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洲

作品数:15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 5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0篇意识形态
  • 5篇主义
  • 4篇马克思主义
  • 3篇社会
  • 3篇逻辑
  • 2篇信仰
  • 2篇现代主义
  • 2篇逻辑转向
  • 2篇马克思主义意...
  • 2篇教育
  • 2篇后现代
  • 2篇后现代主义
  • 1篇道德
  • 1篇道德观
  • 1篇道德自由
  • 1篇形态教育
  • 1篇意识形态传播
  • 1篇意识形态话语
  • 1篇意识形态话语...
  • 1篇意识形态教育

机构

  • 15篇河海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5篇孙洲
  • 5篇雒新艳
  • 2篇赵海媛
  • 1篇李珍

传媒

  • 2篇兵团党校学报
  • 2篇中学政治教学...
  • 1篇河北青年管理...
  • 1篇胜利油田党校...
  • 1篇鸡西大学学报...
  • 1篇湖南人文科技...
  • 1篇大庆师范学院...
  • 1篇闽西职业技术...
  • 1篇顺德职业技术...
  • 1篇产业与科技论...
  • 1篇延边党校学报
  • 1篇佳木斯职业学...
  • 1篇苏州科技大学...

年份

  • 4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意识形态社会调控的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被引量:1
2017年
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调控功能,要最终实现社会意识形态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信念、信仰,即向意识形态信仰化的逻辑转向。这种转向是在多样的意识形态调控方式下实现的,主要有社会教化、社会评价和社会赏罚。这三种方式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构成了系统性意识形态社会调控机制,从而为意识形态调控社会功能的整体性实现提供了保障。
孙洲
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调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阻抗现象及其对策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意识形态教育阻抗就是教育受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抵触、排斥、反感与抗拒行为。这一现象的实质是教育受众在认知与心理上对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观反应,是主体心理维度与客体价值维度共同作用产生的阻抗现象。从意识形态教育者、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以及意识形态教育受众等维度对阻抗现象进行归因分析,从而提出消减阻抗现象的解决对策,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科学化与时代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孙洲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阻抗归因
苏联剧变对我国社会治理的启示
2018年
苏联社会模式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长期积累的不足与弊端得不到解决,并且在后期改革中方向出现了根本性错误,从而致使苏联走向崩塌。苏联模式的根本弊端充分体现在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高度集权。体制的僵化与固化,最终促使了国家的解体。苏联模式的失败对我国社会的治理提供了借鉴价值。
李珍孙洲
关键词:苏联剧变苏联模式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历史借鉴
论中国官德思想的逻辑转向——从“私德为主”到“公德优先”
2018年
对于官德的重视历来就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然而从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等流派提出诸多关于官德建设的理论思想开始,官德思想的逻辑基点是建立在"个体人"的"私德"之上。随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新时期官德建设思想形成了向"公德优先"的逻辑上的转向。在"公""私"德视域下对中国官德思想的逻辑转向研究,对新时期官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孙洲赵海媛
关键词:官德逻辑转向公德私德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断裂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2016年
马克思借鉴前人思想的合理内核,将物质变换概念扩展到自然外的自然与社会之间,以及人类社会内部等领域,从而提出物质变换断裂理论。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本性下正常的物质循环结构遭到破坏,社会发展从而不可持续化。从资本主义制度入手对物质变换断裂的社会根源进行剖析,对于我们当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
孙洲
关键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下的道德自由论
2016年
自由作为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贯穿于马克思所构建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自由因而也是人的本质。而道德作为人的道德,也体现出自由的本质规定性。在资本制度下,劳动的自由成为一种不可能,道德的自由如劳动一样不可及。异化劳动的消除、阶级对立的消灭、自由人联合体的建成是自由的道德实现的必经路径。
孙洲雒新艳
关键词:道德自由异化劳动
信息时代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教育社会化分析
2016年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发展至今,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引领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如意识形态信仰冷漠、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弱化等信仰与认同危机。通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教育社会化更融合于社会的手段将意识形态内化为普通民众心中的信仰,更有利于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发展,因而通过意识形态传播与教育社会化过程来解决意识形态危机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新的方向。
雒新艳孙洲
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化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何以可能
2017年
在意识形态领导权逐渐上升为第一领导权的信息网络化、政治生活文化化社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上升为信仰的理论逻辑成为"应然"。而任何信仰都是在主体理性认知的前提下,并实现感性情感上的认同,最终在主体内心中形成难以撼动的绝对地位。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成为信仰的可能条件就是要有主体在理性上的认知即是相信,还要达到感性上的认同即是信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彰显"事实之真",其人民性与阶级性又彰显"价值之真"。"事实之真"与"价值之真"共同回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何以可能。
孙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
廉政教育与我国新时期意识形态的建构
2018年
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领导权日渐因其强大的价值功能而被视为执政党的第一领导权。而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如腐败滋生、党性缺失等思想蜕化问题,严重削弱了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因此,要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必须将廉政教育摆在意识形态建构的突出位置。在新时期意识形态建构中引入廉政教育要从三个层面着手:在理论层面,要加强廉政教育与意识形态建构的耦合;在实践层面,要加强廉政教育方式与时代的结合;在制度层面,要形成完善规范的管理机制和法律依据。
孙洲雒新艳
关键词:廉政教育意识形态从严治党
后意识形态的幻象——对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反思被引量:1
2017年
后现代主义拒斥理性、同一性、基础主义、本质主义,主张多元主义、非中心主义、非理性主义。进入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后现代主义更要求消解意识形态的崇高性,意识形态发展呈现出多维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向"解构化"、"技术化"、"符号化"以及"消费化"转向。然而事实上,后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不仅没有被终结和消解,反而以更隐蔽的形式消融在日常生活之中,重新恢复了更强的生命力和活力。
孙洲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消解批判性反思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