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建军

作品数:2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遗址
  • 1篇社会
  • 1篇社会背景
  • 1篇陶寺遗址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因素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背景
  • 1篇聚落
  • 1篇聚落分布
  • 1篇环境特征
  • 1篇古气候
  • 1篇KA

机构

  • 2篇北京大学
  • 1篇河南省科学院

作者

  • 2篇莫多闻
  • 2篇王建军
  • 1篇李拓宇
  • 1篇张翼飞
  • 1篇鲁鹏

传媒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山西襄汾陶寺都邑形成的环境与文化背景被引量:13
2013年
襄汾陶寺遗址是龙山时代重要的大型城址,具备早期城市和都城的特征。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剖面孢粉分析、野外地貌调查等方法,结合考古资料,从区域社会文化背景和环境背景的角度,探讨了陶寺都邑的形成原因。认为有四大因素主导其形成:全新世大暖期气候背景下区域文化的连续发展和陶寺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陶寺文化的繁荣;聚落群的发展有利于人口和资源的空间集聚,促进中心聚落的产生;陶寺城址地理条件优越,具备满足大量人口生存的食物和能源需求的生业基础;平坦且有浅沟的局地地形、丰富的建材、发达的手工业和交通便利等优越条件有利于大型城邑的发展。
李拓宇莫多闻胡珂张翼飞王建军
关键词:陶寺遗址社会背景
陕西榆林和河南洛阳地区4 ka BP前后聚落演化差异及其古气候原因被引量:5
2015年
陕西榆林和河南洛阳地区4ka BP前后聚落密度统计表明,4ka BP之前的龙山时期,两地区人类文化均得到充分发展,区域聚落密度位于中国同时期前列。4ka BP之后的夏商时期,洛阳地区聚落密度进一步增加,而榆林地区人口和聚落密度锐减,人类文化呈现明显的衰落趋势。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两地现代年平均降水量相差约200mm。榆林地区人类活动区域主要为黄土丘陵地貌,有限的河流水资源难以利用,旱作农业主要依赖降水。洛阳地区降水丰沛,且盆地平原区可以便利地利用河流水资源,降水波动对区域文化发展影响较小。古气候研究表明,4ka BP前后存在1次重要的全新世气候干凉化事件。该事件之后,洛阳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大约从650mm降至500mm,仍高于旱作农业所需最低降水量,因而人类文化仍得到进一步发展。榆林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大约从450mm降至350mm,由半湿润气候转变为半干旱气候,导致主要依赖降水的旱作农业难以为继。两地区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的差异是影响各自文化演化的基础因素,4ka BP前后的气候干凉化事件是导致两地文化演化产生两种不同结果的直接原因。
王建军胡珂鲁鹏莫多闻金羽翔姜佳奇吕建晴
关键词:聚落分布环境特征气候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