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翁伟镇

作品数:9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肝炎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4篇衰竭
  • 4篇急性肝
  • 4篇急性肝衰
  • 4篇急性肝衰竭
  • 4篇肝衰
  • 4篇肝衰竭
  • 3篇慢加急性肝衰...
  • 2篇血清
  • 2篇细胞
  • 2篇骨髓
  • 2篇干细胞
  • 2篇干细胞治疗
  • 2篇肝衰竭患者
  • 2篇病毒
  • 1篇代偿
  • 1篇代偿期乙型肝...
  • 1篇胆管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8篇翁伟镇
  • 6篇陈俊峰
  • 6篇林炳亮
  • 6篇曹会娟
  • 5篇熊静
  • 4篇高志良
  • 4篇张绍全
  • 3篇张静
  • 2篇曾慧敏
  • 1篇黄建荣
  • 1篇刘莹
  • 1篇谢冬英
  • 1篇苏杞敏
  • 1篇赵祝香
  • 1篇梅咏予
  • 1篇彭亮
  • 1篇李建国
  • 1篇郑玉宝
  • 1篇彭晓华

传媒

  • 3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广州医药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不同时相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的疗效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合适时机。【方法】91例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分为两大组,干细胞治疗组45例,其中进展期12例,平台期33例;对照组46例,进展期13例,平台期33例。首要研究终点是比较12周不同组不同期患者生存状况;次要研究终点是观察干细胞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不同时点的胆红素、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疾病进展期患者12周累积生存率(6/12,50%)与对照组进展期患者生存率(6/13,46.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02),疾病平台期患者12周累积生存率(28/33,84.8%)较对照组平台期患者生存率(18/33,52.2%)高(P=0.0037)。在干细胞治疗组中,疾病进展期患者12周累积生存率较疾病平台期患者12周累积生存率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9)。干细胞组平台期患者总胆红素(μmol/L)在2周、4周较基线变化分别为-97±124、-189±166,而进展期患者在2周、4周较基线变化分别为10±206、-10±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w=0.040;P4w=0.013)。平台期患者MELD评分在4、12周较基线变化分别为-3.8±4.5、-12.5±5.1,而进展期患者在4、12周较基线变化分别为3.8±8.1、-4.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4w=0.000;P12w=0.005)。【结论】在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疾病平台期进行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翁伟镇陈俊峰梅咏予李建国曹会娟谢冬英高志良林炳亮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
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及长期安全性观察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及长期安全性。 方法本临床试验为开放性、前瞻性配对研究。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住院的3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干细胞治疗(干细胞组),根据基线匹配3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干细胞组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经肝动脉或门静脉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术后随访5~10年。监测移植后48周内两组患者生物化学指标,观察两组患者肝硬化并发症、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累积发生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HCC累积发生率采用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 结果干细胞组患者都能耐受骨髓采集和干细胞移植术,未观察到移植相关并发症。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TBil水平下降,PT缩短,白蛋白升高,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降低。同对照组相比,治疗4周时干细胞组患者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Z=2.188,P=0.029),ALT显著下降(Z=3.296,P=0.001)。干细胞组30例患者中,21例经肝动脉移植,9例经门静脉移植,移植后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均较基线有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6年,干细胞组2例患者死亡,对照组1例死亡(χ2=0.351, P=0.554)。干细胞组6例发生HCC(20.0%),对照组11例(36.7%),两组肝细胞癌累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8, P=0.701)。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肝肾综合征。两组患者肝硬化并发症如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162、1.071和1.071,P值分别为0.688、0.301和0.301)。 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应用于失�
曹会娟张绍全翁伟镇陈俊峰熊静张静彭亮高志良林炳亮
关键词:肝硬化骨髓干细胞
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影响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30天预后的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分析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水平评估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的1 751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30 d的生存状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1 220)和死亡组(肝移植患者归入死亡组,n=531)。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CP对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预测价值,并按CP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Log-rank法对两组进行生存曲线分析。结果 Cox风险回归结果显示,CP、血清白蛋白、甲胎蛋白为HBV-ACLF患者30 d天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或<0.01),而年龄、血白细胞、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血肌酐、HBV DNA、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为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C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70(95%CI 0.540~0.599,P<0.01),MELD评分和MELD-Na评分的AUC分别为0.783(95%CI 0.759~0.807,P<0.01)和0.774(95%CI 0.750~0.798,P<0.01)。与MELD评分、MELD-Na评分相比,单因素CP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价值较低(P<0.01)。CP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临界值为0.173 g/L,其敏感度为69.4%,特异度为41.6%,按临界值将患者分为<0.173 g/L组和≥0.173 g/L组。<0.173 g/L组患者的30 d累积生存率低于≥0.173 g/L组(χ2=17.75,P<0.01)。结论血清CP水平对于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陈俊峰翁伟镇彭晓华张静熊静张绍全曹会娟高志良黄建荣黄建荣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铜蓝蛋白预后
