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gA/Alamandine-MrgD轴在心血管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 2017年
- 经典的ACE-AngⅡ-AT1R轴产生血管收缩,促增殖,促炎的作用,而ACE2-Ang(1-7)-Mas R轴产生的生物效应与ACE-AngⅡ-AT1R轴相反,且认为两者在体内维持着相对平衡。然而AngA/Alamandine-MrgD轴的出现增加了RAS的复杂性,AngA被认为是RAS中的"交叉环节",它既能直接引起血管收缩和促增殖,又能代谢转化为Alamandine而产生相反的效应。本文综述了AngA/Alamandine-MrgD轴近年研究进展,为今后研究其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提供参考。
- 朱丽周厚荣
- 关键词:病理生理心血管效应
- Ang(1-7)对大鼠心肺复苏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目的:探讨Ang(1-7)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治疗复苏后心肌损伤提供新的治疗方向。方法:由室颤法(VF)诱发的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根据大鼠复苏结局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n=1...
- 朱丽
-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
- 文献传递
- 心肺复苏后血浆肾素活性与醛固酮分离现象的再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肾素活性与醛固酮分离现象对心肺复苏(CPR)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1~2015-12在贵州省人民医院,门诊体检正常患者30例分为N 组(n=30),急诊心脏骤停并进行 CPR 的患者60例;据复苏效果分组,ROSC 为 S 组(n=28)、未ROSC为U组(n=32),于CPR开始30 min后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血清钾、钠离子水平,比较各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①S组、U组患者的肾素活性、醛固酮比N组明显升高,U组比S组患者的肾素活性、醛固酮均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组患者醛固酮分离现象比例低于U组患者,醛固酮未分离组ROSC率高于分离组(c2=4.63,P<0.05),而醛固酮分离组血钾水平高于醛固酮未分离组(P<0.01),醛固酮分离组血钠水平低于醛固酮未分离组(P<0.01)。结论 CPR 后存在肾素活性与醛固酮分离现象,醛固酮分离现象引起低钠、高钾血症,不利于CPR。
- 朱丽黄佳袁琦松周厚荣
- 关键词: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