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晓明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家蚕
  • 2篇蛋白
  • 2篇蛋白基因
  • 2篇基因
  • 1篇蛋白基因表达
  • 1篇多酚氧化酶活...
  • 1篇血淋巴
  • 1篇氧化酶活性
  • 1篇野桑蚕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桑蚕
  • 1篇生长发育
  • 1篇实时荧光
  • 1篇实时荧光定量
  • 1篇实时荧光定量...
  • 1篇受体
  • 1篇丝蛋白基因
  • 1篇丝腺
  • 1篇饲料

机构

  • 4篇苏州大学

作者

  • 4篇沈卫德
  • 4篇卫正国
  • 4篇赵晓明
  • 2篇许雅香
  • 2篇李兵
  • 2篇毛钰霞
  • 1篇虞晓华
  • 1篇刘云磊
  • 1篇杜杰

传媒

  • 3篇蚕业科学
  • 1篇中国蚕业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光周期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探究光周期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以自然光照为对照区,调查了不同光周期下的家蚕5龄经过、体质量、食下量、消化量、消化率、蚕茧质量及饲料效率。结果表明,与自然光照区相比,全光照区的家蚕5龄经过缩短,体质量增加,食下量、消化量、消化率、饲料效率及蚕茧质量均高于对照区。与自然光照区相比,除全光照区外,其余光周期处理区的家蚕5龄经过缩短,体质量增加;家蚕在夜间(6:00PM—6:00AM)的食下量、消化量受光照条件的影响低于自然光照区;家蚕饲料效率、蚕茧质量受光周期的影响低于自然光照区,但在每日0:00起连续12 h光照之后再连续12 h黑暗处理区,家蚕的饲料效率及全茧量高于自然光照区。
苏琳瑛赵晓明刘云磊李兵卫正国沈卫德
关键词:光周期昼夜节律家蚕饲料效率蚕茧质量
不同家蚕品种与野桑蚕大龄期幼虫血淋巴和体壁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检测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多酚氧化酶(PPO)在昆虫的变态发育和免疫防御中有重要作用。选择菁松、黑缟和大造3个家蚕品种及来自桑园的野桑蚕作供试昆虫,以其担负免疫功能的血淋巴和作为免疫屏障的体壁组织为材料,测定与分析家蚕、野桑蚕幼虫大龄期及化蛹前血淋巴和体壁中的PPO活性变化。3个家蚕品种幼虫血淋巴中的PPO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菁松、黑缟、大造,体壁中的PPO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大造、黑缟、菁松。野桑蚕幼虫不论是血淋巴还是体壁,其PPO活性均低于家蚕,其中血淋巴的PPO活性显著低于家蚕。家蚕幼虫血淋巴的PPO活性在整个5龄期都较高,体壁的PPO活性则是在5龄中后期和上蔟期较高。野桑蚕幼虫血淋巴的PPO活性在5龄中期较高,体壁的PPO活性则是在5龄末期较高。另外发现2个供试家蚕品种幼虫血淋巴和体壁间的PPO活性变化呈完全相反的情况:菁松的幼虫是血淋巴中的PPO活性较高,体壁中的PPO活性较低;大造的幼虫是血淋巴中的PPO活性较低,而体壁中的PPO活性较高。上述结果提示:家蚕、野桑蚕幼虫的PPO活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发育时期和组织特异性,且家蚕的PPO活性高于野桑蚕,家蚕品种间的PPO活性的组织差异性也不尽相同。这些结果为研究家蚕蜕皮变态过程中的体壁形成和先天免疫功能等提供了新的信息。
毛钰霞赵晓明许雅香许雅香沈卫德
关键词:家蚕野桑蚕血淋巴体壁
用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处理离体培养家蚕丝腺对丝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蜕皮激素(20E)和保幼激素(JH)具有共同调控家蚕丝蛋白合成的作用。将家蚕5龄第3天幼虫的中部和后部丝腺置于含不同浓度20E或JH的培养基中进行离体培养,于培养不同时间通过定量PCR检测丝素蛋白基因及丝胶蛋白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蜕皮激素处理对丝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因激素使用剂量和作用时间不同而异;保幼激素处理会抑制丝蛋白基因的表达,尤其对丝素蛋白重链基因Bmfib-H的表达抑制作用更为明显,50 ng/m L JH处理48 h后Bmfib-H的表达水平下调1倍左右;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共同处理比单一激素处理更有助于丝蛋白基因的表达,但用保幼激素先处理丝腺24 h后再用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共同处理,会显著抑制丝素蛋白轻链基因Bmfib-L的表达。试验在排除蚕体内源激素干扰的条件下,从转录水平初步分析了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对家蚕丝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赵晓明刘云垒毛钰霞沈卫德许雅香卫正国
关键词:家蚕丝腺蜕皮激素保幼激素丝蛋白基因
家蚕蜕皮激素受体和超气门蛋白基因的诱导表达模式及蜕皮激素响应元件核心保守区的识别被引量:2
2016年
核受体基因家族是介导昆虫蜕皮激素(20E)作用的关键信号分子。为了研究家蚕丝腺中核受体异源二聚体编码基因——蜕皮激素受体基因Bm EcR和超气门蛋白基因Bm USP的表达模式,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家蚕5龄幼虫正常状态下和用2×10^(-3)μg/μL蜕皮激素处理后Bm EcR与Bm USP在丝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20E处理后,Bm EcRA、Bm EcR-B1和Bm USP在中、后部丝腺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说明20E能够促进Bm EcR-A、Bm EcR-B1和Bm USP基因的表达;但中部丝腺与后部丝腺Bm EcR-A、Bm EcR-B1和Bm USP基因的表达变化趋势不同。利用等温滴定量热技术(ITC)获得的家蚕蜕皮激素受体结构域蛋白Bm EcR-B1D与蜕皮激素响应元件Bm E75A-EcRE及其缺失突变体相互作用的亲和力常数(K)、反应热(ΔH)和熵(ΔS),显示了Bm EcR-B1D蛋白能够与Bm E75A-EcRE进行结合,并发现Bm E75A-EcRE的核心保守区为编码序列TCTTC,推测该区域有可能是Bm EcR-B1D蛋白结合在Bm E75A-EcRE上的精确位点。
刘云垒杜杰赵晓明苏琳瑛卫正国李兵虞晓华沈卫德
关键词:家蚕实时荧光定量PC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