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磊

作品数:9 被引量:189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土壤
  • 4篇土壤湿度
  • 2篇气候
  • 2篇卫星
  • 2篇温度
  • 2篇降水
  • 1篇导水率
  • 1篇地表
  • 1篇地表反照率
  • 1篇东北部
  • 1篇遥感
  • 1篇蒸散
  • 1篇中国黄土高原
  • 1篇入渗
  • 1篇入渗率
  • 1篇水分
  • 1篇同化
  • 1篇统计特征
  • 1篇突变
  • 1篇突变分析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新疆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9篇王磊
  • 6篇文军
  • 4篇刘蓉
  • 3篇史小康
  • 3篇田辉
  • 3篇王欣
  • 2篇宋耀选
  • 2篇韦志刚
  • 2篇赵逸舟
  • 2篇陈仁升
  • 2篇张静辉
  • 1篇李栋梁
  • 1篇刘章文
  • 1篇孙方林
  • 1篇马伟强
  • 1篇马耀明
  • 1篇李振朝
  • 1篇李茂善
  • 1篇胡泽勇
  • 1篇阳勇

传媒

  • 4篇高原气象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气象科技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中国西北区西部土壤湿度及其气候响应被引量:57
2008年
利用中国西北区西部7个农业试验站1981-2001年0~40cm的土壤湿度、降水、气温、水面蒸发和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分析了逐站土壤湿度的月变化、年际特征及其气候响应。结果表明:(1)7站土壤湿度月变化分为平稳型和波动型;新疆各站土壤湿度沿垂直方向年际变化比较一致,但青海2个测站上下层趋势基本相反;新疆各站整层年际变化相对较大,而青海2个测站年际变化相对稳定;土壤湿度年际变化总体趋势随深度增加而减小。(2)进入20世纪90年代,多数站点土壤明显干化,个别站还存在突变现象,土壤湿度与气温有着显著的负相关。(3)土壤湿度和气候因子之间存在相互响应,土壤湿度与气温普遍存在负相关,土壤湿度与降水之间总体响应不明显。
王磊文军韦志刚胡泽勇赵逸舟魏荣庆
关键词:土壤湿度气候变化
藏北高原土壤温湿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2
2007年
利用"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2001—2010)的观测资料,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分析了藏北高原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 cm以上日平均土壤温度呈正弦变化,而10 cm以下土壤温度变化不大;各层土壤温度最高都出现在7~8月;年际气候的差异至少可以反映到40 cm土壤;各层土壤湿度无明显日变化,存在明显月变化,夏季降水量的多少对各层土壤湿度都有明显的影响.
赵逸舟马耀明马伟强李茂善孙方林王磊向鸣
关键词:藏北高原土壤温度土壤湿度
基于Γ函数的祁连山葫芦沟流域湿季小时降水统计特征被引量:8
2016年
高山区降水主要集中在湿季(5~9月),湿季小时降水的概率分布统计特征是研究山区降水分布的重要基础。选择祁连山中段典型流域为研究区,使用葫芦沟流域6个观测点2015年5~9月半小时降水数据,采用极大似然法对影响Γ分布函数的形状参数α和尺度参数β进行估计,并且对不同强度降水概率密度分布、累计概率密度以及降水概率与海拔和降水量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形状参数α和尺度参数β呈明显负相关,形状参数α与小时平均降水量分布大致相同;在葫芦沟流域,除海拔因素外,局地地形也是影响降水再分配和降水概率分布的重要因素;在该流域,除降水事件增加外,1~3 mm/h强度降水概率随着海拔增加而增加也是降水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的主要原因。
王磊陈仁升宋耀选
关键词:Γ函数高海拔山区概率密度
祁连山区不同尺寸双环入渗仪对比试验被引量:4
2017年
设计7组不同内外径的双环入渗仪,在位于祁连山区的黑河上游平坦草地开展多次野外土壤入渗试验,对比分析双环入渗仪内外环尺寸对土壤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环入渗仪内径相同时,外径越大则稳定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越小;外径相同时,内径越小则稳定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越小。初始入渗率与双环入渗仪尺寸关系不显著,但稳定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与入渗仪缓冲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综合考虑安装简便,用水条件,试验可靠等多方面因素,推荐山区使用内径20cm,外径40cm的双环入渗仪。
阳勇陈仁升宋耀选郭淑海刘章文王磊
关键词:入渗率饱和导水率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周期变化与突变分析被引量:57
2010年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自1956年建站以来126个站的逐月平均温度与北半球温度距平序列,分析了高原地区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利用相关方法研究了高原温度分布型的变化特征。通过Mann-Kendall方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高原内部不同区域温度周期变化和均值突变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温度突变存在空间上的不一致,1980年代和1990年代均有突变发生,高原东部、东南部突变较早,北部、西北部和西部次之。高原南部的突变时间最晚。均值突变和周期变化并不是同步一致的,两者在空间分布上没有必然的联系。最后,通过温度变化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其预测结果和实际观测的差异。
