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晓燕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顺德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佛山市科技攻关项目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烧伤
  • 2篇伤患者
  • 2篇烧伤患者
  • 1篇导管
  • 1篇导管固定
  • 1篇导管固定方法
  • 1篇血清
  • 1篇血清胱抑素
  • 1篇血清胱抑素C
  • 1篇抑素
  • 1篇肾损
  • 1篇肾损伤
  • 1篇肾损伤诊断
  • 1篇肾小球
  • 1篇肾小球滤过
  • 1篇肾小球滤过率
  • 1篇皮瓣
  • 1篇皮肤扩张
  • 1篇皮肤扩张器
  • 1篇重度烧伤

机构

  • 4篇顺德第一人民...

作者

  • 4篇蔡晓燕
  • 3篇冯裕董
  • 3篇林联铎
  • 2篇麦杞峰
  • 2篇龙兆麟
  • 2篇周纳禧
  • 1篇苏淑云

传媒

  • 2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广东省顺德地区1671例烧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通过分析广东顺德地区烧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利于预防和减少烧伤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顺德地区近5年来1 671例住院烧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户籍等人口学因素和发病时间、致伤原因等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在未成年烧伤患者中,以婴幼儿最为高发。成年患者以中青年患者最为高发。在未成年及成年烧伤患者中,均以外来户籍人员明显多见(P<0.01)。成年烧伤患者中,男性高于女性(P<0.05),但未成年烧伤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在致伤原因上,热液烫伤为未成年烧伤的主要原因,而成人烧伤的原因趋于多样化,最常见烧伤原因分别为火烧伤(40.7%),热液烫伤(32.8%)。结论顺德地区烧伤的发病特点既有一般烧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又具有其当地自身一定特点,加强卫生宣传、普及、儿童监管、劳动保护等可以减少烧伤的发病率。
蔡晓燕林联铎冯裕董周纳禧麦杞峰龙兆麟
关键词:烧伤流行病学儿童发病率
扩张皮瓣在面部烧伤瘢痕修复中的应用体会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与探讨扩张皮瓣在面部烧伤瘢痕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治疗面部烧伤瘢痕修复患者20例,手术分为两期,Ⅰ期阶段于瘢痕四周正常皮肤下将扩张器置入皮肤,使皮肤得到充分扩张;Ⅱ期将扩张器取出,并行瘢痕切除与皮瓣转移手术。结果 20例患者共置入32个扩张器,其中6处(18.75%)出现扩张器并发症,全部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和满意修复。结论扩张皮瓣对面部烧伤瘢痕的修复取得良好效果,是修复面部皮肤损伤的理想治疗方法。
林联铎蔡晓燕
关键词:面部瘢痕皮肤扩张器
血清胱抑素C在重度烧伤患者急性肾损伤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对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重度烧伤患者56例,测定入院第2天及第7天血清CysC、肌酐(Scr)等指标。采用24 h尿肌酐清除率(24h-CrCl)作为参考肾小球滤过率(rGFR),分别采用Cockcroft-Gault公式、中国成人简化MDRD公式、基于CysC的GFR估算公式和CysC联合Scr公式计算估测的GFR(GFR CG、GFR C-MDRD、GFR CysC和GFR C-CysC+Scr),分析各公式估测的GFR与rGFR的一致性。结果 GFR CysC与rGFR的一致性优于GFR CG和GFR C-MDRD,但差于GFR C-CysC+Scr。结论在重度烧伤患者中,CysC是急性肾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利用血清CysC联合Scr估算GFR的准确性高于单纯基于Scr估算值。
蔡晓燕林联铎冯裕董周纳禧麦杞峰龙兆麟
关键词:烧伤胱抑素C肾小球滤过率肌酐
导管固定方法对深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对深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方法观察深静脉置管术200例,其中观察组100例为单纯缝线固定,对照组100例为常规固定,每例分别采集导管前段3cm、穿刺点周围3cm皮肤拭子及对侧静脉血10ml作普通细菌培养,共采集标本600例次。分别记录两组置管后局部皮肤感染例数、导管前端细菌培养阳性例数和外周血细菌培养阳性例数,细菌培养菌株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深静脉导管前段及穿刺点周围皮肤拭子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率(x^2=19.205,P<0.05),深静脉导管前段及穿刺点周围皮肤拭子细菌培养病原体以G^+球菌为绝对优势株,而且两者细菌培养阳性菌株符合率较高,提示导管相关性感染为外源性。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留管时间分别为(29.97±12.81)d和(18.95±10.7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点周围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率、导管前端细菌培养阳性率、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体主要来源于皮肤正常寄殖菌,单纯缝线固定法固定导管对减少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和延长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有一定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冯裕董苏淑云蔡晓燕
关键词:导管固定方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