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平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绒毛结节性
  • 1篇绒毛结节性滑...
  • 1篇三相骨显像
  • 1篇色素沉着
  • 1篇色素沉着绒毛...
  • 1篇色素沉着绒毛...
  • 1篇上腹
  • 1篇上腹部
  • 1篇上腹部饱胀
  • 1篇术前
  • 1篇术前定位
  • 1篇体层摄影
  • 1篇体层摄影术
  • 1篇呕吐
  • 1篇脾脏
  • 1篇脾脏切除
  • 1篇脾脏切除术
  • 1篇脾脏血管

机构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唐平
  • 2篇倪建明
  • 2篇华茜
  • 1篇华茜
  • 1篇陶晶晶
  • 1篇姜春娟
  • 1篇赵艳军

传媒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早期SPECT/CT对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前定位的增益价值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99m)Tc-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及早期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单发及多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病灶术前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间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53.1±14.8岁)临床诊断为原发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且获得手术病理结果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99m)Tc-MIBI双时相甲状旁腺平面显像及早期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进行术前定位。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评价平面显像及早期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单发及多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病灶的诊断效能。结果:42例患者术中共探得甲状旁腺阳性病灶78个,早期SPECT/CT对单发及多发病灶的诊断准确性均显著高于双期平面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95,P<0.05;χ~2=9.001,P<0.05)。结论:增加早期SPECT/CT对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前定位较传统双时相平面显像有较高的增益价值。
华茜赵艳军唐平倪建明
关键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MIBI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99Tc^m-MDP三相骨显像鉴别颞颌区关节外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一例被引量:2
2018年
患者女,72岁。因"发现左耳前肿块1周"入院。患者1周前偶然发现左耳前有1肿块,约"鹌鹑蛋"大小,无不适症状。体格检查:左耳前腮腺区可触及一大小约4 cm×3 cm肿块,质地偏硬,活动度差,无压痛,开口度、开口型正常,左侧面神经功能正常。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胸部X线检查双肺未见异常;腹部彩色超声检查肝、胆、胰、脾未见异常。
华茜唐平倪建明
关键词: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99TC^M三相骨显像关节颞颌
CT 诊断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被引量:2
2015年
患者女性,44岁,因反复上腹部饱胀不适两个月余入院。患者两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反复发作,疼痛无节律,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黑便。查体:肝、脾肋下未及,肝、脾区无压痛,脾未过中线。入院血常规:白细胞7.1×109/ L,红细胞5.14×1012/ L,血红蛋白154 g/ L,血小板213×109/ L。 CT 检查:脾脏形状与大小正常,脾脏内可见一大小约3.4 cm ×4.4 cm 低密度灶,平扫 CT 值约为33 HU,动脉期病灶 CT 值约为170 HU,静脉期约为160 HU (图1~3)。拟诊:脾脏血管瘤可能。患者在本院于全身麻醉下行脾脏切除术。
姜春娟陶晶晶唐平华茜卞琳杰
关键词: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CT上腹部饱胀脾脏血管瘤脾脏切除术恶心呕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