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洵

作品数:12 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地震
  • 8篇震源
  • 4篇地震震源
  • 4篇联合反演
  • 4篇反演
  • 3篇INSAR
  • 2篇震源过程
  • 2篇同震位移
  • 2篇GPS
  • 1篇地震空区
  • 1篇地震破裂
  • 1篇地震破裂过程
  • 1篇地震危险
  • 1篇地震危险性
  • 1篇地震危险性分...
  • 1篇地震学
  • 1篇东北部
  • 1篇断层
  • 1篇断层模型
  • 1篇形变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武汉科岛地理...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2篇王洵
  • 10篇王卫民
  • 5篇何建坤
  • 4篇孙蒙
  • 3篇周云
  • 2篇赵俊猛
  • 1篇赵连锋
  • 1篇刘红兵
  • 1篇李晓婷
  • 1篇邵志刚
  • 1篇姚振兴
  • 1篇梁锋
  • 1篇郝金来
  • 1篇肖捷
  • 1篇邓攻

传媒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质通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2014年中...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20年阿拉斯加MW7.8地震震源特征及邻区地震危险性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2020年7月22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半岛南部发生了一次M W7.8地震.本文利用远场地震波形记录与近场GPS台站同震位移资料,反演了本次地震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过程.结果表明:阿拉斯加地震为一震源深度为23 km,地震断层倾角约17°,破裂面上最大的同震位移达到914 cm的逆冲型地震.由此得到该地震的地震矩为6.94×10^20 N·m,地震震级为M W7.8.此外,破裂并非简单的以震源为中心对称分布,此次地震的破裂方向和余震分布,大体上均呈SW向延伸的趋势.本次地震破裂了舒马金空区东段,结合板块汇聚速率和断层闭锁程度计算结果表明,舒马金地震空区东段有发生8级地震的潜在危险.在地震复发周期上,舒马金西段与东段有不同的间隔,两者可能处于不同的地震周期阶段.
周云周云王卫民王卫民王洵何建坤
关键词:复发周期地震空区联合反演
S变换谱分解技术在深反射地震弱信号提取中的应用被引量:24
2015年
在深反射地震资料处理中,当来自深部的有效弱信号和噪声干扰频带差异较小且难以区分时,传统滤波方法的应用会受到限制.谱分解方法是一种使用离散傅里叶变换,基于信号的频率-振幅谱等信息生成高分辨率地震图像的方法,通常用来识别介质物性横向分布特征,处理复杂介质内频谱变化和局部相位的不稳定性等问题,包括定位复杂断层和小尺度断裂等.S变换作为一种新的时频分析方法,具有自动调节分辨率的能力,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到勘探地震、大地电磁等数据处理中,逐渐成为地球物理方法中噪声压制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常规石油反射地震资料相比,深反射主动源地震为了探测深部结构信息,常采用大药量激发方式、长排列观测系统等,导致深部有效信号基本湮灭在噪声干扰之中.针对深反射数据特点,本文结合谱分解和S变换技术,首先设计了简单的脉冲函数实验数据,证实S变换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说明谱分解方法的效果受所用时频分析方法影响较大,而其中决定分辨能力的变换窗函数的选取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分别应用到深反射地震资料的单道和叠加剖面实际数据上,对比分析了传统变换谱分解和S变换谱分解的应用效果,单道资料对比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谱分解,S变换谱分解方法具有自动调节分辨率的能力,能够精确的标定深反射地震资料中弱信号不同时刻的频率分量;叠加剖面资料应用结果表明:由S变换谱分解得到的剖面结果与其他谱分解方法结果整体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清晰地刻画出原叠加剖面上被噪声湮灭的低频细节特征,提高了剖面的分辨率及同相轴连续性;对比结果明显看出,Gabor变换谱分解方法得到的结果同相轴较为破碎,分析原因认为这是由Gabor变换的时频分解方法的定长窗函数所致,窗口大小不会随着信号频率的变化来调节长度,�
邓攻梁锋李晓婷赵俊猛刘红兵王洵
关键词:GABOR变换S变换谱分解深反射地震时频分析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Ms6.6地震的震源过程研究
<正>2013年7月22日,甘肃定西市岷县与漳县交界处发生6.6级地震,地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发生区域属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甘东南地区,是中国构造分区中南北与东西构造分区的交汇位置。本次地震震中位置在...
孙蒙王卫民王洵
文献传递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Ms6.6地震的震源过程研究
本文通过分析,指出本次地震的最大滑动量约为60cm,破裂滑动集中于起始破裂点附近,计算获得的地震矩震级为Mw5.9,破裂持续时间为2-3s。由波形拟合结果来看,该断层模型可以较好地合成该地震的波形记录;滑动分布显示,震源...
孙蒙王卫民王洵
关键词:地震学震源机制解断层模型
文献传递
青海玉树Mw6.9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被引量:8
2014年
针对2010年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的Mw6.9(Ms7.1)级地震,利用地震波形资料和InSAR获取的同震位移资料,根据同震形成的地表位移干涉图,构建三段式断层模型,反演重建地震的破裂过程。研究显示本次地震断层面走向为119°,倾角79°,滑动角-2.2°,最大滑动量达到200cm,震源深度12.5km,地震标量地震矩为2.18×1026dyn·cm。震源破裂特征表明,玉树地震主要是沿甘孜—玉树断裂发生的左旋走滑破裂事件,反映了印度板块向北的推挤作用下,青藏高原东部不同次级块体东向不均匀挤出的运动学特征。
王洵周云孙蒙王卫民
关键词:玉树地震同震位移INSAR联合反演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震源破裂过程被引量:12
2015年
2013年7月22日,在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MS6.6地震,地震震中位置靠近临潭—宕昌断裂.本文通过构建有限断层模型,利用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提供的12条强地面运动三分量资料,通过波形反演方法来研究这次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结果显示这次地震是发生在甘东南地区岷县—宕昌断裂带东段附近的一次MW6.1级逆冲兼具左旋走滑破裂事件,最大滑动量约为80cm.发震断层走向及滑动性质与岷县—宕昌断裂吻合,推断本次地震与东昆仑断裂向北的扩展和推挤密切相关,是岷县—宕昌断裂进一步活动的结果.
