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作品数:10 被引量:65 H指数:4 供职机构: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肝细胞肝癌合并微血管癌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7年 肝细胞肝癌(简称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即使行根治性手术治疗,预后依然较差。微血管癌栓(MVI)是一种恶性的肿瘤生物学行为,是影响肝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与患者生存最重要的原因,已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和重视。早期识别MVI发生,并选择合理方法及早干预,将有望减少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提高远期生存率。笔者就肝癌合并MV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李自慧 陈洁 邹岭 吴飞翔关键词:肝肿瘤 预后 微粒体过氧化物酶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 2016年 目的:系统评价微粒体过氧化物酶基因(microsomal epoxide hydrolase,m EH)Tyr113His和His139Arg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和Google学术数据库获得相关研究,提取数据资料后,对m EH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进行Meta分析,计算Odds ratios(ORs)及95%confidence intervals(CIs)评估上述两者相关性的强度。结果:共纳入7个研究,包括6 357例病例和8 090名对照。对等位基因对比模型(OR=0.99,95%CI=0.94~1.04,P=0.58)、显性基因模型(OR=1.14,95%CI=0.88~1.48,P=0.33)以及隐性基因模型(OR=1.03,95%CI=0.96~1.10,P=0.43)的分析发现m EH His等位基因与乳腺癌易感性风险没有显著相关性。同样,对等位基因对比模型(OR=0.97,95%CI=0.91~1.04,P=0.44)、显性基因模型(OR=1.01,95%CI=0.84~1.21,P=0.94)以及隐性基因模型(OR=1.04,95%CI=0.96~1.12,P=0.35)的分析发现m EH Arg等位基因与乳腺癌易感性风险没有显著相关性。而以种族为亚组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风险间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m EH Tyr113His和His139Arg多态性可能不是乳腺癌易感性风险的危险因素。 陈军泽 钟鉴宏 龚文峰 马良 陈洁 游雪梅 黎乐群关键词:META分析 乳腺癌 多态性 术前抗病毒治疗对HBV-DNA阴性的肝细胞癌患者围手术期HBV再激活及术后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术前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DNA,HBV-DNA)阴性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围手术期HBV再激活及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74例术前HBV-DNA阴性,首诊为肝细胞癌且可行开放性肝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是否抗病毒治疗分为2组:抗病毒组20例术前3天抗病毒治疗,未抗病毒组54例,术前不服用抗病毒药物,2组患者术后恢复进食后使用抗病毒药物。2组患者于术前、术后第3、7d检测肝功能指标及HBV-DNA,HBV-DNA阳性(HBV-DNA〉500IU/m L)为激活,阴性为未激活,并比较激活组与未激活组的术前、术后第3、7天的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全组患者HBV激活率为21.6%(16/74);术前未抗病毒组激活率27.7%(15/54),抗病毒组激活率5.0%(1/20),2组激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Logistic回归显示:术前未抗病毒治疗是HBV术后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952,95%置信区间:1.358~143.379,P=0.027)。抗病毒组术后第3、7d白蛋白(albumin,ALB)较未抗病毒组恢复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5,0.043),术后第7天激活组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较未激活组恢复较差(P值分别为0.016、0.048)。结论术前未抗病毒治疗是HBV-DNA阴性的HCC患者术后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抗病毒治疗够有效抑制术后HBV再激活,加快术后肝功能恢复。 陈洁 吴飞翔 白涛 王小波 刘军杰 黎乐群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DNA 肝细胞癌 再激活 抗病毒治疗 大功率高频电刀在肝细胞癌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高频电刀在肝细胞癌(HCC)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86例HCC患者分为观察组(n=199)和对照组(n=187),观察组采用120 W电凝输出功率电刀进行肝切除术,对照组采用钳夹法加超声刀肝切除。比较两组术中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输红细胞情况及术后引流、肝功能改变、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术中未出现因大功率高频电流引起的灼伤、心电异常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192.79 min vs.212.10 min)、肝门阻断时间(5.17 min vs.14.65 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1%vs.34.2%)、术后红细胞输注率(25.7%vs.36.7%)、术后住院时间(8.87 d vs.12.15 d)均明显减少(均P<0.05),但术中出血量(378.56 mL vs.412.75 mL)、术中红细胞输注率(7.5%vs.7.5%)、术后拔管时间(5.83 d vs.6.29 d)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3 d部分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1、2、3年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大功率高频电刀用于HCC肝切除术切肝速度快、止血效果好,使用安全可靠。 