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锋
-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4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 燃烧中铅元素排放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使用一维炉实验台对铅颗粒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化学成分、微观形貌等排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铅颗粒的形成机理和途径进行了分析探讨。铅以醋酸铅溶液的形式通过空气雾化引入到液化石油气燃烧区。按照美国EPA标准方法使用Andersen撞击器对颗粒物进行等动量采样以获得颗粒粒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约2/3的铅颗粒空气动力学粒径小于480nm,质量浓度呈单峰分布且峰值在0.2~0.6μm,颗粒的化学成分是PbO;存在氯元素时,铅颗粒粒径分布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颗粒的化学成分变为PbCl2,表明氯与铅有非常强的反应性。对铅颗粒微观形貌的观察发现了一种基本颗粒,其特征为粒径在50nm左右且边界清晰,是构成整个颗粒团的基本单元。基本颗粒连接形成链状,颗粒链又交织形成网状,最终形成粒径数百纳米的颗粒团,这是铅颗粒排放时的主要形态。根据对微观形貌的观察将铅颗粒形成途径进行了细化,指出基本颗粒可能是颗粒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界点。
- 张小锋姚强宋蔷李水清
- 关键词:铅排放特性颗粒物粒径分布
- 吸附剂与铅反应的热力学平衡分析被引量:6
- 2006年
- 本文采用热力学平衡分析的方法,对两种吸附剂CaO和SiO2控制燃煤中铅的排放进行了计算.计算使用软件CHEMKIN.结果表明CaO对铅的化学吸附效果很差,而SiO2对铅的化学吸附效果较好.对煤中含有的硫、氯对吸附剂性能的影响也进行了评价,硫和氯会抑制SiO2对铅的吸附效果,但在1200-1300 K对铅的化学吸附效率仍在75%以上.讨论了不同硅铅比对于化学吸附效率的影响,对于实际中选择恰当的硅铅比有指导意义。
- 张小锋姚强
- 关键词:铅颗粒物吸附剂热力学平衡CHEMKIN
- 燃烧中吸附剂捕集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使用一维炉实验台对氧化铝、氢氧化钙和高岭土3种吸附剂对铅的捕集进行了实验研究。铅以醋酸铅溶液的形式通过空气雾化引入到液化石油气燃烧区,吸附剂由压缩空气携带从1473K喷入炉内。按照美国EPA标准方法使用Andersen撞击器对颗粒物进行等动量采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测量样品中铅的含量。结果表明:亚微米范围的铅未被吸附剂所捕集,仍以PbO或PbCl2颗粒存在,微米范围的铅被吸附剂捕集形成。高岭土对铅的捕集明显好于其他吸附剂,这是由于高岭土与氧化铝、氢氧化钙相比,对Pb有更强的化学吸附作用。高岭土给料量为10g/h时大部分铅分布在亚微米范围,给料量为20g/h时铅呈双峰分布,给料量为60g/h时大部分铅被捕集转移到微米范围。氯元素对高岭土捕集铅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很可能是因为高岭土活性位Al2O3·2Si2O与PbCl2的反应性要大大低于Al2O3·2Si2O与PbO的反应性。
- 张小锋姚强宋蔷李水清
- 关键词:铅吸附剂捕集颗粒物粒径分布
- 燃烧过程中铅颗粒粒径分布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07年
- 使用高3.4 m、内径0.15 m的一维炉实验台,对燃烧中铅颗粒的粒径分布进行实验研究.铅元素以醋酸铅溶液的形式通过空气雾化引入到燃烧液化石油气的炉膛中.使用切割粒径从0.48~12.63 μm的8级Andersen撞击器和切割粒径从0.030~10.0 μm的12级静电低压撞击器(ELPI)进行采样,同时对铅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粒径分布和数量浓度粒径分布进行了测量.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铅颗粒微观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质量方面,铅颗粒主要集中在亚微米区间,质量浓度的峰值在0.2~0.6 μm之间;在数量方面,铅颗粒主要集中在0.03~0.4 μm区间,数量浓度的峰值在0.2~0.3 μm之间.
- 张小锋卓建坤宋蔷姚强
- 关键词:燃烧铅颗粒物粒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