孙蒙王卫民王洵何建坤
关键词:强地面运动模拟退火方法震源破裂过程
基于GPS应变、地震应变率与震源应力场对帕米尔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特征的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研究帕米尔高原的构造变形特征对于理解印度板块向北推挤过程中的应变分配方式以及应力转换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区域GPS应变场、地震应变场与震源应力场分析帕米尔高原的构造形变特征.主要结论为:(1)该区域变形主要以NNW-SSE或近N-S向的挤压为主,在高原内部伴有明显的近ENE-WSW或E-W向拉张,应力方向在帕米尔高原与塔吉克盆地区域呈现逆时针旋转的趋势,而在塔里木盆地则显示几乎与帕米尔高原的一致的应力状态,这可能与两侧盆地块体的强度差异有关.(2)安德森断层参数A∅显示帕米尔高原北缘与西侧区域为逆断层应力状态,在高原内部为正断层应力状态,这与GPS应变的结果显示的应变主要集中在主帕米尔断裂与阿莱谷地附近而在高原内部应变较低是一致的,另外应力在喀喇昆仑断裂北段的方向基本平行于断层走向,以及断层北端较低的滑动速率,这说明了地壳挤压缩短可能是帕米尔高原主要的的构造变形特征,并不支持由于边界走滑断裂导致的应变分异或者块体挤出的模式.(3)综合考虑地震应变方向与SHmax从帕米尔北部NNW-SSE方向到天山北部的近N-S方向的转换,GPS应变方向在帕米尔高原两侧盆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旋转,应力场安德森参数A∅显示的应力状态以及SKS的结果显示的近ENE-WSW方向,我们认为印度板块向北推挤与天山造山带碰撞导致帕米尔高原不对称的径向逆冲是帕米尔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的主要成因与构造模式.
潘正洋邵志刚周云王洵解孟雨艾萨·伊斯马伊力
关键词:帕米尔高原震源应力场
1998年以来伽师地震(M_(W)≥6.0)应力相互作用与强震活动的关系被引量:1
2021年
新疆伽师地区位于南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帕米尔3个构造系统的交接部位,20世纪末-21世纪初该区在短时间内发生了一系列强震。地震应力触发理论认为,地震之间存在相互联系。文中反演了1998年和2003年2次伽师地震的震源特征,重建了断层破裂模型;之后基于黏弹性松弛理论,计算了2次地震与2020年M_(W)6.0地震的相互应力作用,并研究三者之间的触发关系。结果表明,1998年地震导致2003年地震发震断层西段的应力增加,东段应力卸载,使得2003年地震震源处附近的应力增加了0.01~1MPa,前者对后者具有明显的触发作用;前2个地震导致2020年地震发震断层东段的应力增加,但震中位置处增加的应力≤0.006MPa,不具有明显的触发作用,2020年地震的发生主要由其他因素导致,可能为构造运动加载或以前大地震黏弹性触发所致。在相互触发关系中,震后黏弹性松弛产生的作用不明显,同震应力阶变的作用占主导地位。文中结果对于认识伽师地区地震的发生机理和规律具有一定的意义。
周云周云王卫民王卫民何建坤王洵
关键词:伽师地震应力触发
InSAR与地震波形资料联合反演2008新疆于田Mw7.2级地震破裂过程
<正>1.前言北京时间2008年3月21日,在新疆于田县与西藏交界的海拔五千米以上无人区发生了一次Mw7.2级正断层性质的地震事件,由于缺少近场的观测资料,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给出的该地震的震中位置等信息存在较大差异。此次...
王洵王卫民
文献传递
InSAR、波形资料和GPS联合反演2015年皮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被引量:4
2019年
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县发生了Mw6.4级地震,震中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的西昆仑山造山带北缘,发震断层为隐伏断层.文章基于分层地壳模型,参考反射地震剖面构建铲状断层模型,通过合成孔径干涉测量(InSAR)数据、远场波形资料、全球定位系统(GPS)数据联合反演获得了此次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表明该地震断层南倾,走向109°,滑动方向近乎北向,断层面破裂分布较集中,最大滑动量为73cm,主要表现为深度9~13km的低倾角(25°~10°)逆冲滑动,传播时间约12s,破裂由初始破裂点往周围扩散,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地表0~4km范围软硬沉积层内没有明显滑动.利用InSAR时序分析方法获取了震源区震后两年内的形变速率,雷达视线向(LOS)最大值约17mm a^(-1),仅在地震上盘观测到明显震后形变,形变趋势与同震位移场类似,表明皮山地震没有完全释放区域累积能量,隐伏断层上方的多层褶皱构造震后依然缓慢隆起,其震后调整模式和余震危险性分析需要利用更多独立数据进一步研究.
王洵王卫民王卫民赵俊猛
关键词:震源过程联合反演震后形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