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涛

作品数:5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静脉内
  • 3篇动静脉内瘘
  • 3篇血液
  • 3篇血液透析
  • 3篇内瘘
  • 3篇静脉
  • 3篇静脉内
  • 3篇静脉内瘘
  • 2篇腔内
  • 2篇介入
  • 2篇介入治疗
  • 1篇导管
  • 1篇导管置入
  • 1篇动静脉内瘘狭...
  • 1篇动静脉内瘘血...
  • 1篇胸部
  • 1篇胸部CT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成形
  • 1篇血管成形术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第三...

作者

  • 5篇王玉柱
  • 5篇杨涛
  • 3篇张丽红
  • 1篇刘丽芳

传媒

  • 4篇中国血液净化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介入治疗被引量:23
2014年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方法 20例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对比PTA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表现、透析血流量及血管造影改变。结果所有病例经PTA治疗后,狭窄段明显扩张,透析血流量大于220ml/min,经造影证实狭窄小于30%。结论 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近期效果明显。
詹申杨涛张丽红刘丽芳王玉柱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透析通路介入治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血液透析
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胸部CT改变对比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对比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胸部CT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0年3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有完整临床资料及胸部CT影像资料的新冠肺炎患者35例,以及MHD患者有胸部CT影像学改变的60例,分析总结其影像学特点及临床特征。结果共纳入95例患者,年龄范围在18~80岁。35例新冠肺炎患者中,有32例病变范围主要分布于肺野外带(91%);以磨玻璃结节为主要表现者25例(71%),伴有小叶间隔增厚者22例(63%),合并有血管内增粗影者28例(80%);支气管充气征11例(31%)。而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31例(41%)病变主要以双肺野中心分布,表现为磨玻璃结节的42例(70%);存在小叶间隔增厚者37例(62%),其中有4例合并支气管袖口征(7%);表现为心影增大者41例(68%),合并有胸腔积液者14例(23%);表现为肺动脉增宽者27例(45%)。结论新冠肺炎患者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胸部CT上均可表现为磨玻璃影伴小叶间隔增厚,但MHD患者可见明显心影增大伴肺动脉增宽等改变,二者胸部影像学特点可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赵彬刘婧刘音杨涛王玉柱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胸部CT
29例ACUSEAL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建立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ACUSEAL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建立方法,观察早期穿刺使用情况。方法收集入组患者基线资料,超声检查计划手术侧的肱动脉及上臂静脉内径;人工血管与自体血管端侧吻合,建立U型人工血管袢。术后观察前臂肿胀情况,根据患者治疗需要及前臂肿胀情况行人工血管内瘘穿刺,透析结束后拔针局部按压15~20min。结果入组患者中有17例(58.6%)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大部分患者既往有多次置管或动静脉内瘘建立史。吻合动脉平均直径为(3.81±0.67)mm,吻合静脉平均束臂直径为(4.46±1.47)mm。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均一次性建立成功,术后前臂未见中重度肿胀,24例(82.8%)患者在术后1周之内开始穿刺,且76.2%的中心静脉置管者术后1周内拔除导管。结论ACUSEAL人工血管内瘘建立后较少出现肢体肿胀,避免了中心静脉置管或缩短了其留置时间,为内瘘的早期穿刺使用提供了可能。
杨涛温静任树风詹申王玉柱
关键词: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
纤维鞘缺损处透析导管置入纠正透析导管功能不良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 探索一种处理导管相关纤维鞘的新方法以改善透析患者的导管功能。方法 回顾40例因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术后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经血管造影证实存在导管相关纤维鞘,同时纤维鞘存在缺损,造影剂经纤维鞘缺损处流出,头臂静脉和(或)上腔静脉造影剂显影良好。18例患者应用导丝引导透析导管经纤维鞘缺损处进入中心静脉,以避开原有纤维鞘对导管的包绕,将导管置入右心房。另22例患者应用原位导管更换的方法将导管置入右心房。结果 2组患者均在介入治疗术后次日应用导管透析,透析时血流量为250ml/min,分别随访3个月和6个月,3个月时2组患者透析血流量为(241±2.92)ml/min比(240±4.18)ml/min,Kt/V值为(1.3±0.05)比(1.28±0.04),2组相比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420)。6个月时纤维鞘缺损处透析导管置换组透析流量和Kt/V值均高于原位透析导管更换组,分别为(202±3.74)ml/min比(240±4.47)ml/min(P=0.020)和(1.04±0.04)比(1.28±0.03)(P=0.010),2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通过纤维鞘缺损处透析导管置入可以纠正导管功能不良,此方法安全、有效。
詹申张丽红杨涛侯西彬王玉柱
关键词:血管通路透析导管介入治疗
超声技术辅助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的腔内治疗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血栓形成导致内瘘闭塞为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总结超声辅助下进行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的腔内治疗的有效率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7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肾内科因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闭塞治疗患者共148例。超声辅助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腔内治疗患者共78例;超声辅助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切开手术治疗患者共70例。对比2组治疗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创伤,及术后3个月、6个月干预后初始通畅率(postintervention primary patency)^([1])。结果超声辅助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腔内治疗患者共78例,成功74例;超声辅助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切开手术治疗患者共70例,成功68例。切开取栓组和腔内治疗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和95%。腔内治疗组手术时间(74.95±5.78)min短于切开取栓组(109.6±7.85)min(P=0.001,t=3.55)。腔内治疗组手术创伤明显小于切开取栓组。术后3个月切开取栓组和腔内治疗组干预后初始通畅率(postintervention primary patency)分别为85%±2%和84%±1%(P=0.290,t=0.580)。术后6个月切开取栓组和腔内治疗组干预后初始通畅率分别为75%±2%和73%±1%(P=0.370,t=0.340)。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辅助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腔内治疗安全、微创、有效。
詹申张丽红杨涛侯西彬王玉柱
关键词:人造血管内瘘血栓超声腔内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