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种群构成
  • 1篇德国小蠊
  • 1篇蝇类
  • 1篇蝇类监测
  • 1篇鼠类
  • 1篇鼠密度
  • 1篇孳生
  • 1篇孳生地
  • 1篇蜚蠊
  • 1篇蜚蠊密度
  • 1篇蚊虫
  • 1篇蚊虫种类
  • 1篇蚊类
  • 1篇环境分布
  • 1篇病媒
  • 1篇病媒生物
  • 1篇虫种

机构

  • 6篇大竹县疾病预...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大竹县人民医...

作者

  • 6篇唐天勇
  • 6篇谢林波
  • 3篇申化坤
  • 1篇李代银
  • 1篇周波
  • 1篇黄华
  • 1篇唐毅
  • 1篇张春

传媒

  • 5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中华卫生杀虫...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大竹县蚊虫种类及活动规律调查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了解大竹县蚊虫种类及其活动规律。方法采用栖息蚊虫捕获法、幼虫吸管法和幼虫勺舀采集法进行调查。结果共捕获成蚊2 943只,蚊幼(蛹)6 660只;经鉴定为4属7种,以骚扰阿蚊为优势蚊种;蚊虫4月份开始出现,随气温上升而迅速增加,以8月份密度最高(人房卧室20.12只/(人工·h),牛棚218.76只/(人工·h),以后缓慢降低,11月份停止活动;成蚊雌、雄之比为22.93∶1;人房卧室成蚊以23:00和次日1:00活动最活跃,牛棚蚊虫以21:00和次日3:00活动最活跃。结论基本了解了大竹县蚊种及孳生地、人房卧室、牛棚的蚊虫密度和季节消长,为制订预防蚊媒疾病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唐天勇唐毅黄华张春谢林波陈真华
关键词:蚊虫种类
大竹县2016-2018年蚊类监测结果分析
2020年
目的了解和掌握大竹县蚊类密度、种群及季节消长规律,为预防和控制虫媒传染病提供科学技术支撑。方法采用诱蚊灯法,将诱捕的蚊虫用乙醚麻醉处理后进行分类计数鉴定。结果共捕获蚊虫5个品种5932只,平均蚊密度为4.12只/(灯·h),以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蚊总数的63.25%。农村牲畜棚为蚊虫主要栖息繁殖场所,以6月蚊密度最高,为33.11只/(灯·h)。结论此次研究基本掌握了大竹县蚊类密度、种群构成、季节消长规律。要按蚊类种群分布、密度高低等特点进行科学控制。
袁东娅唐天勇申化坤谢林波陈真华
关键词:蚊类种群构成环境分布
四川省大竹县病媒生物孳生地治理效果评估调查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了解和掌握病媒生物孳生地治理效果,为进一步制定病媒生物综合治理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和《大竹县城区病媒生物孳生地调查方案》,对建城区病媒生物孳生地进行全面综合治理,并进行治理效果评估调查。结果治理前平均样本阳性率为10.43%;治理后平均样本阳性率为1.39%,治理后以垃圾类样本阳性率最高,为3.37%,公共环境类样本阳性率最低,为0.30%;病媒生物孳生地治理前后样本阳性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5.94,P<0.05),病媒生物各类环境治理前后样本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5.63,13.12,19.45,172.26,P<0.05)。结论开展病媒生物孳生地治理效果显著,通过了国家卫生县城全面综合考核验收。但创国卫难,巩固效果更艰难,要坚持不懈地做好病媒生物孳生地治理工作,巩固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成果。
申化坤唐天勇袁东娅陈真华谢林波
关键词:病媒生物孳生地
2016-2020年大竹县蝇类监测
2023年
目的掌握大竹县城区蝇类密度、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变化趋势,为制定蝇类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捕蝇笼诱捕法,每年3-11月在城区开展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6-2020年共捕获成蝇607只,经鉴定为3科7属12种,平均蝇密度为2.70只/笼,2017年最高为4.22只/笼,以2020年平均密度最低为0.78只/笼;6-8月为蝇类活动高峰;优势蝇种为家蝇、铜绿蝇和丝光绿蝇,占捕获总数的59.47%;环境以农贸市场蝇类密度最高为5.82只/笼.结论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蝇类密度.
周波唐天勇谢林波谢林波
关键词:蝇类种群构成
大竹县2016—2019年蜚蠊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掌握大竹县2016—2019年蜚蠊密度、季节消长和种群构成等情况,为科学开展蜚蠊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粘捕法,对农贸市场、餐饮业、宾馆、医院和居民区5种不同生境蜚蠊进行监测,每种生境布粘蟑纸10张(餐饮业布20张),放置12 h,晚放晨收,鉴定记录蜚蠊种类、数量等情况。结果大竹县2016—2019年共捕获蜚蠊963只,平均密度为0.34只/张,侵害率为5.93%,密度指数为5.66只/张,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各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4521,P<0.05;χ^(2)=41.5715,P<0.05)。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3.46%,为大竹县优势种,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分别占捕获总数的3.43%和0.21%,种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7,P<0.05)。蜚蠊密度、侵害率均以餐饮业(0.72只/张、10.86%)最高,医院未捕到蜚蠊。6—8月为活动高峰。结论大竹县2016—2019年蜚蠊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环境治理措施,有效控制蜚蠊。
谢林波唐天勇袁东娅申化坤江帆陈真华李佳欣
关键词:蜚蠊德国小蠊蜚蠊密度
大竹县2016-2018年鼠类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了解大竹县2016-2018年不同环境鼠类的密度、种类构成、季节消长和数量变化等情况,为制定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在不同环境每月(次)布置有效鼠夹200个以上。室内按每15 m2布一夹,沿墙根均匀布放,室外每5 m布一夹,晚放晨收,并统计分析监测数据。结果共布有效鼠夹7 600夹次,捕获鼠类137只(3个品种),平均鼠密度为1.80%。三年间鼠密度2016年最高、2018年最低,各年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P<0.05)。同年中,鼠密度以4月和9月最高;以四川短尾鼩为优势种,占63.50%;农村自然村鼠密度最高,特殊行业最低,各环境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2,P<0.05)。结论此次研究基本掌握了大竹县不同环境鼠类密度、种类构成、季节消长和数量变化等规律。
唐天勇袁东娅江凡谢林波陈真华
关键词:鼠类鼠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