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超

作品数:31 被引量:211H指数:8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秸秆
  • 9篇土壤
  • 8篇还田
  • 7篇秸秆还田
  • 6篇微生物
  • 4篇氮肥
  • 4篇水稻
  • 4篇作物
  • 4篇腐解
  • 3篇养分
  • 3篇砂姜
  • 3篇砂姜黑土
  • 3篇主要粮食作物
  • 3篇微生物入侵
  • 3篇利用率
  • 3篇粮食作物
  • 3篇秸秆腐解
  • 3篇教学
  • 3篇教学改革
  • 3篇黑土

机构

  • 31篇安徽农业大学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安徽省农业科...
  • 2篇安徽科技学院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安徽省土壤肥...
  • 1篇河海大学
  • 1篇蚌埠学院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安徽六国化工...
  • 1篇江西省红壤研...
  • 1篇安徽省林业科...
  • 1篇安徽盛农农业...
  • 1篇安徽省文胜生...

作者

  • 31篇马超
  • 13篇柴如山
  • 12篇郜红建
  • 9篇叶新新
  • 8篇王擎运
  • 5篇屠人凤
  • 5篇朱林
  • 3篇章力干
  • 3篇张震
  • 2篇张朝春
  • 2篇宫志锋
  • 2篇黄界颍
  • 2篇李虹颖
  • 2篇邬刚
  • 2篇马超
  • 1篇刘满强
  • 1篇朱江
  • 1篇董言香
  • 1篇李大明
  • 1篇江彤

