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
-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长尖对齿藓原丝体快速培育的关键影响因子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为了给苔藓结皮野外恢复的大规模接种提供丰富种源,本文利用0.1%NaClO(10、15、20、30、45、60、120s)和0.1%HgCl_2(10、15、20、30、45、60、120 s)两种消毒液,采用Knop、MS和Hoagland 3种培养基,设置5.5、6、6.5、7、7.5、8、8.5七个水平的p H值,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测定长尖对齿藓[Didymodon ditrichoides(Broth.)]茎叶体的成活率、原丝体长度和分枝数等指标,探讨影响长尖对齿藓原丝体扩繁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消毒方式、培养基及p H均对长尖对齿藓茎叶体的成活率、原丝体长度和分枝数有显著影响(P<0.05),影响大小依次均为消毒方式>培养基>p H;(2)最适合的消毒方式为:0.1%NaClO消毒15~20 s;(3)最适合长尖对齿藓原丝体生长的培养基是Knop和Hoagland培养基;(4)最适合长尖对齿藓原丝体生长的pH是7.5。从而得出快速培育长尖对齿藓原丝体的最佳组合为:0.1%NaCl O消毒15~20 s+Hoagland/Knop+pH=7.5。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缩短长尖对齿藓生长周期以进行快速繁殖,为苔藓结皮的快速培育以及工程化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 赵洋李晓明李茹雪王春卜崇峰
- 关键词:原丝体培养基PH
- 秦岭羽枝青藓生长的关键影响因子
- 2024年
- 利用苔藓植物开展裸岩工程创面生态修复是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潜在新途径,巨量苔藓种源的供给是实现这种新措施工程化应用的根本前提,而掌握特定藓种生长的发育特征及关键影响因子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任务。以秦岭地区石生优势藓种——羽枝青藓(Brachythecium plumosum)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原位观测、室内组织培养及养分施加试验,通过观测生长指标(主茎长、覆盖面积、分枝长和分枝数)和形态变化,了解其自然发育特征和不同繁殖体类型及养分供给模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羽枝青藓通过特有的形态特征适应岩石表层环境。主茎生长时,其侧边分枝同步发育、且表现的较为密集。(2)微生境显著影响羽枝青藓发育。与冠层间相比,冠层下除光照强度降低幅度较大外(15%—55%),空气湿度、温度的变化幅度较小,但羽枝青藓的生长速率提高3倍以上。(3)羽枝青藓的茎和叶片都有发育为配子体的潜力,但茎的再生能力优于叶片,且二者的发育模式不同。接种茎的成活率达到100%,配子体由茎直接再生,发育的原丝体未分化,主要发挥定殖和养分吸收的作用;叶片的成活率仅3.3%,发育过程中先产生原丝体,再分化为配子体。(4)长期营养液供给可能对岩石表层的苔藓生长产生负面影响。Hoagland营养液在试验前期促进了羽枝青藓生长,但也加剧了致病菌和藻类发育,导致后期羽枝青藓发黄枯萎。总的来看:羽枝青藓对逆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对微环境变化敏感,周围生长条件适宜时可快速向外扩张。不同的繁殖体和营养液供给模式都会对羽枝青藓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开展羽枝青藓种源扩繁生产时应充分借鉴这些研究结果。
- 王春莫秋霞王鹤鸣陈祥舟牟泽锴鞠孟辰谢永生卜崇峰
- 关键词:微环境
