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单节段
  • 3篇腰椎
  • 3篇腰椎退行性
  • 3篇腰椎退行性疾...
  • 3篇退行性
  • 3篇退行性疾病
  • 3篇节段
  • 3篇脊柱
  • 3篇脊柱疾病
  • 3篇PLIF
  • 3篇S-T
  • 3篇LIF
  • 1篇代谢
  • 1篇代谢性
  • 1篇代谢性骨病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骨折
  • 1篇形态学
  • 1篇人工关节
  • 1篇人工关节置换

机构

  • 5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陈文昊
  • 2篇刘文革
  • 1篇杨长仪
  • 1篇周一新
  • 1篇陈奋勇
  • 1篇张宝泉

传媒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年份

  • 4篇2015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MIS-TLIF与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传统开放性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微创通道(LUXor)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
陈文昊
关键词:脊柱疾病腰椎
MIS-TLIF与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效果比较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性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微创通道(LUXOR)辅助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采用LUXOR通道辅助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34例,回顾性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和术前及随访时的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和影像学检查资料,并与同期行传统开放PLIF手术的3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变节段、术前腰背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PLIF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3,6月时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PLIF组(P<0.01)。术后随访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手术节段均在术后半年内获得良好的节段融合。结论与传统PLIF手术比较,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腰背疼痛轻等优点。
陈文昊刘文革陈奋勇
关键词:脊柱疾病腰椎
外翻膝骨性结构的形态学及分型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精确测量国人外翻膝骨性结构的三维形态,归纳外翻膝畸形的新分型。方法收集CT扫描的外翻膝容积性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外翻膝三维模型,研究外翻畸形的主要来源。结果 (1)股骨外侧髁的畸形是外翻膝的最常见畸形;但通常并非外翻膝的最严重畸形。(2)股骨外侧髁、股骨干骺端、胫骨干骺端都可能成为外翻畸形的主要来源。结论按照外翻膝的形态学特点提出了外翻膝的新分型,可在术前判断外侧副韧带的张力情况,有助于术中选择合适的软组织松解顺序,便于采用最适宜的术式矫正畸形。
陈文昊周一新刘文革
关键词: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矫形外科学
MIS-TLIF与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效果比较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性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微创通道(LUXOR)辅助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采用LUXOR通道辅助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34例,回顾性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和术前及随访时的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和影像学检查资料,并与同期行传统开放PLIF手术的3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变节段、术前腰背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PLIF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3,6月时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PLIF组(P<0.01)。术后随访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手术节段均在术后半年内获得良好的节段融合。结论与传统PLIF手术比较,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腰背疼痛轻等优点。
陈文昊
关键词:脊柱疾病腰椎
197例新生儿骨折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骨折常见原因、诊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新生儿骨折的临床资料,调查孕母情况、分娩情况、患儿一般情况、骨折诊疗及预后等情况。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骨折原因下新生儿骨折部位构成的差异性、不同分娩方式及出生体质量下产伤性骨折部位构成的差异性。结果产伤性骨折193例,其中自然分娩165例,产钳助娩9例,臀位助娩5例,胎吸助娩2例,剖宫产12例;产伤性骨折患儿出生体质量14例<2.5 kg ,150例2.5~4 kg ,29例≥4 kg ;非产伤性骨折4例,其中代谢性骨病骨折3例;先天性成骨不全骨折1例。骨折好发部位前3位依次为锁骨(178例)、颅骨(10例)、股骨(5例),不同骨折原因下新生儿骨折部位构成存在差异(χ2=57.87,P<0.001);不同分娩方式下产伤性骨折部位构成存在差异(χ2=75.02,P<0.001);不同出生体质量下产伤性骨折部位构成存在差异(χ2=36.48,P<0.001)。3例代谢性骨病骨折患儿胎龄均<31周,2例出生体质量<1000g,1例<1500g,骨折时日龄≥35d,肠外营养时间均≥33d,2例呼吸机撤离困难,2例血钙降低,3例血磷降低,1例碱性磷酸酶升高。结论新生儿骨折以产伤性骨折为主,骨折发生部位与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等因素有关;代谢性骨病是非产伤性骨折的重要原因,与矿物质储备、出生后钙、磷及维生素D摄入等相关。预防上主要为提高助产技术,并注意早产儿营养管理。
陈文昊杨长仪张宝泉
关键词:新生儿骨折产伤性骨折代谢性骨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