传媒

  • 5篇安徽农业大学...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3篇中国土壤与肥...
  • 3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土壤
  • 1篇草业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合肥师范学院...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土壤与作物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秸秆配伍腐秆剂还田的最适氮肥运筹方案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为明确沿淮地区秸秆配伍腐秆剂还田条件下氮肥的最佳施用方案,提升该区秸秆还田替代化学肥料的效率。利用布设于安徽霍邱的麦秸配施腐秆剂还田试验,比较了不同氮肥运筹处理:(1)麦秸还田+腐秆剂(CN_(105),C/N=105∶1);(2)麦秸还田+腐秆剂+减基增穗施N肥(CN_(24),C/N=24∶1);(3)麦秸还田+腐秆剂+推荐方案施N肥(CN_(18),C/N=18∶1);(4)麦秸还田+腐秆剂+增基减穗施N肥(CN_(12),C/N=12∶1),在秸秆腐解和水稻生产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氮基肥用量会显著影响腐秆剂的促腐速率,C/N为18∶1时还田秸秆的腐解速率最大(k=0.023),较CN12和CN24处理可分别提高43.75%和35.29%;CN_(18)处理的水稻产量与CN_(105)、CN_(24)和CN_(12)处理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幅分别为13.64%、0.09%和13.09%(P>0.05);秸秆腐解率与水稻产量和水稻千粒重呈正相关,而与水稻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呈负相关,其中与产量的相关性显著(P<0.05)。由上可知,沿淮地区麦秸配施腐秆剂还稻田时配施氮基肥使初始C/N为18∶1可显著加速秸秆腐解,并有增产的趋势。
庄睿花朱媛媛王玉宝高楠柴如山朱林马超
关键词:腐秆剂水稻产量
整合分析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2025年
为明确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磷肥利用率的影响,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和农业措施下作物磷肥利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秸秆还田对作物磷肥利用率影响的27篇文献163条数据,利用整合分析,探究作物磷素吸收量和磷肥利用率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结果表明,整体上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升磷素吸收量(效应值的范围为7.78%~16.44%),但对磷肥利用率无显著影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高磷(全磷含量0.75~1.50 g/kg;有效磷含量>20 mg/kg)土壤相比于低磷土壤具有更好地提升磷素吸收量的效果,偏酸性(pH<6.5)的土壤也更有利于磷素吸收量的提升。磷肥施用量、秸秆施用量、秸秆种类和作物种类均会显著影响磷肥利用率和磷素吸收量。此外,线性拟合结果显示磷肥利用率与全磷、有机质和pH分别呈极显著(P<0.01)、显著(P<0.05)和显著(P<0.05)线性负相关;磷素吸收量与有机质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综上,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季风气候区域,低有机质高磷含量的壤土上进行玉米秸秆还田能够更好地提升磷肥吸收利用效率。施肥量和秸秆施用量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研究结果为提高作物磷肥利用效率和制定秸秆资源可持续农业生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宫志锋吴泽璐丁可欣佘文静柴如山王擎运汪建飞马超
关键词:秸秆还田主要粮食作物磷肥利用率
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病害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9
2022年
秸秆还田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农业措施,对于农作物病害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却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观点。为明确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病害的影响及其在不同病害类型、环境条件和农业管理方式下的具体表现,该研究采用Meta方法,系统分析了公开发表的中国范围内秸秆还田对作物病害影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会显著增加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病害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增幅分别达9.5%和12.2%(P<0.05)。病害类型、环境条件和农业管理措施会显著改变秸秆还田对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具体地,病毒病害和土传病害对秸秆还田的响应较为敏感;亚热带季风气候下还田病害显著减轻,温带季风气候下显著加重,水田下还田病害较轻,旱地,尤其是冬小麦与春玉米轮作下还田病害加重显著,微酸性土壤中还田病害轻于微碱性土壤,此外,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15 g/kg、土壤小于7000 kg/hm^(2)、初始碳氮比大于15时还田均会导致病害的加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秸秆还田病害发生与年平均降雨量、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初始碳氮比和土壤pH值呈正相关。综上,通过增加初始氮肥用量、改善土壤墒情以及在微酸性土壤上的应用,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秸秆还田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病害发生。研究可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病害的绿色防控以及秸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章力干石心怡王玉宝杨欣润余舫江彤常婷婷马超
关键词:作物秸秆病害主要粮食作物病情指数META分析
我国典型省份小麦和玉米农田化学氮肥施用与生产运输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被引量:8
2019年
基于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文献调研方法,估算了我国河南、河北和山东3个典型省份在小麦和玉米上消费的化学氮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化学氮肥施用产生的土壤N_2O直接排放、通过挥发沉降和淋溶径流途径损失的氮素导致的N_2O间接排放以及不同种类化学氮肥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结果表明:河南、河北和山东3个典型省份在小麦上消费的化学氮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1536万、847万、1153万t CO_2–eq·a–1,单位播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2.85、3.61、3.09 t CO_2–eq·hm–2·a–1,单位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0.46、0.60、0.51 t CO_2–eq·t^(–1)·a^(–1);相应省份在玉米上消费的化学氮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717万、720万、912万t CO_2–eq·a–1,单位播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2.19、2.27、2.92 t CO_2–eq·hm–2·a–1,单位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0.40、0.43、0.46 t CO_2–eq·t^(–1)·a^(–1)。研究表明,化学氮肥消费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于化学氮肥在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化学氮肥施用导致的土壤N_2O直接排放这两部分。
柴如山王擎运叶新新叶新新马超屠人凤
关键词:化学氮肥N2O温室气体排放