- 两类典型荒漠生物结皮覆盖土壤碳通量月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2
- 2021年
- 为明确荒漠生态系统生物结皮覆盖土壤碳通量的月变化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以裸沙作为对照,原位动态(生长期,6—11月)观测毛乌素沙地藓结皮(M)、藻结皮(AL)覆盖土壤的呼吸速率(DR)和净碳通量(NCF),并计算得到光合速率(Pn),同步记录相应环境指标数据。结果表明:(1)两类结皮DR与Pn均先升后降,DR在8月达峰值[M,AL分别为1.96,1.66μmol/(m^(2)·s)],Pn在9月达峰值[M,AL分别为2.75,1.39μmol/(m^(2)·s)];NCF先升后降再升,7月达峰值[M,AL分别为1.38,1.43μmol/(m^(2)·s)],9月达谷值[M,AL分别为-1.24,-0.18μmol/(m^(2)·s)]。(2)2,5,10 cm土壤温度与2,5 cm土壤含水量是藓结皮覆盖土壤碳通量关键影响因子,2,5,10 cm土壤温度、光照强度、近地表空气湿度是影响藻结皮覆盖土壤碳通量的关键影响因子。(3)藓结皮净碳固定土壤水分阈值(8.9%)低于藻结皮(11.4%),温度阈值(13.5℃)高于藻结皮(7.3℃)。以上结果表明,藓结皮与藻结皮覆盖土壤碳通量的月变化相似,但关键影响因子不同,在未来气候变化引起的增温减雨的背景下,藻结皮碳损失风险高于藓结皮。
- 韦应欣周利军卜崇峰骆汉鞠孟辰王春李亚红郭琦李炳垠
-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环境因子
- 油蒿与沙柳灌木地藓结皮发育差异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针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灌木地的藓结皮发育总是明显优于沙柳灌木地的现象,基于两类灌木地的土壤性状、藓结皮发育指标的观测分析,结合两类灌木不同器官浸提液对藓结皮发育的化感试验,揭示造成两类灌木地中藓结皮发育差异巨大的原因。结果显示:(1)两类灌木地藓结皮的盖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灌木地藓结皮的总盖度及冠层下、冠层间盖度均表现为:油蒿>沙柳,且油蒿灌木地的藓结皮总盖度及冠层下、冠层间的藓结皮盖度分别为沙柳灌木地相应藓结皮盖度的1.6倍、2.9倍和1.1倍;(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冠层下藓结皮盖度与土壤含水率显著正相关、厚度与粉粒含量显著正相关;冠层间藓结皮盖度与土壤含水率、黏粒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油蒿灌木地较高的土壤含水率和黏粒、粉粒含量明显促进了藓结皮的发育;(3)化感试验表明,油蒿、沙柳的根、茎、叶水浸提液均抑制了藓结皮的发育,即化感综合效应(SE)均为负值。其中,0.2 g·mL^(-1)沙柳叶水浸提液的化感抑制作用最强,SE为-0.95,抑制作用显著高于油蒿叶(SE为-0.65)(P<0.05)。表明油蒿灌木地较高的土壤含水率、黏粒和粉粒含量,以及沙柳叶对藓结皮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共同导致油蒿灌木地藓结皮的发育状况优于沙柳地。
- 莫秋霞宋炜卜崇峰王春王鹤鸣李亚红
- 关键词:油蒿沙柳化感作用毛乌素沙地
- 光合细菌和小球藻对石生苔藓种源扩繁的作用
- 2023年
- 石生苔藓结皮可以从大气中吸收水分及养分,附着在岩石表面生长,具有促进矿物分化和植被演替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利用人工培育的苔藓结皮进行岩石工程创面生态修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针对特定地区的优势种探讨高效的种源扩繁技术则成为了首要任务。