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龙

作品数:8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临床病理
  • 7篇病理
  • 5篇肿瘤
  • 4篇组织化学
  • 4篇免疫
  • 4篇免疫组织
  • 4篇免疫组织化学
  • 3篇临床病理分析
  • 3篇临床病理学
  • 3篇病理分析
  • 3篇病理学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癌
  • 2篇临床病理特征
  • 2篇临床病理学分...
  • 2篇分子
  • 2篇PD-L1
  • 2篇病理特征
  • 2篇病理学分析
  • 1篇单发

机构

  • 8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青岛大学
  • 1篇福建省泉州市...

作者

  • 8篇吴龙
  • 5篇杨映红
  • 4篇冯昌银
  • 3篇黄建平
  • 3篇郑巧灵
  • 2篇连渊娥
  • 2篇吴春林
  • 2篇蔡珊珊
  • 2篇徐玫芳
  • 1篇刘雪咏
  • 1篇张声
  • 1篇杨焕星
  • 1篇张丽
  • 1篇吴喜跃
  • 1篇林琳
  • 1篇王密
  • 1篇付伟伟
  • 1篇康德勇
  • 1篇林娜
  • 1篇陈虹

传媒

  • 4篇临床与实验病...
  • 3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泌尿系统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泌尿系统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 PNE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4例泌尿系统pPNET行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及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pPNET中3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1例原发于膀胱,术后随访15个月未见复发;3例原发于肾脏,分别于术后3、8、13个月死亡。镜检:肿瘤细胞为形态单一的小圆细胞,可见假菊形团或Homer-Wright菊形团,核分裂象易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均表达CD99、FLI-1及vimentin,部分表达Syn、NSE,Ki-67增殖指数30%~50%。FISH检测示EWSR1基因断裂。结论泌尿系统pPNET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软组织肿瘤,除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需结合免疫表型及细胞遗传学检测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徐玫芳杨映红康德勇吴龙杨焕星郑宇辉黄建平
关键词:泌尿系统肿瘤原始神经外胚层瘤免疫组织化学
脑室内脑膜瘤临床病理学特征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脑室内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8年1月至2018年3月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93例脑室内脑膜瘤,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病理学、治疗及预后等。结果脑室内脑膜瘤占脑膜瘤总数1.95%,男女比例为1.0∶2.6。发病年龄8~72岁,中位年龄47岁,发病高峰为41~60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40/66,60.6%)、头晕(20/66,30.3%)等,术前症状持续时间1 d^6年不等。主要发生在侧脑室(88/93,94.6%),以三角区居多(78/88,88.6%)。大部分(53/73,72.6%)出现不同程度的肿瘤周围脑水肿。肿瘤最大径0.2~11.0 cm,中位值4.5 cm。肿瘤周围脑水肿与肿瘤最大径及WHO分级有关。组织病理学类型包括:纤维型、过渡型、脑膜上皮细胞型、血管瘤样型、沙砾体型、富于淋巴浆细胞型、不典型、横纹肌样型以及间变性脑膜瘤等,大部分为WHOⅠ级,以纤维型最多(38/93,40.9%)。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总体预后较好,但高级别肿瘤预后较差。结论脑室内脑膜与其他部位脑膜瘤临床病理特征大致相似,但发病高峰略低。发生瘤周水肿的比例较高。肿瘤预后与组织学分级相关。
张丽付伟伟林琳吴喜跃吴龙赵树超付海洋许丹榕蔡珊珊张声刘雪咏王行富
关键词:脑室内脑膜瘤临床病理学特征肿瘤预后组织病理学临床病理特征发病年龄
膀胱副神经节瘤23例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PUB)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免疫特征。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7例)、福建省立医院(8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6例)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例)2010年5月至2018年11月手术切除的23例PUB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细胞角蛋白(CK)、GATA3、CD56、突触素、嗜铬粒素A(CgA)、S-100蛋白、HMB45、SDHB、OCT3/4及Ki-67,并复习文献综合分析。结果:患者中女性14例,男性9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51岁),临床上出现反复头痛、头晕及心悸,排尿性晕厥,血压升高,视力模糊,肉眼血尿,阵发性面色苍白等症状。肿物最大径0.9~6.0 cm(平均最大径约2.5 cm)。大体观察:大部分肿物凸向腔内,边界尚清,位于黏膜固有层或固有肌层,切面呈结节样,灰黄、灰褐色,质地中等。镜下观察:低倍镜下肿瘤细胞在黏膜固有层及固有肌层间膨胀性生长或穿插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呈巢状(Zellballen)、器官样排列,少部分病例肿瘤细胞排列成菊形团样结构;细胞较大,胞质丰富、嗜酸性或嫌色性,少数病例胞质内或间质可见色素颗粒及空泡,细胞核圆形、卵圆形,部分呈短梭形,居中并可见奇异型核及瘤巨细胞,部分细胞可见小核仁,少数病例细胞巢周边可见梭形支持细胞,间质血管丰富,呈裂隙样、血管瘤样或扩张,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GATA3(2/23)、OCT3/4(2/23)、CD56(22/23)、突触素(23/23)、CgA(22/23)、S-100蛋白(支持细胞,23/23)、SDHB(23/23)阳性表达;CK、HMB45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1%~5%。随访18例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PUB诊断依赖于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形态学可见异质性,最主要与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进行鉴别诊断。未发现SDHB表达与OCT3/4表达有某些明确相关性,肿瘤细胞可异常胞质表达OCT3/4。
范大铬吴春林黄海建吴龙陈虹蔡珊珊林娜林少燕
关键词:副神经节瘤琥珀酸脱氢酶锌指
恶性潜能未定的血管球瘤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2023年