白涛 李自慧 叶甲舟 陈洁 邹岭 朱少亮 吴宗权 杨天波 齐鲁楠 黎乐群 吴飞翔关键词:电凝术 乙型肝炎病毒及黄曲霉毒素双暴露下肝细胞癌中p5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双暴露下肝细胞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HCC)中p53基因突变及其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根据HBV与AFB_1的暴露情况,将广西地区HCC 82例患者分为HBV(+)/AFB_1(+)(实验组A组)44例;HBV(+)/AFB1(-)(对照组B组)15例;HBV(-)/AFB_1(+)(对照组C组)15例;HBV(-)/AFB_1(-)(对照组D组)8例,另收集肝外伤、肝血管瘤等20例肝切除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用PCR技术及免疫组化法对p53基因11对外显子的突变及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82例HCC患者p53exon7-249阳性突变率为40.2%,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突变率为0,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对照组C组和对照组D组的阳性突变率分别为50.0%、13.3%、46.7%和25.0%,其中实验组A组比对照组B组有更高的突变率(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2例HCC患者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4.4%,正常对照组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0,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对照组C组和对照组D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9%、46.7%、73.3%和37.5%,其中实验组A组分别比对照组B组、对照组D组有更高的阳性表达率(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exon7-249突变与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广西地区HBV和AFB1双暴露因素下的HCC发生过程中,p53基因有更高的突变率及蛋白表达,尤以p53exon7-249突变为其特征性改变,为该地区HCC发生常见的一种分子生物学事件;p53基因的高突变率及其蛋白高表达率可能为HBV和AFB1协同作用的结果。 白涛 齐鲁楠 陈洁 叶甲舟 吴飞翔 彭涛 黎乐群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黄曲霉毒素B1 突变 术前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预测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的预后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评估术前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 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的水平在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432例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将患者分为正常GGT组(术前GGT≤50U/L,175例)和高GGT组(术前GGT〉50U/L,257例)。利用倾向性分析均衡两组的基线资料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并用Cox回归分析影响HCC术后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风险因素。结果经过倾向性分析,共有124对患者匹配成功,组间各基线资料均衡。正常GGT组和高GGT组患者术后1、3、5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3%、36.1%、12.8%和60.6%、18.7%、7.5%(P=0.039)。正常GGT组和高GGT组患者术后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0.7%、73.7%、66.1%和89.2%、63.6%、43.3%(P=0.02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甲胎蛋白〉1400ng/ml、GGT〉50U/L、大血管侵犯、肿瘤最大直径≥10cm、肿瘤数目≥3个是影响HCC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风险因素;白蛋白〈35g/L、GGT〉50U/L、大血管侵犯、肿瘤最大直径≥10cm、肿瘤数目≥3个是影响HCC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术前血清GGT水平是预测HCC患者肝切除术后肿瘤复发和远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张宇 吴丽君 马良 向邦德 白涛 陈洁 游雪梅 赵新华 唐娟 黎乐群关键词:Γ-谷氨酰转移酶 肝切除术 预后 肝切除术治疗合并肝门静脉高压的肝细胞癌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被引量:15 2014年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肝硬化伴有肝门静脉高压的比例很高,肝门静脉高压明显增加肝切除术治疗中出血和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风险。本文旨在评价肝切除术治疗合并肝门静脉高压HCC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肝门静脉高压患者的肝切除术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564例肝功能为Child-Pugh A级的HC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86例患者无肝门静脉高压,剩余78例患者合并肝门静脉高压。经倾向性分析校正组间资料平衡后,按1:1比例对患者进行配对。比较两组接受肝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术后30和90 d死亡率、总生存率和复发率。根据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标准(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Staging Classification,BCLC)和手术范围大小行亚组分析。