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培
- 作品数:6 被引量:1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 浙江省数字技术应用业空间集聚演化特征——基于微观企业数据被引量:3
- 2023年
- 数字技术应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其产业空间集聚成为“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前沿命题。文章基于2016—2021年微观企业数据,通过Scholl集聚指数方法测度数字技术应用业及其细分行业的集聚程度,并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浙江省数字技术应用业空间集聚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为:①整体沿环杭州湾形成“核心区域+外围廊道”空间格局并呈“单核心”向“多核心”演化趋势,“杭—义—金—衢”“台—温”组团型产业发展轴初见雏形。②各城市及分行业新增企业数量未出现专业化趋势但马太效应显著,存在空间重组现象,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优势产业与软件开发业呈“橄榄型”分布。③细分行业集聚演化趋势与行业属性相关。信息技术服务业、软件开发业、互联网相关服务业偏集聚并在空间演化上高度耦合;电信、广播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偏分散且需依托片区核心实现数字技术转型,其他数字技术应用业作为高精尖产业附属无明显集聚分散特征。最后基于“一湾引领,三轴带动”的多组团型产业空间结构提出“规划对接+专业化+制度保障”的发展建议。
- 沈丽珍强靖淇汪侠汪侠席广亮
- 关键词:数字经济产业集聚产业空间结构信息技术服务业区位选址
- 城市自然的关怀实践:动物园的空间、关系与行为
- 2023年
-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反思人类的自然观以及人与自然的道德联系,城市自然是人与非人关系的可能性空间。研究从关怀视角出发,运用质性方法,构建空间、关系与行为三元分析框架,探究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中人与动物多维关系的具体表现及关怀实践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人与自然的互动及关怀关系的建立以多情景相遇为条件;关怀关系能够促成示范、响应、潜在的关怀行为,空间相遇、关怀关系和关怀行为构成关怀自然实践,塑造城市空间的关怀特质;动物园借助关怀关系养成以及关怀行为示范,推动社会关注和关怀实践的流动。本文推动关怀从自然管理理念转向日常生活实践,在人与自然关系建构中发挥更大潜力。
- 黄惠珠张敏陈培培
- 关键词:动物园关怀
- 青年新部落的空间性特征与动态变化:以“706青年空间”为例
- 2024年
-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空间现象,青年新部落的空间性特征与动态体现了其与所处社会环境互动的模式、过程与策略。但既有研究主要将空间作为新部落的形成条件和内在特征,而缺乏将空间作为理解新部落的社会与历史过程的关键视角。为此,文章基于索亚(Soja)提出的2条向空间开放的分析路径,即“时间-空间”与“社会-空间”,构建分析框架,以“706青年空间”为例,剖析青年新部落的空间性特征与动态。研究表明,“706青年空间”具有成员流动性、共同的情感、仪式与符号、共同占用的空间等新部落属性。同时,“706青年空间”也在现场的情感流动与认同中呈现瞬时的空间性特征,在记忆与想象的过程中呈现空间性的稳定与延续。在与外部社会环境的互动中,青年新部落采取多种空间策略,以便嵌入到现实社会中,包括通过空间的收缩和刺激扩散得以保存和发展,通过空间的开放和关系的拓展,以实现与地方的连接。文章突破了新部落理论有关空间认知的局限,揭示了新部落与社会环境互动中所呈现的空间性特征与动态模式,为解释城市中不断涌现的新部落现象提供了基于空间性的视角。
- 郑天畅张敏陈培培
- 关键词:空间性
- 居民流动力对幸福感的影响——基于南京市的实证研究
- 2023年
- 在流动性增强且日益复杂化的现代社会中,流动性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但现有研究多从效用视角考虑居民实际发生的流动行为对幸福感的作用,缺乏从能力视角分析流动的能力和潜力如何影响幸福感。为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引入Kaufmann提出的流动力概念,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探究流动力及其构成要素对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以及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流动力显著影响居民幸福感,且对自我实现幸福感的影响大于享乐幸福感;在构成维度上,获取维度对于幸福感的贡献大于能力和安排维度,且获取维度更多地促进享乐幸福感,安排维度更多地促进自我实现幸福感;流动力和幸福感的关系中,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显著。本研究为评估流动能力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赋能提供了一个探索框架,对制定城市空间规划和居民福利政策有一定的启示。
- 常恩予张敏陈培培
- 关键词:流动性幸福感社会资本
- 循环流动视角下“老漂族”流动性对幸福感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现有老年移民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多关注其在迁居城市的日常流动性的影响,较少涉及老年移民实践中存在的循环流动及其伴随的跨地方的地理情境。在循环流动的视角下,老漂族群体的流动性并非只发生于迁居地的单一地理情境中,而是通过日常流动性和返乡流动性两种尺度的流动性维持着双重存在的生活状态。本文着重分析本地流动性和返乡流动性对于老漂族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差异,以及信息技术在流动性和幸福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老漂族的本地流动性和返乡流动性均对幸福感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且本地流动性对幸福感的贡献更多反映在自我实现维度,返乡流动性的贡献主要反映在享乐维度。具体来看,老漂族本地流动性对幸福感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邻里可步行性、本地活动参与以及本地社会支持体现,返乡流动性对幸福感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返乡出行、家乡社会联系和家乡社会支持体现。此外,信息技术带来的时空压缩强化了返乡流动性对自我实现幸福感的促进作用。借鉴循环流动理论,本研究将老年人流动性和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从关注迁居地日常流动性拓展到日常流动性和返乡流动性双重维度,对促进老漂族的社会融入和幸福感提升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 常恩予张敏陈培培陈培培史凯旋
- 关键词:流动性幸福感
- 从美丽乡村到都市居民消费空间——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大世凹村的社会空间重构被引量:107
- 2015年
- 大都市近郊美丽乡村的建设为城市居民假日消费提供了新的场所,成为一种新型都市居民消费空间。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南京市江宁区"世凹桃源"大世凹美丽乡村的重构过程与机制进行分析。指出美丽乡村建设的背后是一个以地方政府为关键行动者的异质行动者网络,主要实现了乡村物质生活空间的改变。随着政府目标意图的转变,鼓励政策退出及市场机制进入,行动者网络重新调整,消费者和外来经营者成为关键行动者,相应地呈现从美丽乡村到都市居民消费空间的转变,即进一步实现社会空间的重构。由于行动者网络是一个充满利益争夺和协商的动态连接,社会空间的重构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研究表明,美丽乡村不仅是提供村民生活和游客抒情怀旧的场所,而且是一个存在权力关系且动态变化的行动者网络空间。政府、组织、村民、消费者、资本、景观、文化等异质性行动者自身的定义与再定义,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构成美丽乡村形成与转变机制。揭示了在乡村建设与转型发展过程中,政府及政策的作用机制及其有效时域,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及其所带来的利益争端与社会不公问题。
- 陈培培张敏
- 关键词:乡村行动者网络理论社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