吕少宁李栋梁文军王磊刘蓉王欣
关键词:青藏高原温度全球变暖气候突变
中国黄土高原塬区表层土壤水分盈缺状况的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陆地表层水分的盈缺直接关系到局地气候变化。本文利用黄土高原塬区初夏至盛夏期两次陆面过程野外试验(LOess Plateau land surface process field EXperi ment 2005,LOPEX05和LOPEX06)的野外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试验期间黄土高原白庙塬区不同下垫面的水分蒸散和表层土壤水分盈缺状况。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比较充足的条件下,植被蒸腾增加量在正午时的峰值为0.05 mm.h-1,而较大降水发生后的首个晴日,冬小麦地和裸地的蒸散分别可达4.60 mm.d-1和3.70 mm.d-1。局地降水是影响陆面蒸散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植被冠层的存在增加了陆面蒸散发量中的植物蒸腾量值。2006年4月下旬到7月中旬,裸地的水分缺失为16.3 mm.m-2,冬小麦地的水分缺失为39.9mm.m-2。其中缺失最严重的时间段为5月下旬到6月上旬,最大旬缺失量达16.5 mm.m-2,7月上旬和中旬,由于降水季节来临,土壤水分有少量盈余。在2005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玉米地和裸地的水分盈余分别为17.9 mm.m-2和25.3 mm.m-2。不同时间尺度的统计均表明,降水不仅是影响陆面蒸散量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表层土壤水分盈缺的决定性因子。
王欣文军韦志刚田辉王磊李振朝史小康张堂堂刘蓉张静辉
关键词:表层土壤蒸散
MODIS反照率产品在模拟黄河源区陆面过程和降水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09年
地表反照率是陆面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其变化直接影响地表能量的收支状况,进而可以影响气温和降水等其它气象要素。本文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通过两组数值模拟试验分别探讨了地表反照率改变在黄河源区不同下垫面情况下潜热、感热的分配关系,详细分析了地表反照率改变对降水变化的影响机制,最后应用EOS/MODIS地表反照率产品替代原模式低时空分辨率的地表反照率。研究结果表明:(1)当地表反照率减少(增加)时,模拟的区域平均地表温度、感热、潜热数值相应增大(减少)。当地表反照率减少0.1时,地表温度上升约1.0K,感热和潜热量增量比约为3∶1。(2)地表反照率改变对降水量变化影响最大的区域是黄河源区下游的草场区域,其次是黄河源头区域,最小的是黄河源区北部的稀疏植被区域。地表反照率通过对大气动力、热力以及水汽条件的影响,使得降水发生的环境改变,主要体现在:当地表反照率减少时,地表气压的减少使得大气低层的辐合气流增强,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生;2.0m气温的升高增强了大气近地层的热力不稳定度;2.0m比湿的增加表明近地层空气水汽含量增加。(3)与实况对比分析发现,使用卫星遥感产品后在月尺度上能够更准确地模拟降水量的变化过程。
史小康文军田辉王磊张堂堂刘蓉王欣张静辉
关键词:地表反照率黄河源区WRF模式降水
卫星被动微波遥感土壤湿度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09年
土壤湿度是控制陆地和大气间水分和能量交换过程的重要变量,而被动微波遥感是众多监测土壤湿度技术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文中概述了被动微波反演土壤湿度的物理原理,重点介绍了被动微波反演土壤湿度的主要模型。在对不同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后,基于不同传感器类型分别列举了当今发展较完善的3个典型算法:①Njoku和Li基于AMSR的多通道同时反演土壤湿度、土壤温度、植被含水量的方法;②Owe等基于SMMR利用极化差异指数同时反演土壤湿度和植被光学厚度2个参数的方法;③Wen等基于SSM/I同时反演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的方法。对被动微波遥感土壤湿度研究中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一些探讨。
王磊文军张堂堂刘蓉刘远永
关键词:被动微波遥感土壤湿度反演算法
AMSR-E卫星亮度温度数据在高原东北部土壤湿度观测和模拟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10年
为了改进青藏高原东北部土壤湿度的观测和模拟效果,利用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OS)亮度温度资料,估算了高原东北部的土壤湿度值;还利用耦合了Noah陆面模型的WRF中尺度模式WRF-Noah,结合牛顿松驰逼近同化法对AMSR-E估算的土壤湿度进行了同化试验。结果表明:与实测及NCEP再分析值土壤湿度相比,估算的高原东北部的土壤湿度值虽小些,但能够体现土壤湿度随降水事件等的影响。使用牛顿松弛逼近法同化后比没有同化或采用直接替代法模拟的土壤湿度的效果要好。在区域尺度上,通过对牛顿松弛逼近法中质量因子的详细控制,采用该同化方法后对沙漠地区土壤湿度的模拟改善最为明显,其次是草地以及灌木丛与草地混合区;在时间尺度上,采用牛顿松弛逼近同化方法后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得到减少。
史小康文军王磊田辉张堂堂
关键词:AMSR-E土壤湿度同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