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斌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省植物迁地保护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居群
  • 2篇不同居群
  • 1篇性状
  • 1篇性状观察
  • 1篇叶表皮
  • 1篇叶表皮微形态
  • 1篇叶表皮微形态...
  • 1篇遗传多样性研...
  • 1篇亲缘
  • 1篇亲缘关系
  • 1篇诸葛菜
  • 1篇微形态
  • 1篇微形态特征
  • 1篇聚类分析
  • 1篇检索表
  • 1篇RAPD
  • 1篇RAPD标记
  • 1篇TRNL-F...
  • 1篇DNA序列
  • 1篇ITS序列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杭悦宇
  • 3篇彭斌
  • 2篇郭建林
  • 1篇周义峰
  • 1篇王荣富
  • 1篇吴林园
  • 1篇高兴
  • 1篇舒璞
  • 1篇周义锋
  • 1篇白明明
  • 1篇孙小芹

传媒

  • 3篇植物资源与环...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3个DNA序列的不同形态类型诸葛菜的遗传关系分析及后代性状观察被引量:3
2010年
选择4种形态类型(花紫色-果实光滑、花紫色-果实密生毛、花白色-果实光滑和花白色-果实密生毛)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L.) O.E.Schulz〕共11个单株为实验材料,在进行ITS、trnL-F和psbA-trnH序列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对各形态类型的后代性状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诸葛菜的ITS、trnL-F和psbA-trnH序列长度分别为704、767和216 bp,合并序列长度为1 687 bp,G+C含量为43.5%;共有7个变异位点和7个信息位点,变异率0.41%。4个形态类型诸葛菜的trnL-F序列完全一致,ITS和psbA-trnH序列略有差异。其中,花紫色和花白色的果实密生毛类型中各有1个单株的ITS序列第519位碱基为C,其他单株为T;花紫色和花白色的果实光滑类型中各有1个单株的psbA-trnH序列第68位至第73位碱基依次为CAAAAA,其他单株均为TTTTTG。NJ系统发育树显示,4个类型诸葛菜之间没有完全清晰的界限,亲缘关系很近。后代性状观察结果表明,诸葛菜白色花为特化现象,果实光滑和密生毛是不稳定的性状。研究结果支持将毛果诸葛菜(O.violaceus var.lasiocarpus Migo)并入诸葛菜的分类处理。
吴林园高兴彭斌郭建林王荣富杭悦宇
关键词:诸葛菜ITS序列TRNL-F序列亲缘关系
基于RAPD标记的叉蕊薯蓣和粉背薯蓣不同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6个叉蕊薯蓣(Dioscorea collettii Hook. f.)居群及5个粉背薯蓣〔D. collettii var. hypoglauca (Palibin) C. T. Ting et al.〕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遗传相似系数采用UPGMA法对11个居群进行了聚类分析。用14个寡聚核苷酸引物共扩增出170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61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高达94.71%;粉背薯蓣5个居群多态性条带百分率的变化幅度(81.25%~89.29%)略大于叉蕊薯蓣6个居群(82.00%~84.21%)。粉背薯蓣居群间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1.368 5、0.238 4和0.376 3,叉蕊薯蓣居群间的Ne、h和I分别为1.331 1、0.197 2和0.298 3;叉蕊薯蓣与粉背薯蓣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22 8,基因流(Nm)为3.570 7。二者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922 3,遗传距离为0.080 9;其中,粉背薯蓣江西庐山居群和叉蕊薯蓣云南丽江居群间的遗传距离最远,达0.693 1;叉蕊薯蓣云南蒙自和云南景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仅0.219 4。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参试的11个居群分成4组,其中,所有的叉蕊薯蓣居群和粉背薯蓣浙江临安居群聚成第1组,粉背薯蓣重庆南川居群和湖南衡山居群聚为第2组,粉背薯蓣湖南永顺居群和江西庐山居群则各自独立成组。研究结果证明,叉蕊薯蓣和粉背薯蓣这2个类群之间为原变种和变种的关系,并存在着变种水平上的分化不完全。
孙小芹郭建林周义锋彭斌白明明杭悦宇
关键词:RAPD聚类分析
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不同居群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比较观察被引量:12
2011年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15个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居群(11个野生居群及4个栽培居群)植株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包括气孔器、表皮毛和气孔周围表皮细胞的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并据此编制了15个黄独居群的检索表。观察结果表明:15个黄独居群植株叶片在气孔器外拱盖内缘类型,气孔器旋转方向,气孔长轴长度及密度和深度,叶片表皮毛的有无及类型,叶肉腺毛的长、短轴长度及密度,气孔周围表皮细胞垂周壁和平周壁的形态以及平周壁表面颗粒形状等特征上均有明显差异。气孔器外拱盖内缘有光滑和浅波状2种类型;气孔器的旋转方向分为不定向旋转、左旋和右旋3种方式;气孔长轴长度和密度的变化幅度分别为18.59~31.93μm和86~356 mm-2。叶片表皮毛均仅存在于下表皮,可分为乳突和多细胞头单细胞柄腺毛2种类型,乳突主要分布于主脉,腺毛主要分布于二级脉和叶肉;叶肉腺毛的长、短轴长度的变化幅度分别为25.00~55.00和24.86~44.29μm,大部分居群腺毛密度的变化幅度为6~29 mm-2。叶片气孔周围表皮细胞垂周壁的形状有平直、平直隆起、平直脊状隆起、弯曲、弯曲脊状隆起和弯曲拱状隆起6种类型;表皮细胞平周壁的表面纹饰有具瘤条纹和光滑条纹2种形态,其扩散方式也有2种形式:一种为不环绕气孔且四方扩散,另一种为环绕气孔2~3周后扩散但扩散方向不定;平周壁上的颗粒形状有簇晶状、屑状、密集粉状、粉状、粒状和片状6种类型。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黄独不同居群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多态性较为丰富,地理分布相近的居群微形态特征的相似性较高,这些特征与黄独的各种下分类群相对应。
彭斌周义峰舒璞杭悦宇
关键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检索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