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志明

作品数:4 被引量:595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科学总论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篇碳排放
  • 2篇能源
  • 1篇信息隐藏
  • 1篇中国能源
  • 1篇人口
  • 1篇生活用能
  • 1篇实证
  • 1篇实证分析
  • 1篇数据库
  • 1篇数字水印
  • 1篇水印
  • 1篇能源结构
  • 1篇能源消费
  • 1篇外包数据库
  • 1篇岭回归
  • 1篇节能
  • 1篇节能减排
  • 1篇环境工程
  • 1篇环境工程学
  • 1篇版权

机构

  • 4篇复旦大学
  • 4篇南通大学

作者

  • 4篇朱勤
  • 4篇陆志明
  • 3篇彭希哲
  • 2篇于娟
  • 1篇吴开亚

传媒

  • 1篇资源科学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计算机科学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年份

  • 3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被引量:382
2009年
本文综合考量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52.73%,其他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业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整体变化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未能表现出负效应,其主要原因是产业规模占GDP近半的第二产业的碳排放呈现长期增长态势,其贡献率抵消了第一、三产业对碳排放增长的负效应。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及提高能源效率。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朱勤彭希哲陆志明吴开亚
关键词:能源消费碳排放
1980—2007年中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测算与分析被引量:19
2010年
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是指居民家庭在炊事、热水、照明、室温调节等生活起居方面对能源的直接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研究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对1980至2007年中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阶段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量从6.728×10^7t碳增长至16.545×10^7t碳,人均生活用能碳排放量从每年68kg碳增长至125kg碳,呈较快的上升趋势,但仍处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较低层次;受益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及能源结构的改善,居民生活用能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从每吨标准煤排放0.732t碳下降至0.632t碳。生活用能结构优化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人均生活碳排放的城乡比从5.87下降至1.84,城乡差距呈不断缩小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的节能减排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朱勤彭希哲陆志明于娟
关键词:环境工程学碳排放生活用能能源结构节能减排
人口与消费对碳排放影响的分析模型与实证被引量:207
2010年
从消费压力人口视角探讨碳排放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气候变化压力的人文因素,以及人口与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机制。本文通过对STIRPAT模型的扩展,应用岭回归方法计量分析人口、消费及技术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对我国1980至2007年碳排放情况的统计实证结果表明,扩展的STIRPAT模型对中国国情有较高的解释力。居民消费水平、人口城市化率、人口规模三个因素对我国碳排放总量的变化影响明显;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口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已高于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力,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模式等人文因素的变化有可能成为我国碳排放的新的增长点;技术进步因素在此模型中对我国该阶段碳排放的解释力有限,表明我国未来通过技术进步减缓碳排放的潜力巨大。
朱勤彭希哲陆志明于娟
关键词:人口碳排放岭回归
基于信息隐藏的外包数据库版权保护系统被引量:6
2010年
在外包数据库运行模式下,由第三方提供的数据库服务器处于非信任域,存在数据文件盗版、数据内容篡改等安全风险。构建了一个基于信息隐藏技术的外包数据库版权保护系统,综合运用数字水印、PKI机制与数字证书、数字签名及可信硬件模块USB Key等技术,设计相应的水印协议,实现对外包数据库的版权保护。与传统的以数据加密、数字签名等方法为主要技术手段的解决方案相比,它具有冗余存储量及网络附加流量小、隐蔽性好、验证信息难以删除等优点。
朱勤陆志明
关键词:外包数据库信息隐藏数字水印版权保护KEY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