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英男

作品数:17 被引量:996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乡村
  • 5篇土地利用
  • 5篇土地利用转型
  • 4篇农区
  • 4篇农业
  • 3篇黄淮
  • 3篇黄淮海
  • 2篇整治
  • 2篇中国农区
  • 2篇中国县域
  • 2篇农业地理
  • 2篇平原农区
  • 2篇县域
  • 2篇粮食产量
  • 2篇黄淮海地区
  • 2篇黄淮海平原
  • 2篇城乡
  • 2篇城乡关系
  • 2篇城镇化
  • 1篇电子商务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广西师范学院
  • 4篇南宁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北京市社会科...

作者

  • 17篇张英男
  • 16篇龙花楼
  • 14篇屠爽爽
  • 8篇戈大专
  • 5篇李裕瑞
  • 3篇屠爽爽
  • 2篇曲艺
  • 1篇王冬艳
  • 1篇王文杰
  • 1篇秦礼萍
  • 1篇刘彦随
  • 1篇王介勇
  • 1篇王婧
  • 1篇马晓辉

传媒

  • 5篇地理学报
  • 3篇经济地理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农业资源与环...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县域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格局及其耦合关系被引量:42
2017年
本文构建了中国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的耦合关系模式,初步探讨了县域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比重变化的耦合过程。利用全国1991年、2000年和2010年3期分县截面数据,分别建立了粮劳弹性系数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效应系数用以分析中国县域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1)中国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县域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的耦合关系呈现多样化并存的格局,1991-2010年中国县域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而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劳动力数量增加而粮食产量也增加和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同时粮食产量也减少的县域数量占县域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8.85%、29.11%和19.74%;3种耦合类型分别集中于传统农区、西部欠发达牧区和农牧交错区、东南沿海农业快速转型区。(2)中国县域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比重的耦合曲线呈现阶梯式波动变化,且二者耦合关系的离散趋势不断加强。(3)粮劳弹性系数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效应系数的变化表明农业劳动力变化在促进粮食增产中的作用在不断下降。(4)"胡焕庸线"是中国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变化耦合特征的重要分界线,塑造了二者耦合格局的主体结构。
戈大专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
关键词:粮食产量农业劳动力
电子商务影响下的“淘宝村”乡村重构多维度分析——以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下营村为例被引量:52
2019年
以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下营村为例,利用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并结合遥感影像解译与GIS可视化表达等方法对电子商务驱动下乡村经济、社会及空间重构进行刻画。研究表明:①下营村由传统的农业主导转变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结构,并显露出生态化转向。②社会空间趋向于就业高度非农化、治理主体多元化、公共服务健全化、生活方式现代化及交往空间虚拟化。③农业生产空间逐步压缩,非农生产空间逐步扩张,生产-生态复合空间增加,居住空间呈现多功能化、集约化。④产业基础、电商平台、物流设施、乡村精英、资源禀赋和政府支持为其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初始引擎、资源支撑和外部支持。
张英男龙花楼龙花楼李裕瑞屠爽爽戈大专
关键词:电子商务多维度
中国县域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被引量:36
2018年
基于中国县域1991年、2000年、2010年3期截面数据,利用定量和GIS空间分析法,研究了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和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 1991-2010年中国县域农业劳动力总体呈减少趋势且减少幅度逐渐增加,1991-2000年、2000-2010年分别减少4.91%和15.50%;从空间分布上看,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呈"东减西增"的空间演变特征。(2) 1991-2010中国县域农业经济呈持续增长态势,总量增长140.13%,但区域差异明显;农业产值占区域GDP的比重逐渐减小,呈现出东低西高的分布特征。(3)产劳弹性系数的耦合类型主要以农业经济、农业劳动力"同增"的增长型和农业经济增长、农业劳动力减少的集约型为主,分别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和东南部地区;耦合类型为"滞后型""衰落型"和"衰退型"的区域与中国贫困发生率高的地域较为吻合,1991-2010年各耦合类型整体呈良性发展态势。最后根据产劳弹性系数的耦合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乡村经济振兴的政策建议。
马历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屠爽爽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被引量:67
2019年
