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晗

作品数:10 被引量:110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卫生局中药新药及院内制剂研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生物力学
  • 2篇性关节炎
  • 2篇物理治疗
  • 2篇内固定
  • 2篇矫形
  • 2篇矫形器
  • 2篇骨性
  • 2篇骨性关节
  • 2篇骨性关节炎
  • 2篇骨折
  • 2篇关节
  • 2篇关节炎
  • 2篇步态
  • 2篇步态分析
  • 1篇等速肌力
  • 1篇等速肌力训练
  • 1篇电疗
  • 1篇电图
  • 1篇腰痛
  • 1篇腰痛患者

机构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上海市中医药...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10篇张晗
  • 7篇江澜
  • 4篇徐义明
  • 4篇白跃宏
  • 3篇付腾飞
  • 2篇叶冬梅
  • 2篇陈博
  • 2篇张旻
  • 2篇詹红生
  • 2篇董慧妹
  • 1篇王刚
  • 1篇曹曼林
  • 1篇郭海玲
  • 1篇陈东煜
  • 1篇冯宪煊
  • 1篇姚海昌
  • 1篇沈洁
  • 1篇马峥
  • 1篇万大千
  • 1篇赵永芳

传媒

  • 4篇中国康复
  • 2篇2013中国...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肌内效贴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01-2019-01接收治疗的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共69例,对患者采用抽签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观察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尚增加肌内效贴结合等速肌力训练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淋巴水肿改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双侧上臂周径差值降低更加明显,上肢淋巴流量升高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功能评分降低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采用肌内效贴结合等速肌力训练方案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张晗江澜
关键词:等速肌力训练乳腺癌淋巴水肿
金属植入物内固定骨折区域的物理治疗被引量:8
2012年
背景:对骨折区域采用金属植入物进行内固定后,进行物理治疗且辅以康复训练是否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实验对此进行探索。目的:验证骨折金属植入物内固定后物理治疗的可行性,观察其对骨折愈合及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成年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制作右侧股骨中段横断性骨折模型,并用钢板内固定。内固定后空白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中频治疗组自内固定后第4天起,连续30d采用电脑中频治疗仪ECM99-IIB治疗;高频治疗组自内固定后第4天起,连续30d采用微波治疗仪PM-800S进行治疗。结果与结论:大体观察所见空白对照组纤维组织最多,中频治疗组次之,高频治疗组最少。神经传导速度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空白对照组未见明显骨基质,中频治疗组可见形成中骨小梁,高频治疗组可见较为成熟的骨小梁。空白对照组肌肉组织大量纤维化,中频治疗组肌肉组织可见部分纤维化,高频治疗组纤维化程度最低。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Ca2+和碱性磷酸酶指标高频治疗组、中频治疗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高频电疗及中频电疗法可应用于股骨骨折内固定后,且对于骨折的修复具有促进作用,高频治疗的效果优于中频治疗。
张晗徐义明万大千白跃宏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微波治疗中频电疗
两种不同矫形器对早期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步态的影响被引量:34
2014年
目的:比较早期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在佩戴膝关节外翻矫形器与外侧楔形角矫形鞋垫后所产生的下肢生物力学变化及差异,探讨不同矫形器在早期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Vic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及Kislter测力台分别测评32例早期内侧间室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佩戴定制外侧楔形角矫形鞋垫(倾斜角5°)、膝关节外翻矫形器及无佩戴任何矫形器(测试期间均穿标准鞋)三种条件下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动力学及时间空间参数。结果:相较于未佩戴任何矫形器情况,佩戴2种矫形器后膝关节内侧间室压力(膝关节内翻力矩,膝关节内翻角冲量)均明显降低(P<0.05),此外佩戴外侧楔形角矫形鞋垫后患者踝关节外翻角度明显增加,足底压力中心明显向外侧偏移(P<0.05)。结论:两种不同的矫形器均有助于降低早期内侧间室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步行过程中膝内侧间室所产生的压力,两者治疗效果未见明显差异。
张旻陈博江澜张晗董慧妹姚海昌詹红生
关键词:生物力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矫形器步态分析
骨折钛合金内固定术后行微波电疗的安全性及疗效的体内研究
