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 作品数:9 被引量:56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低剂量容积CT多向调整在踝关节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研究低剂量CT多向调整在踝关节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诊断的58例踝关节隐匿性骨折,分别行MSCT低剂量扫描(观察组)及常规扫描(对照组),并进行MPR及VR处理,形成踝关节的冠状位、矢状位及横断位图像,并生成三维立体图,多方向、多角度观察,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诊断符合率以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成像方式在图像质量与诊断符合率方面的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TDIvol减少57%,DLP减少60%。两组在CTDIvol、DLP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MPR图像(横断面)诊断骨折者42例(72%),MPR图像(横断面联合矢状面及冠状面)诊断骨折者53例(91%),调整斜面联合VR明确骨折者5例(9%);骨折累及到关节面者4例(7%)。结论在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中选择低剂量CT检查,联合多向调整,可以在减少辐射剂量的基础上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诊可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李岩赵卫国李帆张伟耿进朝
- 关键词:踝关节多平面重建隐匿性骨折
- 中医骨伤专业骨伤科X线诊断学教学改革探讨被引量:2
- 2014年
- 骨伤科X线诊断学是中医骨伤专业重点基础课程之一,为配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培养合格的中医骨伤专业人才,我科于2006年成立影像教研室,并开始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骨伤专业医学影像学教学任务。
- 赵书英耿进朝张伟王宁
- 关键词:教学改革中医骨伤专业
- 拟X线,MRI及MSCT 3D技术联合诊断在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9
- 2023年
- 目的探讨X线,MRI及MSCT 3D技术联合诊断在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筛选2019年2月~2021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选取其中100例作为目标患者,分析单独X线、MSCT 3D技术以及MRI检测与联合检测的检出率,分析踝关节骨折患者Lauge-Hansen分型及分度情况,分析单独X线、MSCT 3D技术以及MRI检测与联合检测Lauge-Hansen分型的符合率,分析Lauge-Hansen分型评估与MRI检测韧带损伤的诊断结果,分析三者联合检测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1)100例手术判定为踝关节骨折的患者,三者联合对踝关节骨折检测检出率最高为100%,X线检出率最低为85%,MSCT 3D技术检出率为94.00%,MRI检出率为93.00%。(2)踝关节骨折患者Lauge-Hansen分型中,旋后外旋型有25例,旋前外旋型有15例,旋后内收型有18例,旋前外展型有32例,旋前背屈型有10例。(3)对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判断最为准确的是三者联合检测,其符合率为99%,X线检测的符合率最低为80%,MSCT 3D技术检测的符合率为94.00%,MRI检测的符合率为93%。(4)经分析,MRI对Lauge-Hansen分型评估的灵敏度为98.90%(90/91),特异度为77.78%(7/9),准确度为97.00%。(5)通过分析可得,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8.99%(98/99),特异度为100%(1/1),准确度为99.00%。结论X线,MRI及MSCT 3D技术联合诊断在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作为诊断踝关节骨折的有效方式,三者联合,对骨折类型及损伤程度进行准确判断,为临床提供参考价值。
- 刘超成永忠张伟韩雪于洋吴龙宋彦涛闫威
- 关键词:X线MRI
- 腕关节类风湿关节炎(尪痹)MRI表现与血清学指标及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探索腕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的MRI表现与血清学指标及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寒湿阻络型和湿热阻络型RA患者各68例,MRI检查观察2种证型腕关节的滑膜增厚、骨髓水肿表现,实验室检查每位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即ESR、RF、CRP,以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论:寒湿型RA与湿热型RA在滑膜增厚、骨髓水肿的发生几率及程度无明显差异,2种证型的血清学指标与MRI表现之间无相关性。
- 赵书英孙轶张伟耿进朝刘燊仡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MRI检查血清学指标中医证型
- 成人下胫腓联合韧带断层解剖及损伤的磁共振成像表现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韧带断层解剖及损伤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特点,以及MRI对于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经临床及关节镜或随访证实的46例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行MRI检查,分析健康志愿者下胫腓联合韧带的MRI表现特点,对损伤韧带(基于韧带损伤MRI诊断标准)进行分级,研究不同类型损伤的MRI表现特点,并与关节镜或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健康志愿者下胫腓前韧带(anterior 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AITFL)表现为小条带状或近三角形低信号,部分呈纹状或斑点状稍低信号,下胫腓后韧带(posterior 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PITFL)及下胫腓横韧带为粗细不等条带状均匀低信号,骨间韧带(intraosseous ligament,IOL)表现为细线样或点状低信号。46例损伤患者,单独AITFL损伤24例,单独IOL损伤2例,AITFL联合IOL损伤13例,AITFL联合IOL及PITFL损伤7例。AITFL拉伤的MRI表现为韧带形态及信号未见异常,韧带边缘见细条形稍高信号。部分撕裂纤维连续性部分中断,纹状或斑点状低信号结构模糊,可见条片状高信号。断裂表现为韧带纤维连续性完全中断;IOL损伤的MRI表现为线样或点状纤维束稀疏,边界不清,下胫腓关节间隙内积液;PITFL部分撕裂的MRI表现为韧带外形厚薄不均,走行迂曲,韧带内见条带状高信号。断裂表现为纤维连续性完全中断,断端可见挛缩。结论MRI可清晰显示下胫腓联合韧带断层解剖及损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明确损伤分级,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精确的解剖学及影像学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张伟韩雪回瑾李岩孙轶耿进朝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断层解剖
- 腕部MRI表现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对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研究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讨腕部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87例拟诊RA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腕部MRI及实验室检查,分析诊断RA的主要MRI征象(骨侵蚀、滑膜增厚、血管翳强化、骨髓水肿、关节积液、腱鞘炎)以及实验室指标[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其诊断符合率。分别选择灵敏性及特异性较高的实验室指标和MRI征象,采用并联试验进行联合检测。结果87例患者得到明确诊断者81例,其中符合RA诊断标准者74例,非RA者7例。MRI征象中血管翳强化和滑膜增厚诊断RA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最高,血管翳强化诊断RA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7.3%、85.7%,滑膜增厚对于诊断R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9%、71.4%。实验室指标中,RF阳性诊断RA的灵敏度、特异度相对较高,分别为79.7%、71.4%。RF阳性联合滑膜增厚较RF阳性、滑膜增厚单独检测诊断RA的特异度高(83.3%比71.4%、71.4%);RF阳性联合血管翳强化较RF阳性、滑膜增厚单独检测诊断RA的灵敏度、诊断符合率高(98.3%比79.7%、95.9%;97.0%比72.8%、96.3%)。结论血管翳强化和滑膜增厚等MRI征象对早期RA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与RF阳性联合检测可以作为诊断早期RA的重要参考指标。
- 孙轶闫威张伟耿进朝李光宇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磁共振成像类风湿因子
- 多层螺旋CT及MRI技术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分型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效能分析被引量:11
- 2023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分型诊断与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303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及MRI扫描检查,记录其骨折位置及Lauge-Hansen分型。以术中病理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及MRI对踝关节骨折分型及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采用多层螺旋CT及MRI扫描踝关节骨折部位,CT及MRI单项检查与病理检测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442,Kappa=0.621),二者联合则与病理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49)。术后6个月,MRI对旋后外翻(SER)型骨折解剖复位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13,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及MRI技术可以更精确地分析踝关节分型和骨折复位质量,对评估患者预后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刘超张伟于洋耿进朝成永忠
-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磁共振成像(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