乡村发展现实困境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之间存在巨大鸿沟。论文总结了1949年以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发展的演进态势与时代特征,基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功能体系,剖析了二者的互动机制,探讨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与典型模式,并进行了研究展望。结论如下: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破解当前乡村发展困境、推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本质是新时期为适应城乡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再调整,二者均具迫切性、交融性与攻坚性的时代特征。1949年以来农村土地制度与乡村发展总体耦合联动、互促互馈。②新时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多功能价值,通过补短板促进乡村重构与乡村多功能发展,发挥制度联动、城乡融合与经济转型的乘数效应,助推乡村振兴,并带动城乡地域系统功能优化。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沿整合要素、重组结构、优化功能的路径,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乡村地域功能演变与乡村振兴。④未来需发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制度联动作用,同时重视改革的政策性摩擦,深化乡村振兴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正反馈,并权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举措与乡村发展的适应性问题。
陈坤秋龙花楼马历张英男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基于乡村多功能理论的贫困村域演变特征与振兴路径探讨——以海南省什寒村为例被引量:42
2019年
对于多数农村地区而言,贫困是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摆脱对农业的过度依赖和单一生产功能,乡村多功能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日渐受到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多功能路径有助于减少贫困发生率,并提高农村社区和家庭面对生存压力的能力。论文立足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在阐释乡村多功能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研和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基于多功能视角剖析贫困村域乡村发展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总结提炼其创新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贫困村域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结果表明:①在内外部驱动力的作用下,海南省什寒村实现了从弱势的贫困农村向产品多样化的多功能乡村转变;②乡村农业生产、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保育及文化传承等多项功能的协调发展,对于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增强乡村弹性具有积极意义;③驱动乡村多功能演化的因素包含政策支持、市场需求、自然本底、资金技术、行为主体和文化特质等多个方面;④针对贫困村域乡村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从宏观层面提供乡村振兴外援力、从中观层面促进乡村振兴交互力、从微观层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力,通过总体谋划、各个击破以实现乡村振兴。最后从多功能视角,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进行了探讨。
马历龙花楼屠爽爽屠爽爽
黄淮海平原耕地功能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被引量:119
2018年
本文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从经济、社会及生态三个维度构建了耕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黄淮海平原耕地功能演化的时空特征,利用耦合动态度模型探讨了耕地功能间耦合关系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耕地功能演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0年间,冀中南及豫东地区部分欠发达县市耕地经济功能明显增强,发达的城市群及其腹地受工业化及城镇化影响较大,耕地经济功能持续下降;60.29%的县域单元耕地的社会功能下降,增强区主要集聚于郑州北部、德州及沧州西部、烟台、威海等区域;生态功能变化在空间格局上基本形成了以豫北、山东中部山地丘陵区为核心的增长区以及以环京津、环济南地区为核心的持续下降区。(2)黄淮海平原耕地经济、社会及生态功能的耦合度及协调度空间差异显著,且退耦化现象日渐突出;经济发达地区耕地的社会及生态功能演化速率普遍滞后于经济功能。(3)黄淮海平原耕地的功能演化是区域本底因素与外部驱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人口、产业的转型对耕地经济、社会及生态功能演化的强度及方向起决定性作用。并指出:黄淮海平原应激活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动力,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充分考虑耕地功能演化的区域分异特征,实行由发达城市地区到欠发达传统农区的差异化、多元化的耕地多功能利用与管理模式。
张英男龙花楼龙花楼屠爽爽戈大专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黄淮海平原
城乡关系研究进展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被引量:141
