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兰兰

作品数:5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土壤
  • 2篇水分
  • 2篇土壤侵蚀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泥沙
  • 2篇径流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性状
  • 1篇雨强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类型
  • 1篇水分胁迫
  • 1篇土壤理化
  • 1篇土壤理化性
  • 1篇土壤理化性状
  • 1篇土壤全氮
  • 1篇土壤碳
  • 1篇土壤碳氮

机构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郭胜利
  • 5篇杜兰兰
  • 3篇王志齐
  • 2篇王蕊
  • 2篇高鑫
  • 2篇孙棋棋
  • 1篇张彦军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半干旱区土壤微生物呼吸对极端降水的响应被引量:4
2016年
了解土壤微生物呼吸对极端降水的响应对深入理解全球变暖趋势下降水格局的改变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于2015年雨季(7~9月)在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模拟了3种雨季降水量(最高600 mm;平均300 mm;最低150 mm)条件下两种降水形式(每次10 mm:P_(10),每次150 mm:P_(150)).利用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COR,Lincoln,NE,USA)监测不同降水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及其土壤水分、温度的变化.相同次降水量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呼吸波动因雨季降水量变化而不同.P_(150)较P_(10)波动剧烈,600 mm降水量下土壤微生物呼吸变异系数分别为36%和33%;300 mm降水量下为28%和22%,150 mm降水量下依次为43%和29%.与P_(10)相比,P_(150)土壤微生物呼吸累积量在600 mm降水量下降低20%;但150 mm降水量下增加22%,300 mm降水量下二者无显著差异.土壤累积呼吸量与水分胁迫时间长短呈显著负相关(R2=0.75).全球变暖趋势下极端性降水事件增加对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不容忽视.
赵慢王蕊李如剑杜兰兰吴得峰孙棋棋高鑫郭胜利
关键词:极端降水土壤水分水分胁迫
土壤侵蚀和沉积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土壤侵蚀—沉积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机制之一。对土壤生物、化学和物理性质在侵蚀区和沉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基于黄土高原地区的侵蚀—沉积地貌特征,模拟修建5°,10°和20°3个坡度的侵蚀区,并于每个侵蚀区底端连接水平的沉积区。试验期间(2015—2019年)连续原位监测天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量、泥沙量、土壤温度和水分,并采集土样分析土壤生物、物理和化学性质。结果表明:(1)随坡度增大,土壤侵蚀强度增强。相比5°坡,10°和20°坡的年径流量分别提高30%~115%和48%~207%,且年产沙量分别提高146%~505%和241%~742%;(2)沉积区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矿质氮、微生物量碳、氮的浓度和黏粒含量均显著高于侵蚀区,土壤δ13C相对丰度在侵蚀区显著高于沉积区,提高幅度为2.0%~3.3%;(3)试验土壤性状在侵蚀区和沉积区之间的差异随坡度增大而增加。研究结果揭示了土壤理化性状对土壤侵蚀和沉积具有相反的响应。
张发民杜兰兰袁瀛王山河郭胜利
关键词:径流泥沙土壤性状
模拟条件下侵蚀-沉积部位土壤CO_2通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8
2016年
了解土壤侵蚀与沉积对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有助于正确评价侵蚀区域土壤和大气之间CO_2交换过程与机制.本试验于2014和2015年雨季(7~9月)在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进行,利用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LI-COR,Lincoln,NE,USA)和土壤温度及水分数据采集器(EM50,DECAGON,USA),测定侵蚀和沉积地貌下的土壤CO_2通量、土壤水分和温度,并采集径流泥沙.结果表明:1侵蚀区和沉积区土壤CO_2通量均值依次为1.05μmol·(m^2·s)^(-1)和1.38μmol·(m^2·s)^(-1),沉积区较侵蚀区增幅达31%(P<0.05);沉积区土壤CO_2通量温度敏感性(8.14)是侵蚀区(2.34)3倍以上.2侵蚀区与沉积区土壤水分均值分别为0.21 m^3·m^(-3)和0.25 m^3·m^(-3),沉积区较侵蚀区提高19%(P<0.05).尽管侵蚀区较沉积区土壤温度稍有提高(7%),但差异不显著.3泥沙中有机碳平均含量(7.26 g·kg^(-1))较试验之初(6.83 g·kg^(-1))提高6%.4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碳(SOC)在侵蚀区和沉积区的重新分布对土壤CO_2通量空间变异有重要影响.
杜兰兰王志齐王蕊李如剑吴得峰赵慢孙棋棋高鑫郭胜利
关键词:土壤水分SOC土壤温度径流泥沙
坡度和降雨影响土壤CO_2通量和有机碳流失的模拟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坡度和降雨是影响土壤侵蚀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二者对土壤CO_2通量变化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侵蚀条件下土壤和大气CO_2之间交换的机理.选取黄土高原典型侵蚀性土壤黄绵土,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人工模拟降雨大厅,研究不同坡度(5°、15°和25°)、降雨强度(30、60和90 mm·h-1,即I30、I60、I90)及历时(0.5、1和1.5 h,即H0.5、H1、H1.5)下土壤CO_2通量变化.结果表明:同历时和雨强下,坡度显著影响土壤CO_2通量变化(p<0.001),且各坡度下土壤CO_2通量呈现出5°>15°>25°的趋势,但5°与15°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25°坡度下土壤CO_2通量较5°、15°下显著下降(16.3%~36.5%,10.8%~27.1%);同坡度和历时(H1)下,随着雨强的增加,土壤CO_2通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相较I30雨强下,I60、I90雨强下对应坡度的土壤CO_2通量降低了2.3%~14.3%,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同坡度和雨强(I90)下,随着历时的增加,土壤CO_2通量也表现出降低的趋势,H1、H1.5历时下,土壤CO_2通量相较H0.5下降1.7%~20.9%,历时对土壤CO_2通量影响达显著性水平(p<0.1);土壤CO_2通量的变化与坡面SOC流失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R2=0.69~0.77,r=-0.83^-0.88,p≤0.1).SOC的流失是导致坡面土壤CO_2通量降低的重要因素.
李如剑张彦军赵慢杜兰兰王志齐郭胜利
关键词:土壤侵蚀坡度雨强
黄土区不同退耕方式下土壤碳氮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8
2016年
研究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动态的影响,对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应对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恢复植被为对象,以农田为参照,分析了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方式对0~100 cm剖面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影响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还草显著提高了土壤的SOC和TN含量.退耕后,SOC和TN含量均较农田明显提高.0~100 cm土层SOC平均含量人工乔木林为农田的1.43倍,增幅最大;其次是人工灌木,为1.36倍;最后是人工草地,为1.21倍.0~100 cm土层TN平均含量人工乔木林增幅最大,是农田的1.30倍;其次是人工草地,为1.21倍;而人工灌木增幅最小,为1.13倍.与农田相比,人工恢复植被类型间SOC和TN含量及细根密度的差异在土壤剖面深度上表现出不同,人工乔木和灌木最明显,影响深度〉100 cm;草地最小,仅为60 cm.恢复植被的细根密度、C∶N和凋落物量显著高于农作物,细根密度与SOC、TN呈显著线性相关(P〈0.01).细根的质和量以及凋落物量是不同人工恢复植被下SOC和TN含量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王志齐杜兰兰赵慢郭胜利
关键词:土壤全氮细根凋落物植被类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