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烁

作品数:4 被引量:85H指数:2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农业部东北土壤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辽宁省农业节水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土壤
  • 3篇灌溉
  • 3篇保护地
  • 3篇不同灌溉
  • 2篇灌溉方式
  • 2篇不同灌溉方式
  • 1篇有机肥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质
  • 1篇渗灌
  • 1篇生物量碳
  • 1篇水分
  • 1篇水分利用
  • 1篇水分利用效率
  • 1篇碳矿化
  • 1篇土壤活性
  • 1篇土壤活性有机...
  • 1篇土壤磷
  • 1篇剖面分布
  • 1篇总有机碳

机构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张玉龙
  • 4篇金烁
  • 3篇韩琳
  • 3篇王娇
  • 3篇魏岩岩
  • 2篇张玉玲
  • 2篇崔宁
  • 1篇魏巍
  • 1篇刘洋
  • 1篇刘洋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年份

  • 4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连续多年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磷剖面分布的影响
2010年
自以同一方案连续12 a进行定位灌溉试验的栽培番茄保护地,分层采集0-100 cm土层的土壤样本,研究了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全磷、速效磷(Olsen-P)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0-60 cm土层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明显高于60-100 cm土层;土层不同灌水处理间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及其剖面分布0-60 cm土层表现出了明显差异,总体上沟灌和滴灌高于渗灌,而沟灌和滴灌之间差异不明显;速效磷占全磷比例在0-40 cm土层以滴灌处理为最高,其它两灌溉处理相对较低;与滴灌、渗灌处理不同,沟灌处理土壤的速效磷占全磷比例随土层深度增加变化不明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灌溉处理土壤速效磷与全磷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全磷、速效磷含量与有机质间呈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关系。
金烁张玉龙张玉玲韩琳王娇刘洋魏岩岩
关键词:保护地节水灌溉
保护地番茄渗灌适宜灌水控制上限的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保护地栽培番茄渗灌不同灌水控制上限(单次灌水量)对番茄耗水特点、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渗灌管埋深为30 cm、计划湿润层30 cm且其湿润比取0.5、灌水控制下限为土壤水吸力30 kPa。试验结果表明,灌水控制上限取土壤水吸力8 kPa、单次灌水量取145 m3/hm2时,有利于番茄植株生长发育,可以实现高产、节水的目标。
刘洋张玉龙崔宁魏岩岩金烁
关键词:保护地渗灌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灌溉方式对有机肥碳矿化及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影响被引量:15
2010年
用测定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变化的方法,探讨有机质含量与活性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研究不同灌溉方法对保护地土壤有机质积累-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机肥施入保护地土壤的90d内,有机碳矿化率沟灌为42.94%~47.19%,滴灌为48.51%~53.54%,渗灌为42.04%~45.77%,其大小顺序为滴灌>沟灌>渗灌;而同一灌溉处理有机肥有机碳矿化率为:2g·kg-1土>4g·kg-1土>6g·kg-1土>8g·kg-1土。活性有机质含量变化也因灌溉方式及有机肥用量而异,滴灌与渗灌处理的活性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相似,沟灌则与滴灌、渗灌有较大差异;就有机肥用量而言,某一时间的活性有机质含量为:8g·kg-1土>6g·kg-1土>4g·kg-1土>2g·kg-1土。灌溉方式与有机肥用量对活性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且灌溉方法与有机肥用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王娇张玉龙张玉玲金烁韩琳
关键词:沟灌有机肥活性有机质
灌溉模式对保护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的影响被引量:70
2010年
【目的】研究沟灌、渗灌、滴灌3种灌溉模式下,保护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方法】灌溉模式设沟灌、渗灌、滴灌3种,进行长达10年的长期定位灌溉试验。对长期定位灌溉试验保护地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分析其剖面分布特征。【结果】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均呈表层土壤最高、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分布趋势;但灌溉模式间差异明显,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0—10cm、80—100cm土层为沟灌>渗灌>滴灌,10—80cm土层为渗灌>沟灌>滴灌;在0—100cm剖面各层,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为沟灌>滴灌>渗灌,微生物量碳为滴灌>沟灌>渗灌。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分别在4.98%—12.87%和1.48%—2.82%之间,其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均为滴灌>沟灌>渗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沟灌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的积累,滴灌有利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渗灌相比较而言最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不仅总有机碳含量低且水溶性含量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小。
韩琳张玉龙金烁王娇魏岩岩崔宁魏巍
关键词:保护地不同灌溉模式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