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志刚

作品数:2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星状病毒
  • 1篇致病性大肠杆...
  • 1篇牦牛
  • 1篇耐药
  • 1篇耐药性
  • 1篇杆菌
  • 1篇ORF2基因
  • 1篇RT-PCR
  • 1篇RT-PCR...
  • 1篇病毒
  • 1篇大肠杆菌

机构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西昌市畜牧局

作者

  • 2篇宋志刚
  • 1篇汤承
  • 1篇余琼
  • 1篇岳华
  • 1篇刘亚刚
  • 1篇张斌
  • 1篇刘情
  • 1篇邓安元
  • 1篇陈曦
  • 1篇李文文
  • 1篇周芳

传媒

  • 1篇畜牧兽医学报
  • 1篇中国畜牧兽医

年份

  • 2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牦牛星状病毒的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变异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近期作者实验室从腹泻牦牛粪便样本中鉴定出一种新型星状病毒(AstV)——牦牛AstV,本研究旨在建立检测牦牛AstV的RT-PCR方法。首先设计引物扩增牦牛AstV 630bp的ORF2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检测引物,建立检测牦牛AstV的RT-PCR方法。结果显示,从20份牦牛腹泻粪便中扩增出13个牦牛AstVORF2基因片段,核苷酸相似性为99.3%~100%,而与牛肠源星状病毒(BAstV)ORF2基因的相似性仅为59.5%~80.8%;所建立的RT-PCR方法只扩增牦牛AstV的特异片段,对BAstV和其他无关病原无扩增;对病毒核酸的最低检测限为57.3fg·μL^(-1);比较试验表明,所建立的RT-PCR方法对牦牛AstV的检出率明显优于现有检测BAstV的RT-PCR方法。其对牦牛腹泻与健康粪便样本中牦牛AstV的检出率分别为55.5%(76/137)和7.7%(2/26)(P<0.01)。试验结果表明,扩增的ORF2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在牦牛AstV毒株间高度保守,但相对于BAstV变异大;基于该序列建立的检测牦牛AstV的RT-PCR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为牦牛AstV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力工具;同时,本试验结果也提示牦牛AstV与犊牦牛腹泻有联系。
陈曦汤承张斌宋志刚周芳岳华
关键词:牦牛星状病毒RT-PCRORF2基因
鸭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其相关致病性分析被引量:18
2016年
为研究鸭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及相关生物特性,本试验从西昌市某规模化鸭场采集病料,通过传统分离培养及理化性质鉴定,分离得到27株鸭致病性大肠杆菌。对27株鸭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药敏试验、相关毒力基因检测。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优势血清型为O119、O86、O126、O142和O44,占分离株55.56%。血清型O119占27株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40.74%,为该鸭场流行的致病血清型。对20种兽医临床常用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7株鸭致病性大肠杆菌均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多黏菌素B敏感,对头孢曲松等10种药物较敏感,对利福平等5种药物耐受。大肠杆菌相关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iutA、hlyF、Iss、IroN、ompT、fyuA、irp2、Tsh及papA基因携带率均为100.00%,fimC基因携带率59.26%,K99基因携带率7.40%。各项研究结果为有效防控鸭大肠杆菌病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并为大肠杆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邓伯雄刘情邓安元李文文宋志刚余琼陈光芬刘述皇刘亚刚
关键词:耐药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