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青青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荧光
  • 3篇荧光分子
  • 3篇荧光分子探针
  • 3篇探针
  • 3篇分子
  • 3篇分子探针
  • 2篇席夫碱
  • 2篇SCHIFF...
  • 1篇性能研究
  • 1篇颜料
  • 1篇乙烯
  • 1篇荧光探针
  • 1篇荧光猝灭
  • 1篇铁离子
  • 1篇猝灭
  • 1篇羟基二苯甲酮
  • 1篇聚苯
  • 1篇聚苯乙烯
  • 1篇聚合物分散剂
  • 1篇功能材料

机构

  • 4篇南通大学

作者

  • 4篇朱金丽
  • 4篇杨青青
  • 4篇马丹阳
  • 2篇孙同明
  • 2篇汤艳峰
  • 1篇丁津津
  • 1篇王淼
  • 1篇朱娜

传媒

  • 1篇化学试剂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精细化工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二氨基马来腈席夫碱Al^(3+)荧光分子探针被引量:1
2016年
以2,4-二羟基苯甲醛和二氨基马来腈为原料合成了Schiff碱型荧光分子探针L,采用FT-IR、~1H NMR和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V(乙醇)∶V(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95∶5(pH=7.2)缓冲溶液中,L能够通过off-on荧光响应选择性识别Al^(3+),且几乎不受其他金属离子的干扰.在Al^(3+)浓度为0~2.4×10-5 mol/L时,溶液荧光强度与Al^(3+)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L对Al^(3+)检出限为6.693×10^(-9)mol/L,二者的络合常数为2.146×10~4(mol/L)^(-1).
王毅朴张宇唤卢艺明马丹阳杨青青朱金丽
关键词:SCHIFF碱荧光分子探针
基于二苯甲酮的Schiff碱Fe^(3+)荧光分子探针被引量:3
2016年
以2,4-二羟基二苯甲酮(UV-0)和邻苯二胺为原料合成了Schiff碱荧光分子探针(L),采用FTIR、1HNMR和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V(乙醇)∶V(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95∶5(p H=7.2)缓冲溶液中,L能够通过on-off荧光响应选择性识别Fe^(3+),且几乎不受其他金属离子(Hg^(2+)、Ag+、Pb^(2+)、Cu^(2+)、Ba^(2+)、Cd^(2+)、Zn^(2+)、Ni^(2+)、Co^(2+)、Fe^(2+)、Al^(3+)、Mn^(2+)、Li+、Cr^(3+)、Ca^(2+)、Mg^(2+)、K+、Na+)的干扰。在Fe^(3+)浓度为0~7.0×10-5mol/L时,溶液荧光强度与Fe^(3+)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L对Fe^(3+)检出限为1.94×10-7mol/L,二者的络合常数为2.026×104(mol/L)-1。
朱金丽张宇唤王淼马丹阳杨青青王毅朴汤艳峰孙同明
关键词:SCHIFF碱荧光分子探针铁离子2,4-二羟基二苯甲酮功能材料
聚苯乙烯-马来酸钠SSMA制备及其分散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以苯乙烯和马来酸酐单体为原料、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通过溶液聚合沉淀法制备了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采用NaOH将其水解得到苯乙烯-马来酸钠盐SSMA。采用FT-IR、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采用凝胶色谱(GPC)对其分子量进行了测定。将SSMA应用于颜料黑的分散,其粒径约为200 nm左右,分散指数(PDI)为0.2左右。与小分子分散剂对比实验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
朱娜马丹阳王毅朴杨青青朱金丽
关键词:分散性能聚合物分散剂
席夫碱类荧光探针CH_3CN/H_2O体系检测Cu^(2+)离子
2016年
以1-氨基-2-萘酚和2,4-二羟基苯甲醛为原料合成了席夫碱(2′,4′-二羟基苯亚甲基亚氨基)-2-萘酚(L),采用FT-IR,1 HNMR和ESI-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V(CH3CN)∶V(HEPES)=1∶1(pH=7.2)缓冲溶液中,研究了L对多种金属离子(Cu^(2+),Hg^(2+),Ag+,Pb^(2+),Cd^(2+),Zn^(2+),Ni ^(2+),Co^(2+),Fe^(2+),Al ^(3+),Mn^(2+),Ca^(2+),Mg^(2+),K+,Na+)的荧光响应性能.结果表明:L能够通过荧光猝灭响应选择性识别Cu^(2+),且几乎不受其他金属离子的干扰.在Cu^(2+)浓度为0~2.5×10^(-5)mol/L范围内,溶液荧光强度与Cu^(2+)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计算L与Cu^(2+)的结合常数为3.33×10~4 L/mol,对Cu^(2+)的检出限为4.92×10-7 mol/L.L在实际水体中与Cu^(2+)在0~2.5×10^(-5) mol/L浓度下依然表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
丁津津张宇唤宋新宽杨青青王毅朴马丹阳汤艳峰孙同明朱金丽
关键词:席夫碱荧光分子探针CU2+荧光猝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