研究以秦岭北麓长势好、生物量大的石生匍匐型藓种羽枝青藓为研究材料,考虑沼泽红假单胞菌浓度(高浓度24 mL/L,低浓度12 ml/L,不添加)和小球藻浓度(高浓度250 mL/L,低浓度125 mL/L,不添加)开展双因素完全试验,观测人工气候箱条件下羽枝青藓的盖度、新发芽数和新发芽茎长,探究沼泽红假单胞菌和小球藻对羽枝青藓的作用效果、最适浓度及组合,为提高羽枝青藓扩繁效率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只添加低浓度沼泽红假单胞菌的处理羽枝青藓生长状况最优,相比于对照处理(不添加沼泽红假单胞菌和小球藻),可将盖度提高14.3%,新发芽数增加61.2%,新发芽茎长增长34.0%;(2)沼泽红假单胞菌浓度对羽枝青藓的盖度、新发芽数和新发芽茎长均有显著影响;(3)小球藻浓度对羽枝青藓各项生长指标均无显著影响,其与沼泽红假单胞菌的交互作用对羽枝青藓盖度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羽枝青藓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后期石生苔藓结皮种源扩繁实践中应加以考虑和借鉴。
- 王鹤鸣卜崇峰吴淑芳王春莫秋霞
- 关键词:人工扩繁光合细菌藻类
- 外源添加物对沙地苔藓结皮扩繁发育的促进作用被引量:4
- 2020年
- 人工苔藓结皮作为一种新型的防风固沙潜在途径而备受关注,为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培育扩繁技术,采用4因素2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了菌类(放线菌和巨大芽孢杆菌)、藻类(小球藻和具鞘微鞘藻)、沙蒿胶(有和无)和基质类型(沙土基质和配方基质)对沙地苔藓结皮室内发育扩繁的影响。结果表明:(1)4因素中仅基质类型显著影响了苔藓结皮的盖度和株密度(P<0.05),沙土基质处理的苔藓结皮盖度和株密度均值比配方基质处理分别提高61.04%和17.48株/cm^2;(2)藻类、菌类和基质类型显著影响了苔藓的生理特性(P<0.05),而沙蒿胶影响不显著。沙土基质、放线菌和小球藻的添加显著提高了苔藓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3)最适扩繁组合为“沙土基质+放线菌(1 g/kg基质)+小球藻(2 g/m^2)”,在30天内,上述组合在培养箱条件下(光照设定为6000 lx,光周期12 h/d,温度20℃,空气湿度75%),可将1 m^2野外苔藓种源培育为4 m^2盖度达97.14%的苔藓结皮,实现4倍扩繁。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大规模工厂化高效扩繁苔藓种源提供技术支撑。
- 白雪强田畅李亚红鞠孟辰王春韦应欣卜崇峰
- 关键词:沙蒿胶菌类藻类
- 羽枝青藓切茎繁殖及其生长影响因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藓类植物在涵养水源、营养循环、环境指示、天然更新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羽枝青藓是秦岭北麓自然保护区(车峪)内石生苔藓的优势藓种之一。为验证人工培育羽枝青藓的可行性,探索羽枝青藓切茎繁殖培育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以期能够快速扩繁羽枝青藓,为石质坡面绿化及生态恢复提供充足植物材料。【方法】通过野外调查确定自然状态下羽枝青藓的适宜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使用镊子和塑封袋获取长势良好的石生苔藓—羽枝青藓,阴干并除去杂质;室内培育因子设计选择基质类型、接种量和切茎长度3种影响因子进行完全试验。将羽枝青藓切茎按试验设计均匀接种在培育盒中,培育盒整齐置放于培育架上,在人工气候室内开展羽枝青藓的切茎培育。【结果】羽枝青藓切茎培育试验结果表明:(1)羽枝青藓生长的最适宜湿度为80%,温度为13~25℃,光照强度为4000~6000 lx;(2)羽枝青藓切茎碎段长度在1~3 mm时萌发潜力最大;(3)羽枝青藓切茎播种量为60 g/m^(2)为宜;(4)最适宜羽枝青藓切茎生长的培养基质为火山岩+麻布/纱布的组合。【结论】羽枝青藓可在人工控制的生长环境下实现人工培育和快速扩繁,羽枝青藓切茎繁殖影响因子的明确为苔藓种源快速扩繁和石质坡面绿化恢复新方向提供了重要借鉴。
- 陈祥舟卜崇峰王春莫秋霞王鹤鸣
- 关键词:培养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