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彬彬
- 作品数:11 被引量:57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南通市科技局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从分科施教到分类育人——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纠结与转换被引量:8
- 2011年
- 高中文理分科问题正引起社会的热切关注。本文从对高中文理分科的百年历史回顾和其与高考改革及课程改革的纵横经纬中,分析文理分科问题演变的过程和纠结的性质。通过国际比较,提出高中文理分科应该超越分不分科的争论,在理念上从分科施教转向分类育人;并应在终身教育的关照下,重新思考高中教育在人生发展中的意义,重新反思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关系。
- 顾彬彬杨小微
- 关键词:文理分科
- 校园欺凌的真相——基于学龄儿童健康行为国际调查报告的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世界卫生组织视校园欺凌为有碍学龄儿童健康的一种风险行为,将其纳入"学龄儿童健康行为"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001-2014年对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近80万少年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校园欺凌在全球范围内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本世纪以来少年学生在校受欺负的比率呈下降趋势,表明各地校园欺凌的严峻形势日趋缓和。校园欺凌存在地域特征和国际差异。就欧洲而言,校园欺凌最严重的地区是东欧,最轻微的地区是南欧和北欧;最严重的国家学生受欺负率是最轻微国家的6倍。校园欺凌集中暴发于少年期并且呈现年龄特征,学生在11-13岁受欺负的比率达到峰值,此后随年龄增长而急剧下降,总体而言多数少年学生从15岁起会逐渐摆脱同伴欺凌的困扰。校园欺凌还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受欺负的比率总的来说高于女生,但是这种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长不断缩小,甚至发生逆转。
- 顾彬彬黄向阳
- 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被引量:8
- 2008年
- 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成为现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这三个概念比较复杂。道德教育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道德教育负责个人生活所需道德品质的养成;广义道德教育包括宗教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包括公民政治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因此公民道德教育实为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交叉。弄清这三者的关系,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以及应对社会的要求。
- 顾彬彬
- 关键词: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 从严惩到调解:校园欺凌干预取向的演变及趋势被引量:16
- 2019年
- 校园欺凌干预政策长期受正义论的支配,伸张正义的干预措施要么是报应性的惩罚,要么是修复性的调解。零容忍打击和刚性治理取向主导着当前各国反校园欺凌政策。无论是以学校为基地的全方位防治还是法制化的社会综合治理,都牵涉面广、代价昂贵,效果却令人怀疑,还充满风险。以不追究责任、不伸张正义的共同关切法为代表的校园欺凌调解,不但给校园欺凌干预政策提供了一种新理论,还有可能使我们找到一种涉及面小、有效而廉价的、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校园欺凌干预对策。
- 顾彬彬
- 孩子心目中的欺负被引量:10
- 2016年
- 对7名8岁左右的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欺负判断访谈表明,孩子心目中的欺负与成年人观念中的欺负概念大相径庭。这个年龄阶段学生描述的欺负事件,都是一些发生肢体接触后导致无过错方吃亏或受到不对称伤害的事件。他们从行为的客观后果和客观原因出发作出欺负判断,既不依据欺负者的主观恶意,也不在意欺负事件是不是大欺小或强凌弱。这个年龄段反欺负教育的重点在于,当他们与同伴发生矛盾时,引导他们把关注的目光从同伴的外部行为转向同伴的真实意图,引导他们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以促进其人际技能、友善关系及欺负概念的发展。
- 黄向阳顾彬彬赵东倩
- 关键词:欺负儿童
- 批判性思维与IB知识论课程被引量:5
- 2007年
- 批判性思维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其对人类认知的意义,受到西方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国际中学文凭项目(IB)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的培养贯穿在它的课程、教学和评价当中。其中的知识论课程既是IB项目的核心课程,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主战场,它是IB教育理念的核心反映。其课程目标、课程组织、教学的方法、评价等方面的经验为我们学习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值得我们借鉴效仿。
- 顾彬彬
-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 学校与乡村: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与现代公民教育被引量:1
- 2010年
- 将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置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广阔社会背景,并将之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思想和巴西批判教育学弗莱雷“解放教育”的思想进行比较。在素描陶行知“社会改造必先文化改造”,“文化改造必先教育改造”,“教育改造必先乡村生活改造”的改革思想的过程中,试图把握陶行知先生平民教育思想的现代公民教育意蕴。
- 顾彬彬丁锦宏
- 关键词:平民教育思想现代公民陶行知公民教育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改造
- 恶意是怎么消失的——“共同关切法”与“皮卡斯效应”被引量:2
- 2020年
- 皮卡斯发明共同关切法用于调解学生中的疑似欺凌事件,其屡试不爽、几无败例的关键在于它对欺凌嫌疑人态度的改变。这种调解不预先侦察过错,不责备欺凌嫌疑人,不强求其赔礼道歉,淡化或抑制了疑似欺凌事件所致的认知失调,避免了欺凌嫌疑人在自我辩护中萌生或加深对受害人的憎恨和敌意。欺凌嫌疑人在调解中聚焦于对受害人艰难处境的共同关切,进而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案,最后终止欺凌并与受害人达成和解。这类友好行为引发欺凌嫌疑人一系列新的认知失调,与正向自我认知相一致的自我辩护导致其说服自己相信受害人可爱且值得尊重。这种以善意替代恶意、以一个小善举促发一系列善举的神奇效应,可谓"皮卡斯效应"。
- 顾彬彬
- 关键词:恶意调解
- 实践主体性: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的现代性意识追踪被引量:1
- 2013年
- 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的现代性理念从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实践主体性"开始。"主体性教育"探讨如何促使人的自我建构以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这一现代性教育改革的意识确立经历了一系列发展过程:从主客体关系思维理解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提出;从主体性提出之初个体性的缺席到确定"独立个体"是教育改革的目标,再到对个体自我意识与经验的强调与关注;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体性的论证到后现代西方哲学对主体性的批判;通过三十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完成了对实践主体性探索的基本过程,从思想意识方面实现了现代性的基本转型。
- 顾彬彬
-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现代化
- 还卢梭以本来面目——关于卢梭启蒙教育思想中若干问题的探究
- 2013年
- 卢梭是现代西方启蒙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但其教育学思想历来被误解甚多。从"卢梭问题"出发,解析其启蒙教育学的基本逻辑,力求廓清其本来面目,为解决当代童年问题寻求理论借鉴。卢梭将人的自由分为自然性自由和社会性自由。消极教育作用于儿童天赋理性,为自然性自由的发展提供适合的环境,以促其壮大。这对教育目的,即培育理性的能充分懂得自由的成熟个体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卢梭教育学思想建基于其人类学理论,二者使得包括康德在内的现代启蒙思想家们受益匪浅。在当代教育改革语境中,如果卢梭的启蒙教育思想仅仅被概括为"儿童中心",那么这种错误应该得到纠正。
- 顾彬彬丁锦宏
- 关键词: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