目的:骨折内固定术后易发生骨延迟愈合及骨不愈合,应用物理疗法促进骨折愈合是临床重要治疗方法.而传统理论认为,由于金属具有导磁性及导电性,当组织内有金属物体并处于高频电场作用下,金属物体对电场能量的分布产生的分流作用以及电...
叶冬梅徐义明张晗付腾飞江澜白跃宏
表面肌电图在腰痛患者ODI指数和JOA评分评估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7
2020年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在腰痛患者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估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接诊的80例腰痛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将患者按照腰部VAS评分的不同划为对照组(VAS评分≤5分)和观察组(5分
狄之昕江澜董慧妹张晗曹曼林
关键词:表面肌电图腰痛
不同矫形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锥体生物力学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通过比较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佩戴不同颈椎矫形器(CC)后颈椎所产生的生物力学差异,探讨定制CC在神经根型颈椎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三维运动采集分析系统及多功能脊柱运动单元分析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佩戴两种不同CC以及无佩戴任何CC三种条件下的颈椎生物力学的差异。结果:两种不同的CC较未佩戴CC均能显著的限制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角度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方向的应力(P<0.05),且定制CC在限制颈椎各个方向的活动范围及应力方面更为显著(P<0.05)。结论:佩戴两种不同的CC均能有效的限制颈部的活动而达到治疗效果,相较于传统费城CC,新型定制型CC效果更佳。
江澜张晗沈洁
关键词:颈椎病运动学
周围神经损伤后物理治疗及进展被引量:4
2011年
周围神经损伤后,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物理因子治疗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治疗中可根据神经恢复的不同阶段加以侧重。这些物理因子可单独应用,也可联合使用。目前研究的热点比较倾向于基因治疗。
张晗徐义明白跃宏
关键词:物理治疗基因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再生
正常人正中神经、尺神经传导速度参考值研究
目的:研究正常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正常参考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健康志愿者150例,年龄16-83岁,男女各75例.分别检测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分析指标有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以...
付腾飞张晗江澜(白)跃宏
关键词:正中神经尺神经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
不同外侧楔形矫形鞋垫对内侧间室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步态的影响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通过比较早期内侧间室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佩戴传统与新型外侧楔形角矫形鞋垫(LW)后步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下肢生物力学变化及差异,探讨新型设计的LW在早期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英国Vic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配合Kislter测力台分别测评30例早期内侧间室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佩戴传统LW(楔形角5°)、新型带足弓支撑的LW(楔形角5°)及无佩戴任何矫形器(测试过程中均穿标准鞋)3种不同条件下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动力学及时间空间参数变化。结果:相较于未佩戴任何矫形鞋垫情况,佩戴2种LW后膝关节载荷(膝关节内翻力矩,膝关节内翻角冲量)均显著降低(P<0.05)。此外,佩戴传统的LW后患者步行过程中踝关节外翻角度、外翻力矩及地面反作用力内侧方向较其他2种方式明显增加(P<0.05),而佩戴新型LW后下肢前进角度较其他2种方式显著增加(P<0.05)。结论:两种不同设计的LW均有助于缓解早期内侧间室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运动过程中的膝关节载荷,且未见明显差异。但相较于传统外侧楔形矫形鞋垫,带有足弓支撑设计的矫形鞋垫佩戴后更为舒适,且不会引起踝关节内侧应力的增加。
张旻马峥江澜张晗陈博郭海玲陈东煜赵永芳詹红生
关键词:生物力学膝骨性关节炎步态分析
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观察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于训练前后通过Fugl-Meyer运动及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患者的下肢康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训练60d后,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机器人组提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冯宪煊白跃宏徐义明付腾飞张晗叶冬梅王刚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