目的 探讨恶性潜能未定的血管球瘤(glomus tumor of 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 GT-UMP)的临床病理、分子遗传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GT-UMP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免疫组化染色、PCR及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GT-UMP发生于胃壁5例,主气管1例,右小腿皮下1例。临床表现为占位引起的相关症状及影像学表现。镜下见肿瘤在黏膜下层、肌间浸润性生长,呈丛状及巢片状分布,细胞围绕血管呈血管外皮瘤样排列,周围可见基膜样物质,细胞密度中等,细胞大小一致,核圆形,胞质透明,部分嗜酸性,未见明显异型性及核分裂象。免疫表型:SMA、CollageⅣ、actin、Calponin、H-caldesmon均阳性。FISH检测:7例均检测到NOTCH2-MIR143基因融合。BRAF V600E突变检测:野生型。结论 GT-UMP具有血管外皮瘤样的组织结构、浸润性生长模式及低级别的细胞学特征,掌握其诊断标准,并辅助免疫组化及NOTCH-MIR143融合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杨钰斌吴美花吴龙王密吴春林
关键词:血管球瘤血管外皮瘤免疫组织化学
胸腺鳞状细胞癌41例临床病理分析及PD-L1表达的意义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胸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PD-L1在胸腺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原发性胸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PD-L1表达、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1例原发性胸腺鳞状细胞癌中,男性28例,女性13例,发病年龄9~74岁,中位年龄58岁,发病高峰年龄50~59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咳嗽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CT示前纵隔或前上纵隔占位,肿瘤最大径1.0~12.0 cm。免疫表型:CD117(41/41)、CD5(39/41)、PD-L1(34/41)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8%~95%。PD-L1表达与肿瘤大小及背景中是否富于淋巴细胞相关(P<0.05)。37例胸腺鳞状细胞癌可行Masaoka分期:Ⅲ期22例,Ⅳ期15例。41例胸腺鳞状细胞癌患者随访6~97个月,15例死亡,5年生存率为21.4%。结论胸腺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PD-L1的阳性率较高,可为临床开展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吴龙冯昌银黄建平杨映红
关键词:胸腺肿瘤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PD-L1
肺肠型腺癌1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肺肠型腺癌(pulmonary enteric adenocarcinoma,PEA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PEAC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呈高柱状,假复层排列成腺样、筛状、乳头状或实性结构,腺腔内可见坏死物及核碎裂,类似结直肠腺癌的形态。肿瘤细胞CK7(13/15)、CDX2(12/15)、CK20(6/15)、MUC2(1/2)、TTF1(7/15)、Napsin A(4/15)及SPB(1/8)阳性。EGFR基因突变率为12.5%(1/8),为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未发现EML4-ALK融合基因和ROS1融合基因。随访4~57个月,3例分别于术后5、19、36个月死亡,12例生存状态良好。结论 PEAC是肺腺癌的少见变型,其组织学形态与结直肠腺癌相似,详细的临床病史、组织学的异质性及免疫表型是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EGFR、EML4-ALK等肺腺癌常见基因突变在PEAC中少见,预后有待长期密切的随访。
徐玫芳郑巧灵冯昌银吴龙杨映红
关键词: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特征
双表型肝细胞癌六例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6例DPHCC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68岁(中位年龄45.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上腹闷痛,均有饮酒史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史。影像学检查5例为肝脏单发结节,1例为肝脏多发结节。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排列呈梁状、腺泡状及实体型,梁索间有血窦相隔,纤维间质少。6例中有4例脉管内可见瘤栓。肿瘤细胞均表达Glypican-3、CK19,6例中4例表达AFP、Heppar-1、CK7,CD34均显示肝窦毛细血管化。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灶,4例术后辅以化疗,术后随访6~24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DPHCC是肝细胞癌的一种特殊亚型,由于DPHCC与肝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相重叠,诊断DPHCC主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而CK19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调控DPHCC的发生、发展,因此CK19可常规应用于肝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借以筛查DPHCC。
郑巧灵冯昌银连渊娥吴龙杨映红肖寒陈益馨
关键词:实体型肝细胞癌单发结节CK7
结直肠癌肿瘤原发灶与肝脏转移灶中PD-L1表达的差异性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肿瘤原发灶与肝脏转移灶中PD-L1表达是否一致。方法收集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例,选取同时行原发灶与肝脏转移灶切除或活检的标本32例。肿瘤原发灶位于直肠7例,乙状结肠12例,降结肠2例,横结肠2例,升结肠9例。肿瘤病理类型:31例管状腺癌,1例黏液腺癌。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脏转移灶组织中PD-L1的表达。评估整个切片中的肿瘤区域,计数原发灶肿瘤细胞PD-L1阳性细胞百分比,计数原发灶肿瘤浸润免疫细胞PD-L1阳性细胞百分比。采用同样的方法评估转移灶中PD-L1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原发灶肿瘤细胞PD-L1阳性率为9. 4%(3/32),原发灶间质免疫细胞的阳性率为21. 9%(7/32);肝脏转移灶瘤细胞PD-L1阳性率为15. 6%(5/32),转移灶间质免疫细胞PD-L1阳性率34. 4%(11/32)。PD-L1在原发灶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中的表达率均低于其对应转移灶(P=0. 020、0. 037)。结论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脏转移灶的免疫状态存在差别,转移灶可能存在更强的免疫抑制,为临床开展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冯昌银郑巧灵黄建平吴龙连渊娥蒋逸婷杨映红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肝转移PD-L1免疫组织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