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燕
- 作品数:2 被引量:71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 基于“五量”协同模型的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调控被引量:15
- 2017年
-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提升的过程,深刻认识其过程性内涵、特征及变量关系,对于创新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五量"协同概念模型,界定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构建了"总量规模(T)、增量效应(I)、质量弹性(Q)、存量潜力(S)、流量效率(F)"五位一体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多因素加权求和、多边形面积求算与障碍因子诊断的综合测法,通过山东省17地市实证分析,提出了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五量"协同调控方法与对策。结果显示:(1)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T、I、Q、S、F分值整体差异显著,变异系数分别为19.81%、18.23%、21.13%、20.84%和16.78%,但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局地相似性;(2)建设用地综合集约度分值为2.05~7.77,对应"五量"分值的协调性逐渐提升,但"极值互补"集簇现象更为明显;(3)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五量"障碍因子具有较强的区域主导性和相似性,在总量规模和增量效应方面表现为单因子强势影响,在质量弹性、存量潜力和流量效率方面则表现为双因子均衡影响;(4)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的核心在于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增量规模,应沿着存量优化、减量增效和质量提升的路径,逐渐降低年度增量计划,实现规划总量控制的目标。
- 曲衍波张勇李慧燕高宇
- 关键词: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 山东省农村居民点转型的空间特征及其经济梯度分异被引量:56
- 2017年
- 为探究农村居民点转型的空间结构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以山东省为例,基于农村宅基地转型的理论假设与测度方法,运用空间关联分析方法研究农村居民点转型的空间布局和集聚特征,并以人均GDP作为特征指标划分各县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梯度,从省级全域层面和"点、线、面"特征单元综合的角度,揭示农村居民点转型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及其耦合关系。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2005-2014年山东省农村居民点转型指数呈现西高东低和南高北低的态势;在全局趋势上,Moran's I指数达到0.6317,说明农村居民点转型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在局部趋势上,农村居民点转型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集中分布在鲁西黄泛平原、鲁西南淮河平原以及鲁中沂蒙山区,次冷点区分布在次热点区外围,冷点区分布在胶东丘陵地区和鲁北黄河三角洲地带;在相关性分析上,农村居民点转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数理统计相关性和空间耦合性,无论是全域层面还是特征单元,农村居民点转型均表现出从低级到高级经济梯度的递减规律、且乘幂变化趋势显著。本文探索了农村居民点转型的空间特征,弥补了土地利用转型空间性分析的不足;同时研究结果也较好地验证了前人提出的理论假设。
- 曲衍波姜广辉张佰林李慧燕魏淑文
-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农村居民点经济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