高、根数、最长根、地上干重、地下干重、根冠比及总干重等指标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而根水浸液只对最长根具有抑制作用,茎叶水浸液的化感作用更强;(2)三七绒根对各供试小麦品种均呈显著抑制作用,随添加量增大,抑制作用不断加强;(3)绒根腐解液对川麦45和文麦8号表现为"低促进,高抑制"的双向作用,而对99-1表现为抑制作用;(4)99-1和文麦8号对三七化感作用的敏感性较强,而川麦45的敏感性较弱,更适合与三七轮作。
- 王庆玲董涛张子龙
- 关键词:小麦化感作用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