2019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已经进入城乡关系变革及乡村发展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认知国内外城乡关系理论发展和演变规律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调整城乡结构和优化城乡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外城乡关系理论及我国乡村发展与城乡关系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的视角阐述了我国乡村发展与城乡关系研究的相关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重点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乡村发展思维应由生产主义导向转向后生产主义,关注乡村多元价值,深化基于乡村多功能转型理论的乡村振兴机制、区域路径与模式研究;在科技迅速发展,新事物新因素大量涌现的新时代,应关注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民宿及乡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乡村转型发展形态的形成机制;同时,基于不同地域类型的乡村振兴的机制与模式研究也应得到重视,结合国际乡村地理学前沿,深入开展发达地区乡村的混杂性研究。广泛的城乡空间重构进程对乡村地区产生剧烈的影响与挑战,对于乡村振兴视角下城乡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的研究仍需持续关注;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创新适合我国基本国情与发展实际的乡村振兴理论与实现路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张英男龙花楼龙花楼屠爽爽陈坤秋
关键词:城乡关系
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35
2018年
农区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基于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独特视角前瞻性地研究城镇化进程对农区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途径意义重大。现有研究在着眼于城镇化驱动土地利用转型及其"格局—过程—效应—调控"方面的系统性分析尚显不足,未来可从宏观到中(微)观尺度、理论到实践2条研究主线协同推进相关研究。在此过程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有: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的定量识别与模拟,转型进程中环境效应的产生机理与调控位点,以及耦合经济与环境多重情景的土地利用转型调控机制与合理模式。未来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应坚持综合的方向,体现多维、动态视角,探索多学科、多尺度的综合分析方法和手段,为构建农区"土地—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耦合机制、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龙花楼曲艺曲艺李裕瑞屠爽爽屠爽爽李裕瑞戈大专王婧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环境效应农区城乡关系
典型村域乡村重构的过程及其驱动因素被引量:108
2019年
乡村重构是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一个完整的乡村重构过程通常由初始期、发展期、趋稳期、稳成期等不同阶段组成。本文在构建乡村重构过程分析的理论框架基础上,探索引入乡村发展指数、乡村重构强度指数和乡村重构贡献率的概念,选取大都市郊区和平原农区典型村域开展乡村重构过程的定量研究和驱动因素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产业结构由传统农业向工业采矿业、旅游服务业转型,黄山店村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结构发生了剧烈重构,乡村重构过程依次经历了初始阶段、发展阶段,目前处于趋稳阶段;杨桥村产业发展经历了传统农业主导、农业兼业化生产阶段,自2000年以来开始出现社会经济重构迹象,近年来在地方政府推动下生活空间发生重构,但经济形态尚未发生明显改观,目前村域整体上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2)黄山店村快速的乡村重构是市场需求牵引、政府宏观政策引导等外源性因素及资源环境、区位条件、行为主体、经济基础、文化特质等内源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杨桥村的重构历程主要受城镇化、工业化、技术进步等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以及"新农村建设""增减挂钩"等外源性政策因素主导,缺乏内生发展动力是导致其重构速度相对缓慢的根源。
屠爽爽屠爽爽龙花楼周星颖
关键词:大都市郊区平原农区
中国农区城乡协同发展与乡村振兴途径被引量:68
2018年
通过构建中国农区乡村和城镇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评判模型,利用1992、2000和2010年三期分区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九大农区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目前中国农区城乡发展水平与协调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区域间不平衡、城乡协调度降低的现象较为普遍。②1992--2010年,大部分农区乡村发展指数波动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城镇化发展指数则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特征;城乡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变化较为复杂,区域差异明显;农区城乡系统问的耦合度相对较高且差距逐步缩小;进一步分析城乡系统协调发展度发现,协调发展度高的农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东北区和甘新区,协调发展度低的农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③最后根据农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提出通过内生力、外援力和交互力“三力”助推中国农区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途径。
马历龙花楼戈大专戈大专屠爽爽
关键词:农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