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巧云

作品数:8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湿热
  • 5篇腺瘤
  • 5篇大肠
  • 4篇湿热证
  • 4篇热证
  • 3篇管状
  • 3篇管状腺瘤
  • 3篇肠管
  • 3篇大肠管状腺瘤
  • 3篇大肠湿热
  • 3篇大肠湿热证
  • 2篇蛋白
  • 2篇湿热型
  • 2篇疗效
  • 2篇P53
  • 2篇BFGF表达
  • 2篇肠癌
  • 2篇BFGF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机构

  • 8篇福建中医药大...

作者

  • 8篇林巧云
  • 5篇付肖岩
  • 4篇陈小玲
  • 3篇林建龙
  • 2篇王薇
  • 2篇罗丹
  • 1篇张旺生
  • 1篇林秀明
  • 1篇陈永忠
  • 1篇陈成
  • 1篇李希
  • 1篇钟国栋
  • 1篇陈慧

传媒

  • 3篇福建中医药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山西中医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P53、bFGF、PTEN在湿热型大肠管状腺瘤患者中的表达强度研究
2020年
目的检测P53、bFGF、PTEN 3种基因蛋白在湿热型大肠管状腺瘤患者病理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湿热型大肠管状腺瘤与上述3种基因蛋白表达的关联性。方法随机选取50例中医辨证为湿热证的大肠管状腺瘤患者为试验组,另随机选取20例肠镜检查未见异常的健康者为正常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分别检测比较P53、bFGF、PTEN蛋白在试验组与正常组,以及在试验组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组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①试验组P53、bFGF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试验组PTEN表达强度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②试验组中P53、bFGF在HGIN组表达强度高于LGIN组(P<0.05),PTEN在HGIN组表达强度低于LGIN组(P<0.05)。结论在大肠黏膜瘤变过程中伴随着P53、bFGF表达增强、PTEN表达下降的情况,三者表达变化可能与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陈小玲付肖岩林建龙林巧云伍登煇林芳峰
关键词:大肠管状腺瘤湿热证P53BFGFPTEN
大肠湿热证管状腺瘤与P53、bFGF表达的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大肠湿热证管状腺瘤与P53、bFGF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大肠管状腺瘤伴上皮内瘤变(IN)患者6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研究组(大肠湿热证组)、对照组(脾胃虚弱证组)各30例,并设立正常对照组20例(来源于本院体检中心)。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组肠黏膜组织中P53及bFGF的表达水平,比较分析3组P53、bFGF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大肠管状腺瘤P53、bFGF的表达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低、高级别IN程度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成正相关。P53、bFGF在大肠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湿热证组中P53、bFGF表达与脾胃虚弱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肠管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大肠湿热证P53表达高于脾胃虚弱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瘤变程度大肠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中bFGF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湿热证组和脾胃虚弱证组中P53、bFGF在HGIN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管状腺瘤HGIN中P53表达与大肠湿热证可能存在相关。P53、bFGF在大肠管状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且HGIN中表达明显升高,提示P53及bFGF在腺瘤恶变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林巧云付肖岩林建龙王薇陈小玲罗丹
关键词:大肠湿热证大肠管状腺瘤P53BFGF
基于“湿热致病”浅析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及防治
2023年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之一,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关注。基于中医“湿热致病”的理论,从病因、病机及防治角度分析湿热病邪与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内在逻辑关联,以期为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临床中医药防治提供思路。
李丹华叶伟杰付肖岩罗丹陈小玲林巧云
关键词:结直肠癌湿热
大肠湿热证管状腺瘤与P53、bF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大肠湿热证管状腺瘤与P53、bFGF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  随机选取就诊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门诊/病房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并行息肉摘除术,经病理诊断确诊为大肠管状腺瘤伴IN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
林巧云
关键词:大肠管状腺瘤大肠湿热证P53蛋白BFGF蛋白
文献传递
大肠湿热型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与P16、β-catenin表达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检测多肿瘤抑制因子1(P16)、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大肠湿热型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大肠湿热型SSA/P与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60例SSA/P患者,30例大肠湿热证为大肠湿热证组,30例脾胃虚弱证为脾胃虚弱证组,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大肠湿热证组中SSA/P不伴异型增生(单纯SSA/P)12例,SSA/P伴异型增生(SSA/P-CD)18例;脾胃虚弱证组中单纯SSA/P 19例,SSA/P-CD 11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并比较3组P16及β-catenin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肠湿热证组和脾胃虚弱证组P16阳性率明显降低(P<0.05),β-catenin阳性率明显提高(P<0.01)。与脾胃虚弱组比较,大肠湿热证组SSA/P-CD中P16阳性率明显降低(P<0.01),β-catenin阳性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 大肠湿热型SSA/P-CD中,P16呈低表达,β-catenin呈高表达,大肠湿热型SSA/P恶变可能性高。
余凤莲付肖岩林巧云林建龙王薇钟国栋陈小玲
关键词:大肠湿热证P16
大肠腺瘤发生发展及癌变中相关蛋白指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6年
大肠腺瘤是起源于肠上皮的良性肿瘤,属肠息肉的一种,如不正规处理及复诊,日久易复发甚至癌变。目前认为大肠癌的发生一般经历正常上皮-腺瘤-癌序列过程,而从正常黏膜发展到腺瘤再到癌变一般需要10年左右,且这期间常伴随相关蛋白因子的变化。
林巧云付肖岩
关键词:大肠腺瘤大肠癌蛋白
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与依折麦布治疗冠心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7
2023年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与依折麦布治疗冠心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依据用药方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患者予以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予以依折麦布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B型脑钠肽(BNP)]、心功能指标[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轴短缩率(LVSF)、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一氧化氮(NO)、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白介素-1(IL-1)、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A组的80.00%(χ^(2)=4.332,P=0.037)。治疗3个月后,2组APTT、TT、PT均较治疗前延长,血清CK-MB、cTnI、BNP水平及WMSI均较治疗前降低,LAD、LVEDD、LVESD均较治疗前缩小,LVEF、LVSF均较治疗前升高,且B组APTT、TT、PT较A组更长,血清CK-MB、cTnI、BNP水平及WMSI较A组更低,LAD、LVEDD、LVESD较A组更小,LVEF、LVSF较A组更高(P<0.05)。治疗3个月后,2组血清TNF-α、hs-CRP、MCP-1、IL-1、GDF-15、VEGF、sE-selectin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血清NO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B组血清TNF-α、hs-CRP、MCP-1、IL-1、GDF-15、VEGF、sE-selectin水平较A组更低,血清NO水平较A组更高(P<0.05)。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00%,与A组的4.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与依折麦布治疗冠�
余李丹郭文辉林巧云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氯吡格雷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凝血功能
巴芪除痒止咳方治疗肺肾两虚兼风寒犯肺型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观察
2024年
目的:观察巴芪除痒止咳方治疗肺肾两虚兼风寒犯肺型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门诊60名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巴芪除痒止咳方治疗,疗程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VAS、CET、FeNO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CET及FeNO评分均得到了改善(P﹤0.05),且治疗组VAS、CET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治疗后治疗组咳痰、咽痒、恶风、自汗积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巴芪除痒止咳方能减轻肺肾两虚兼风寒犯肺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
张旺生陈慧林秀明陈成陈永忠林巧云黄依晴黄月云李希
关键词: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药疗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