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洁

作品数:10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卫生局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篇肝炎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3篇阳性
  • 3篇衰竭
  • 3篇慢性
  • 3篇慢性乙型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肝衰
  • 3篇肝衰竭
  • 3篇HBEAG阳...
  • 2篇疗效
  • 2篇免疫
  • 2篇基因
  • 2篇DC-CIK
  • 1篇调节性
  • 1篇调节性T淋巴...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信贷

机构

  • 10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金域医学...

作者

  • 10篇邱洁
  • 7篇冯艳红
  • 6篇李丽
  • 5篇常家宝
  • 3篇吴卫锋
  • 3篇杨永峰
  • 2篇戴玮玮
  • 1篇俞海英
  • 1篇王利利
  • 1篇薛蓉
  • 1篇张建琼
  • 1篇谢维
  • 1篇沈传来
  • 1篇沈玲
  • 1篇周镇先
  • 1篇苗盛巍
  • 1篇毛源
  • 1篇孟九大
  • 1篇郑以山
  • 1篇张永臣

传媒

  • 2篇江苏医药
  • 2篇肝脏
  • 2篇安徽医药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原发性肝癌一例
2014年
患儿,女,8岁,因反复右上腹胀痛2月余加重1周。2个月前出现右上腹胀痛,呈间歇性发作,自行缓解,近1周加重。曾按“胃炎”服药治疗,无效。无肝炎病史。其母为HBsAg携带者,HBeAg阳性。入院时查体:T36.8℃,P80次/分,R16次/分,BP100/70mmHg,消瘦,神志清,球结膜、皮肤无黄染,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冯艳红李丽邱洁常家宝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HBSAG携带者HBEAG阳性儿童上腹胀痛服药治疗
肝衰竭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观察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观察肝衰竭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42例肝衰竭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bg)。结果治疗后PT、INR、AT-Ⅲ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Fbg、APTT、TT、PTA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能部分改善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
邱洁冯艳红张永臣孟九大张建琼
关键词:肝衰竭人工肝血浆置换凝血功能
肝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误诊为肝结核1例
2014年
在各种组织器官的恶性黑色素瘤中以皮肤最多见。淋巴转移是其最多见的播散途径;亦可为血道播散,可致全身各组织、多见于肺、骨、肝、肾上腺、脑、骨髓、胃肠道和软组织。眼恶性黑色素瘤恶性度高,死亡率高。笔者报道1例眼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手术20年后仍发生肝转移比较少见,且难以发现,被误诊为肝结核,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6岁,主诉腹胀、低热、盗汗1年2个月。
冯艳红李丽戴玮玮邱洁常家宝
关键词:肝脏恶性黑色素瘤肝结核
KIR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肝衰竭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NK细胞不仅是机体天然免疫的主要承担者,而且还参与调节获得性免疫应答,是连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在机体抗感染、抗肿瘤、妊娠以及移植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NK细胞各种功能的发挥依靠其表面受体与MHC或非MHC类配...
邱洁
关键词:肝衰竭乙型肝炎基因多态性天然免疫
文献传递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绿色信贷风险管理研究--以A银行为例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拥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全球众多国家,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科技的创新等起纽带作用。但同时,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融资难、融...
邱洁
关键词:中小企业绿色信贷风险管理LOGISTIC回归分析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DC-CIK免疫治疗
2015年
目的用人体自身DC-CIK免疫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HBsAg、HBeAg、HBV DNA以及肝功能的变化,以探讨自身DC-CIK免疫治疗抗病毒作用。方法从人血中分离单抗细胞,在体外诱导自体DC细胞,乙型肝炎疫苗负载,和CIK细胞共同培养,制备DC-CIK细胞,给予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输用。每周1次,共5次。检查治疗前后肝功能TBil、ALT、AST,病毒学指标DNA、HBsAg、HBeAg定量。结果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人体自身DC-CIK免疫治疗(5次)4周,前后比较发现肝功能TBil、ALT、AST有明显好转,病毒学指标HBsAg、HBeAg、HBV DNA都有下降,但仍未实现阴转。结论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人体自身DC-CIK免疫治疗,在4周时间内就有明显的抗病毒效果,以及肝功能好转的作用。
冯艳红邱洁李丽吴卫锋常家宝杨永峰周振先
关键词: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DC-CIK联合回输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Treg细胞的变化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在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联合回输给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其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例,从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在体外诱导自体DC细胞和CIK细胞共培养,HBsAg负载,制备DC-CIK细胞,回输给患者,每周1次,共5次;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检测Treg细胞、肝功能ALT、乙肝病毒指标HBsAg、HBeAg、HBV DNA。结果治疗后4周18例患者Treg细胞比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ALT治疗后(46.62±6.79)IU/L低于治疗前(112.28±23.09)IU/L(P<0.05)。18例中11例Treg细胞比率下降患者,HBsAg下降10例,HBeAg下降9例,HBV DNA下降8例。结论 DC-CIK联合治疗能下调Treg细胞比率,发挥了免疫调节作用,起到了保肝降酶及抗病毒的作用。
冯艳红吴卫锋常家宝李丽邱洁周镇先王利利杨永峰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杀伤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
HCV-1b型基因变异与干扰素/利巴韦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HCV-1b型ISDR区、PKR-BD区、NS5A-V3功能区及2-PePHD功能区的基因序列突变程度与干扰素屏0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拟进行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以及实验室数据和随后的临床治疗资料。提取血清标本RNA,RT-PCR鉴定HCV基因型。选取H弹1b型阳性的标本,利用R11-PCR分别扩增ISDR区、PKR-BD区、NS5A-V3功能区及E2-PePHD功能区的基因片段,对Pat产物进行基因测序,与标准株的基因序列比对,确定各区的氨基酸突变位点和数量。回顾性分析各基因区氨基酸突变数量与干扰素/利巴韦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16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HCV-1b型患者124例,占74.4%;在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满12个月并随访满6个月的HCV-1b型感染者中,治疗前NS5A区的ISDR突变程度与持续病毒反应(SVR)的发生率之间呈显著相关性(P〈0.05)。突变型(突变氨基酸数≥4)患者群的SVR发生率为85.7%,中间型(突变氨基酸数为1~3)患者群的s、R发生率为55%,而野生型患者群的SVR发生率最低,仅为30%;而PKR-BD区、NS5A-V3、功能区以及E2-PePHD功能区的氨基酸突变数量与SVR发生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HCV-1b型感染者治疗前NS5A区的ISDR突变程度对于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疗效具有很大的预测价值。
毛源苗盛巍王伟邱洁沈传来沈玲胡朝晖谢维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干扰素利巴韦林
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拉米夫定治疗失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28例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32例接受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52周。结果在治疗52周时,联合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为98%,阿德福韦治疗组为90%(P>0.05),无统计学差异;联合治疗组HBeAg转阴率为37.5%,阿德福韦治疗组为7.0%,联合治疗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18.8%,阿德福韦治疗组为3.5%较(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联合治疗组ALT复常率为93%,阿德福韦治疗组为75%(P<0.01),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拉米夫定治疗失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常家宝薛蓉冯艳红戴玮玮李丽吴卫锋邱洁杨永峰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
亚急性肝衰竭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5例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肝衰竭常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愈后差。肝衰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代谢,也会并发多种临床症状。肝衰竭合并甲亢临床上不多见,病因复杂,病情严重,治疗更加困难,预后不佳,死亡率更高。现将5例亚急性肝衰竭合并甲亢病例报道如下。
冯艳红李丽邱洁俞海英郑以山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急性肝衰竭内分泌疾病病例报道亚急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