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国栋

作品数:22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6篇农业科学
  • 6篇社会学
  • 6篇文化科学
  • 3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2篇稻作
  • 6篇文化
  • 4篇稻作文化
  • 4篇作文
  • 4篇苗语
  • 3篇太阳
  • 3篇苗族
  • 3篇枫香
  • 3篇枫香树
  • 3篇NA
  • 2篇侗语
  • 2篇信仰
  • 2篇夜郎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环境
  • 2篇湿地
  • 2篇思维
  • 2篇壮侗语
  • 2篇村寨
  • 1篇稻种

机构

  • 17篇贵州大学
  • 4篇广岛大学
  • 2篇吉首大学
  • 1篇凯里学院

作者

  • 22篇李国栋
  • 2篇刘雨潇
  • 1篇陈瑶
  • 1篇赵敏

传媒

  • 5篇贵州大学学报...
  • 4篇原生态民族文...
  • 4篇教育文化论坛
  • 2篇贵州师范学院...
  • 1篇日语学习与研...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国农史
  • 1篇遵义师范学院...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 1篇第十六届中国...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岜沙”的文化定位
2012年
贵州省从江县有一个神秘的苗族聚落,叫"岜沙"(当地音读"bia sε")。当地人说,"岜沙"是苗语音译,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但是,在黔东南苗语中并没有"bia"这个发音。从意思判断,"岜沙"应该源自苗语"bi sai"。"bi"指"山坡","sai"意"荫茂",按修饰语后置于中心词的苗语语序翻译,就是"草木茂盛的山坡"。至于"bi sai"为什么会变成"bia sai",这主要是因为苗族在传播稻作文化的过程中曾与古越族结成苗越族群的缘故。"bia"是古越语,"sai"是苗语,两者结合起来才形成"bia sai"这个苗越混合语。笔者认为,"bia sai"是苗越两族共同传播稻作文化的历史见证。
李国栋
关键词:岜沙
论《挪威的森林》的写作范本——与《了不起的盖茨比》和《魔山》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村上春树是日本著名小说家,《挪威的森林》是其代表作。小说一经发表便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共鸣,并在国内外畅销。本文拟从叙事学的角度多方面比较《挪威的森林》、《了不起的盖茨比》和《魔山》,探讨村上春树的创作模式,进而论证《了不起的盖茨比》和《魔山》是《挪威的森林》的写作范本。
李国栋刘雨潇
关键词:象征意象
蚩尤身份考证被引量:2
2018年
蚩尤是"中华三祖"之一,但仅凭汉语文献却无法说清他的身份。本文通过稻作考古、铜器考古、环境考古、基因以及苗语口传资料的交叉互证,证明蚩尤的实名为"尤",民族为"苗族",生日是"4200-4000年前",出生地是"山东西南部",籍贯是"湖南澧阳平原城头山遗址",职业是"九黎君"。
李国栋程海芸
关键词:环境考古
杭州湾与《天孙降临》
2009年
在稻作文化的框架下,从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方面具体翔实地论证了越族与日本倭人的紧密联系。本文使用的"鸡血石"、"蟠螭纹谷纹璧"以及越语与日语关键词的语音对应等证据都是笔者的新发现,据此而提出的许多观点也是前人从未提出过的。结论是:公元前222年,越国"子爵"从杭州湾逃往日本九州岛南部,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方国,而且他的四世孙经过"东征",最后终于在日本本州岛的奈良盆地开创了一个新王朝。
李国栋
关键词:鸡血石
原始稻作的生态环境及其思维——以贵州传统稻作村寨为参考
本文以贵州山地少数民族传统稻作村寨为参考,探究了原始稻作的生态环境。作为学术假说,许多学者认为稻作起源于长江中下游的'背坡湿地'(Back swamp)。分析'背坡湿地'随季节而变化的水位及其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再结合'...
李国栋
文献传递
夏目漱石《我是猫》的叙事模式被引量:1
2015年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开端,其特有叙事模式同如今盛行的小说叙事模式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夏目漱石本人称其为"低徊趣味"。从"猫"的视角运用,到叙事人称、叙事时间、叙事空间等方面无不折射出"低徊趣味"所特有的叙事效果。
李国栋陈瑶
关键词:《我是猫》叙事模式
DNA揭秘的稻作密码——释读《DNA讲述的稻作文明》与《稻的文明》被引量:3
2014年
从稻作DNA的研究结果来看,水稻的"阿萨姆·云南起源说"是不成立的。粳稻起源于长江流域,籼稻起源于亚热带的某个区域。粳稻和籼稻并非来自同一个祖先,在野生稻阶段,稻就已经分成粳稻型和籼稻型了。
李国栋
关键词:ORYZARUFIPOGONORYZASATIVA叶绿体DNA
苗族后裔——项羽
2011年
项羽是苗族人,所以"项"不是他的"姓",而是东部苗族自称"ghaob xongb"中"xongb"的音译,本义为"停留",作为名词则可理解为"苗族居住地"或"苗族封地"。"籍"和"羽"也不是他的"名"和"字","籍"是苗语"jib"的音译,意为"子孙";"羽"是苗语"yil"的音译,意为"年轻阿哥"。所以,"项籍"的含义就是"苗家后生","项羽"的含义就是"苗家阿哥"。这两个称呼都不是项羽的真名,而是周围人对他的昵称。
李国栋
从苗语稻音“na”看稻作的起源与传播被引量:6
2015年
贵州东部至今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稻作文化。贵州东部苗语称"稻"为"na",与其相邻的广西融水苗语称"稻"为"ne"。古日语也称"稻"为"na"或"ne",根据日本习惯以原初的发音和形态保存大陆文化的特点,我们可以断定"na"就是稻的初始发音。纵观古老的稻作遗址,多在古苗人聚居区,甚至像湖南澧水下游的城头山遗址,直接出土了显示苗族族属的考古学证据。本文将根据语言人类学和考古人类学的诸多证据,对稻作的起源与传播这一学术难题进行新的考证。
李国栋赵敏
关键词:枫香树
稻作文化在贵州——基于传播途径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以地名学、考古学和民族学为基础,详细地考察稻作文化在贵州的传播过程。贵州的稻作文化来自湖南常德澧水下游的稻作遗址群,主要传播途径是沅江、潕水和舞阳河。"且兰"国是贵州稻作文化传播的第一站,其都邑位于黄平县旧州镇天官寨大坝子,苗族族属,从事湿地原始稻作,与湖南常德澧水下游的稻作遗址群一脉相承。文章首次破译了"且兰"的苗语含义,实证出贵州稻作文化传自湖南。"夜郎"国是贵州稻作文化传播的第二站,由湖南迁来的苗族与贵州西部的古越族共同创建,"夜郎"(yelang)为"yina"之音转,本义即"神圣稻国"。其都邑位置学界已有几种学说,但笔者现在又提出一个新学说———"夜郎都邑望谟说"。文章认为,"夜郎"国都邑位于望谟县城所在的望谟坝子,蔗香河是其门户,直通北盘江、南盘江与红水河汇合处。"夜郎"国控制着水路交通要道,是西南地区稻作文化的中转站。经其中转,稻作文化继续传往广西西部、云南东部和越南北部,越南的"东山文化"与"夜郎文化"密切相关。
李国栋
关键词:稻作文化夜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