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显光

作品数:2 被引量:44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壳
  • 1篇地壳厚度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震仪
  • 1篇洋中脊
  • 1篇西南印度洋
  • 1篇西南印度洋中...
  • 1篇南印度洋
  • 1篇接收函数
  • 1篇块体
  • 1篇海底
  • 1篇海底地震
  • 1篇海底地震仪
  • 1篇函数
  • 1篇函数研究
  • 1篇鄂尔多斯块体
  • 1篇OBS
  • 1篇KIRCHH...
  • 1篇I

机构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陈永顺
  • 2篇王显光
  • 1篇赵明辉
  • 1篇丘学林
  • 1篇吴振利
  • 1篇李家彪
  • 1篇牛雄伟
  • 1篇李世林
  • 1篇王春龙
  • 1篇贾萌

传媒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鄂尔多斯块体及周边区域地壳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被引量:14
2015年
鄂尔多斯块体及周边区域的深部构造研究对于了解华北克拉通与其周边地带形成、发展和克拉通破坏具有怎样的壳、幔结构和深层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北京大学和中国地震局在华北克拉通西部地区布设的共32台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远震体波资料,组成一条近南北向的观测剖面,由北至南依次穿过阴山造山带、河套盆地、鄂尔多斯块体、渭河盆地、秦岭造山带和大巴山系.计算各台站的P波接收函数,利用倾斜叠加(H-κ)方法得到了研究区域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利用Kirchhoff偏移成像方法得到了研究区域下方Moho面的形态.研究结果表明,阴山造山带地壳厚度为42~44km,地壳结构稳定,泊松比约为0.27,推测该区域的造山运动是深部物质上涌导致.河套盆地内Moho面抬升,可认为是岩石圈物质上涌导致.鄂尔多斯块体内平均地壳厚度41.2km,泊松比0.27,Moho面从北至南平缓有平缓抬升的趋势,从最北端的43.5km到最南端的39km.鄂尔多斯块体北部在20km深度处存在低速层,块体内部36°N^37°N区域内出现Moho面小规模下沉,这对鄂尔多斯块体地壳结构单一、完整、未遭到破坏的观点提出了挑战.渭河盆地内Moho面隆起,最浅达到30km,推测是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物质向东挤出并上涌所造成的.秦岭造山带地壳厚度约38.5km,Moho面平稳.位于扬子板块北缘的大巴山系地壳厚度达到54.5km,明显大于华北克拉通的地壳厚度.
贾萌王显光李世林陈永顺
关键词:接收函数鄂尔多斯块体地壳厚度
国产I-4C型OBS在西南印度洋中脊的试验被引量:30
2010年
介绍了在DY115-21航次第6航段西南印度洋中脊构造调查中,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5台I-4C型海底地震仪(OBS)的试验情况.在不同的水深点(2370~3534m)共投放OBS 6个台次,全部投放和回收成功.OBS内置电化学式和外置机械式两种上浮释放系统都成功动作,取得了船载气枪震源的地震数据.但仍存在三个主要问题:第一,上浮后的GPS应答搜寻系统无效果;第二,夜间回收时所需的灯光明亮度较差;第三,外在结构不利于海面上的姿态控制和打捞.
阮爱国李家彪陈永顺丘学林吴振利赵明辉牛雄伟王春龙王显光
关键词:西南印度洋中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