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硫素对稻田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为了探究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硫素对水稻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采用室内土壤模拟培养试验,共设4个处理:淹水(YS)、淹水+硫磺(YS S)、干湿交替(GS)以及干湿交替+硫磺(GS S),通过测定土壤pH、Eh、Fe^(2+)、Olsen-P、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和磷酸酶活性,并对各数据进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Olsen-P含量在30 d时达到峰值,培养60 d时,YS S处理Olsen-P含量最高,相较于YS提高10.65%;培养60 d时,YS S处理和GS S处理中Fe-P含量均高于未添加硫磺处理组;淹水条件下添加硫磺能够降低土壤pH值,较空白处理降低0.05个单位;同时能显著降低土壤Eh值,较空白处理降低12.85%,即淹水条件下硫磺的添加促进S向S~(2-)还原;YSS处理中LOP和MLOP含量显著提高,而MSOP含量显著降低;淹水条件下添加硫磺增加土壤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本研究表明,在淹水处理条件下添加硫磺更有利于土壤中Ca-P和O-P向Fe-P有效转化,有效提高土壤LOP和MLOP含量,提高水稻土的供磷能力,以此提高水稻土中磷的有效性。
魏晓璠徐博刘悦陈绪祥李虹颖熊启中景建元柴如山马超王智叶新新
关键词:有效磷
水稻减氮密植研究进展与“极限密植”技术
2024年
氮素营养和栽培密度调控着水稻群体构成,协调的氮素营养与栽培密度是优化群体结构,实现水稻“减氮增效”的关键,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许多研究发现,减氮密植可优化水稻群体构成,提高水稻群体生产力和氮肥利用效率,且减氮和密植栽培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具有协同效应。以‘南粳46’水稻品种为材料,我们进行了多年多地水稻“极限密植”栽培技术实践,发现在中上等肥力稻田,设置目标产量9000 kg/hm^(2)、氮肥施用量90 kg/hm^(2)、本田栽插秧苗数高达400×10^(4)株/hm^(2)的情况下,通过免施分蘖肥控制分蘖,使稻株平均分蘖数只有1.2个,协调了群体生长与主茎成穗,较常规栽培显著提高了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进而水稻产量提高了27.4%,由于减少了氮肥用量和施肥次数,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和生产效益,其中氮肥农学效率增加了120%。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氮素营养与栽培密度之间的互作关系还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不同水稻品种株型、养分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对氮密互作的响应不同,研究不同水稻品种的氮密互作关系,探索适应水稻品种特性的减氮增密水平;研究减氮密植模式的水稻无人机飞播技术,利用无人机飞播的高密度高精准性确定播种密度,研究对应的氮肥施用量;开展不同地区、不同土壤和肥力状况下的最适氮密组合研究;研究氮密互作对水稻高产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理和分子调控机制,以及对水稻表型的影响,为水稻“减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吴大霞陈世勇袁先福马超张亚丽夏金林汪建飞
关键词:水稻氮素利用效率氮水平栽培密度
秸秆还田配施腐秆剂下不同氮肥运筹对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为探明秸秆促腐还田条件下沿淮地区不同氮肥运筹对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为秸秆还田后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通过沿淮麦田的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稻秸还田+腐秆剂(CN_(52),C/N=52∶1)、稻秸还田+腐秆剂+增基减拔施N肥(CN_(11),C/N=11∶1)、稻秸还田+腐秆剂+常规施肥(CN_(17),C/N=17∶1)和稻秸还田+腐秆剂+减基增拔施N肥(CN_(22),C/N=22∶1),并对耕层土壤养分、不同形态碳素、不同形态碳素有效率和碳库管理指数等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土壤碱解氮以CN_(17)最高,为166.23 mg·kg^(-1),而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以CN_(11)最高,分别为22.12和138.75 mg·kg^(-1);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有效率和可溶性有机碳有效率均以CN_(11)最高,分别为15.52 g·kg^(-1)、11.87 g·kg^(-1)、38.04μg·kg^(-1)、76.49%和0.25%;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也以CN_(11)最高,为204.19;土壤养分含量、碳素有效率与土壤碳库指数的相关性最高。总之,沿淮地区稻秸促腐还田施用氮肥调节土壤初始C/N至11时,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中活性组分含量及其有效率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提升效果最大。
何治逢王时聪尹众王鑫柴如山邬刚刘荣师焕芝马超
关键词:秸秆还田腐秆剂氮肥运筹土壤养分活性有机碳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被引量:1
2019年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要途径,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而现阶段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很好地联系生产实践、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与拓展,创新并融合了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叶新新柴如山史书林李军利马超王擎运章力干屠人凤
关键词:创新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淹水和好气条件下东北稻田黑土有机碳矿化和微生物群落演变规律被引量:14
2017年
通过360 d室内恒温(30℃)培养,研究淹水和好气条件下土壤碳的动态变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淹水条件下,土壤TOC(总有机碳)降幅(8.68%)略高于其在好气条件下的降幅(6.23%),但差异不显著(P>0.05),DOC(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在好气条件下的含量(P<0.05)。土壤有机碳在淹水条件下的矿化速率常数(0.009 5)显著高于其在好气条件下的矿化速率常数(0.007 5)。土壤淹水条件下的AWCD_(96h)(96 h平均光密度)呈现0~15 d显著低于好气条件、30~60 d差异不显著、60~360 d显著高于好气条件的规律(P<0.05)。淹水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由以利用氨基酸类碳源为主,演变为以利用酚酸类(30~60 d)和氨基酸类碳源(180~360 d)为主;而在好气条件下则演变为以利用多聚物类碳源(60~360 d)为主。淹水提高了土壤DOC含量,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可利用底物和微生物活性,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酚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利用,加快了土壤有机碳矿化。
张敬智马超郜红建
关键词:矿化特征水分条件微生物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
整合分析秸秆还田对农田杂草多度和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24年
整合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农田杂草多度和多样性的影响,可为秸秆还田利用情景下的草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2000-2022年间发表的41篇关于秸秆还田对草害影响的论文,整理得到426组杂草多度和多样性数据,并运用整合分析方法,探讨作物类型、秸秆还田量、土壤质地、气候条件等因素对秸秆还田抑草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总体上可显著降低农田杂草多度和多样性,抑制效应分别为-42.4%和-8.5%。2)不同条件下秸秆还田的抑草效应存在差异。其中,作物类型是影响秸秆还田对杂草多度抑制效应的关键因子,将秸秆还于稻田、玉米田或油菜田可显著降低杂草多度,抑制效应分别为-62.3%、-34.6%和-56.9%,而将秸秆还于小麦田时的抑制效应(-7.1%)不显著;秸秆还田量是影响秸秆还田对杂草多样性抑制效应的关键因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秸秆还田对杂草多样性的抑制效应显著增强(R2=0.021, P<0.05)。因此,秸秆还田可有效抑制农田草害的发生,而在不同条件下其对杂草多度和多样性的抑制效应存在差异。综合来看,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将秸秆以>7000 kg·hm^(-2)的量还于稻田对杂草多度的抑制效果最好,而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以同等量的秸秆还于油菜田时可以更好地抑制杂草多样性。
苏尧叶苏梅鲁梦醒马跃王玉宝王珊珊柴如山叶新新张震马超
关键词:秸秆还田杂草多样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