乙醛脱氢酶2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病之间的关系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之间的关联。方法选取2018年3-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治的酒精性肝病(酒精肝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病(乙肝+酒精肝组)患者共90例,每组30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30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入选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水平。应用基因芯片法检测所有实验组病例的ALDH2基因型,将其分为ALDH2^*1^*1(野生型),ALDH2^*1^*2(突变型)和ALDH2*2*2(突变型),并比较4组间的基因频率及G/A等位基因频率。结果乙肝+酒精肝组的ALT、AST、GGT、ALP、MCV水平明显高于乙肝组、酒精肝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酒精肝组的ALDH2野生型基因频率为86.7%,明显高于乙肝组3.3%、乙肝+酒精肝组6.6%和健康对照组43.3%(P<0.05);酒精肝组的ALDH2突变型基因频率为13.3%,明显低于乙肝组96.7%,乙肝+酒精肝组93.4%和健康对照组5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组间G/A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2.08,P<0.05)。结论 ALDH2基因多态性同时存在酒精因素的影响,在慢性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病中分别表达不同的基因。突变型基因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易感宿主基因,而野生型基因与酒精性肝病相关,但饮酒会直接加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损害。
熊志娇李德昌范红顺刘莹翁伟镇郑玉宝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调节性B细胞在慢加急性肝衰竭小鼠中的免疫调节作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调节性B细胞(Breg)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CCl4诱导造ACLF模型,分离脾脏、肝脏、外周血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19+IL-10+B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IL-10表达水平。结果 ACLF组小鼠的24 h存活率低于对照组(20%vs 100%,P<0.001),ACLF小鼠肝脏、脾脏、外周血CD19+IL-10+B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97±0.33)%vs(0.75±0.11)%,(4.13±0.67)%vs(0.79±0.11)%,(5.87±1.00)%vs(0.68±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CLF小鼠肝脏、脾脏、外周血IL-10的分泌水平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6.76±1.73)pg/ml vs(6.29±0.70)pg/ml,(21.21±1.62)pg/ml vs(8.23±1.52)pg/ml,(31.32±2.95)pg/ml vs(7.49±1.22)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调节性B细胞可能在CCl4诱导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小鼠疾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曾慧敏熊静张绍全曹会娟陈俊峰翁伟镇林炳亮
关键词:调节性B细胞慢加急性肝衰竭免疫调节IL-10
自然杀伤细胞在四氯化碳诱导的急性肝衰竭中的作用
2014年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细胞(NK)在急性肝衰竭进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腹腔注射四氯化碳诱导急性肝衰竭,对照组则注射橄榄油。分离小鼠外周血、肝脏、脾脏的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NK细胞的比例及相关受体表达情况。结果急性肝衰竭小鼠肝脏NK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2±2.8)%vs(15.3±1.5)%,P=0.0004],外周血以及脾脏中NK细胞比例均较对照组下降。急性肝衰竭小鼠肝脏活化性受体NKP46较抑制性受体NKG2A表达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7±1.5)%vs(4.9±2.3)%;t=3.95,P=0.016)]。结论肝脏局部NK细胞在药物诱导的急性肝衰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熊静翁伟镇陈俊峰曹会娟曾慧敏高志良林炳亮
关键词:急性肝衰竭自然杀伤细胞四氯化碳
FIB-4联合血清PCⅢ、ⅣC评估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纤维化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无创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纤维化诊断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32例行肝组织活检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纤维化分期,分为轻度肝纤维化组(S<2)以及中重度肝纤维化组(S≥2)。检测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以及FIB-4指数,根据ROC曲线评价FIB-4与肝纤维化指标联合诊断肝纤维化的特异性及敏感度。结果重度肝纤维化组患者FIB-4、血清PCⅢ及ⅣC水平均较轻度肝纤维化组高(p<0.01),FIB-4、血清Ⅲ型前胶原(typeⅢprocdlagen,PCⅢ)及Ⅳ型胶原(typeⅣcollagen,ⅣC)三者联合ROC曲线下面积为0.782,诊断中重度肝纤维化的灵敏度为71.5%,特异性为89.8%。结论FIB-4与血清PCⅢ、ⅣC联合诊断HBV相关S2期以上肝纤维化分期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联合FIB-4和血清PCⅢ、ⅣC可作为评估肝纤维化的一种无创检测方法。
熊静林登娜翁伟镇陈俊峰曹会娟张绍全张静高隽林炳亮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华南地区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华南地区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AIH-PBC OS)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居住在华南地区AIH-PBC OS患者37例,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伴发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7例AIH-PBC OS以女性(94.6%)为主,平均发病年龄(48.3±10.3)岁,确诊年龄(50.4±9.2)岁,病程(2.7±2.5)年。83.8%患者存在临床症状,以乏力纳差,身目黄染、尿黄及瘙痒最为常见。在所有患者中,诊断为慢性肝炎为45.9%,代偿性肝硬化为18.9%,失代偿性肝硬化为35.1%,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占35.1%,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和干燥综合征最常见。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升高,失代偿肝硬化期患者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下降(P<0.05)。近一半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和免疫球蛋白A水平升高,失代偿肝硬化期患者免疫球蛋白G升高最为明显(P<0.05)。自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阳性率、抗线粒体抗体和(或)抗线粒体抗体M2型抗体阳性率、抗平滑肌抗体阳性率、抗核点蛋白抗体阳性率、抗核包膜蛋白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2%、67.6%、10.8%、11.1%、13.8%。病理学提示AIH-PBC OS患者可见汇管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肝小叶界面炎,并伴有不同程度小胆管病变,70.2%同时伴有AIH-PBC特征。肝脏影像学显示在所有患者中,29.7%存在肝硬化,18.9%存在门静脉高压,62.2%存在脾大,18.9%存在腹腔积液。结论AIH-PBC OS同时具有AIH及PBC疾病的临床特点,病情较复杂、发病较隐蔽;同时伴有血脂代谢障碍,且容易并发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
苏杞敏赵祝香翁伟镇
关键词:肝炎胆管炎自身免疫性重叠综合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