结果:肝门静脉高压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术后30和90 d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非肝门静脉高压组(P<0.05)。经随访(平均32.1个月),肝门静脉高压组和非肝门静脉高压组患者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45%、32%和90%、6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复发率分别为31%、57%、73%和26%、53%、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倾向性分析匹配后,两组患者总生存率和复发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BCLC-A期和接受小范围肝切除术的两组患者中,总生存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门静脉高压并非HCC患者行肝切除术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在合并肝门静脉高压的HCC患者中,BCLC-A期和预计行小范围肝切除术的患者可选择相应肝切除术。 张培军 钟鉴宏 马良 陈洁 游雪梅 赵伟华关键词:肝细胞癌 肝切除术 总生存率 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并微血管侵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017年 肝细胞癌(HCC)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和肝移植是目前可治愈的手段,但是术后易复发,预后较差。微血管侵犯是(MVI)独立的预后因素,其术前诊断成为研究的热点。笔者就目前的术前预测HCC并微MV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陈洁 黎乐群关键词:肿瘤侵润 微血管 E-钙黏蛋白和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在结节型肝细胞性肝癌大体形态亚型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分析结节型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各形态亚型的生存情况,初步探讨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在结节型HCC各亚型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至2011年在我院手术切除、直径小于5cm且经病理证实为结节型HCC的肿瘤组织,根据其大体形态划分为3个亚组:单个结节组(SN组)61例;单个结节伴有结外生长组(SNEG组)21例;多结节融合型组(CM组)18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cadherin蛋白和EpCAM蛋白在结节型HCC各亚型中的表达情况,并初步探讨两者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统计分析结节型HCC3种亚型的生存情况。结果结节型HCC中SN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33.5±0.9)月,明显高于SNEG组(24.3±2.6)月和CM组(29.3±2.6)月,SN组与SNE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cadherin在SN组、SNEG组、CM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98%(25/61)、9.52%(2/21)、27.78%(5/18)(P<0.05),其中SN组与SNE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AM在SN组、SNEG组、CM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95%(14/61)、52.38%(11/21)、27.78%(5/18)(P<0.05),其中SN组与SNE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cadherin与EpCAM两者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580,P<0.01)。结论结节型HCC中的SNEG有潜在的复发风险;E-cadherin低表达与EpCAM高表达提示HCC患者术后预后不良,可作为评估预后的联合诊断指标。 王时俊 陈洁 彭宁福 齐鲁楠 向邦德 黄国雄 黎乐群关键词:肝肿瘤 E-钙黏蛋白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术后辅助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存在早期复发危险肝癌患者的必要性 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评价术后辅助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预防、监测、治疗肝癌复发的效果。方法纳入166例肝癌手术后辅助TACE和190例单纯肝癌手术患者,采用多因素分析评估复发的危险因素。根据复发危险因素做亚组分析,比较患者术后复发率及复发患者的总生存率。通过比较复发患者CT/MRI结果评估术后TACE增强CT/MRI检测复发肿瘤的敏感性。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包膜侵犯、肝内血管侵犯、多结节是早期复发危险因素(均P〈0.05),复发高峰期均为术后4~6个月;HBsAg是晚期复发危险因素。手术+TACE患者与单纯手术患者第6、12、18、24个月复发率在包膜侵犯亚组中分别为23.2%比59.4%、68.4%比72.5%、83.1%比89.2%、90.1%比91.3%;肝内大血管侵犯亚组分别为26.3%比64.5%、69.8%比78.4%、87.4%比97.2%、88.6%比98.1%;多结节亚组分别为12.5%比31.2%、36.4%比47.4%、50.3%比60.1%、56.8%比65.3%。单纯手术组患者仅第6和12个月复发率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期分别为25.3和20.5个月,第1、2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5%比50.3%、49.3%比31.2%、27.6%比20.3%(均P〈0.05)。术后TACE可增加CT/MRI检测直径〈1cm复发灶的敏感性。结论术后TACE不但可降低肝癌患者早期复发率,还可用于监测和治疗术后复发病灶。 叶甲舟 谢志波 白涛 陈洁 龚文峰 齐鲁楠 钟鉴宏 马良 向邦德 邬国斌 吴飞翔 黎乐群 叶海洪关键词:肝癌 根治性手术 术后 早期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