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君
-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3
- 供职机构:大连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Cu(Ⅱ)对海胆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在壳中蓄积量的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为研究环境中Cu(Ⅱ)对经济棘皮动物的生理影响,以5月龄和15月龄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dius为试验材料,根据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对Cu(Ⅱ)浓度的限定值设置试验浓度,测定中间球海胆的24 h半致死浓度(24 h LC50)、体腔液中免疫相关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壳中Cu(Ⅱ)蓄积量。结果表明:随着Cu(Ⅱ)浓度的升高海胆死亡率明显增加,Cu(Ⅱ)对中间球海胆的24 h LC50为0.247 mg/L;0.012 mg/L浓度组Cu(Ⅱ)对海胆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其他浓度组Cu(Ⅱ)对SOD活性均表现为抑制效应,随着Cu(Ⅱ)浓度的升高SOD活性呈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Cu(Ⅱ)对各浓度组内CAT活性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30 d时各浓度组CAT活性均降到最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Cu(Ⅱ)浓度的升高海胆体腔液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表现为升高趋势,30 d时各浓度组POD活性均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2 mg/L浓度组Cu(Ⅱ)对海胆体腔液中溶菌酶(LZM)活性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其他浓度组内Cu(Ⅱ)对LZM活性表现为诱导效应;各浓度组内Cu(Ⅱ)对海胆体腔液中丙二醛(MDA)含量均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中间球海胆壳对Cu(Ⅱ)的蓄积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本研究结果可为环境中Cu(Ⅱ)对海胆的生理影响研究及利用海洋生物方法检测海洋中Cu(Ⅱ)污染的情况提供参考。
- 丁文君丁君孟凌峰
- 关键词:海胆半致死浓度丙二醛蓄积量
- 不同饵料模式与投喂方式对中间球海胆性腺营养成分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不同饵料模式与投喂方式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性腺营养成分的影响研究。试验设置4种饵料模式(M1组投喂海带,M2组投喂海带+贻贝,M3组投喂南瓜,M4组投喂胡萝卜)和3种投喂方式(对照组投喂海带150 d,RM1组投喂南瓜75 d后投喂海带75 d,RM2组投喂胡萝卜75 d后投喂海带75 d),试验结束后,对海胆性腺中氨基酸、β-胡萝卜素和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饵料模式条件下,M2组海胆性腺中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EAA)和EAA/TAA均最高;M4组鲜味氨基酸总量占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最高;M1与M2组雌、雄海胆的β-胡萝卜素含量及个体平均β-胡萝卜素含量均无差异性差异(P>0.05),二者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M3组雌海胆性腺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雄海胆中PUFA含量4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投喂方式条件下,RM2组海胆性腺中TAA、EAA和EAA/TAA含量均最高;对照组雄海胆性腺中β-胡萝卜素含量及个体平均β-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高于RM1和RM2组(P<0.05),而雌海胆性腺中二者的含量与RM1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RM2组(P<0.05);RM1组雌、雄海胆性腺中PUFA含量均最高。研究表明:M2组饵料模式和RM2组投喂方式均可提高海胆性腺中氨基酸含量,且M2组饵料模式对海胆个体平均β-胡萝卜素含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M3组饵料模式和RM1组投喂方式可明显提高海胆性腺中PUFA的含量。
- 丁玉龙丁君丁文君常亚青
- 关键词:中间球海胆Β-胡萝卜素脂肪酸
- 不同饵料及投喂方式对中间球海胆生长及性腺发育的影响被引量:5
- 2014年
- 为研究不同饵料模式及投喂方式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生长及性腺发育的影响。采用不同饵料模式(M1:海带、M2:海带+贻贝、M3:南瓜、M4:胡萝卜)和不同投喂方式(RM1:饲喂南瓜75天后饲喂海带75天;RM2:饲喂胡萝卜75天后饲喂海带75天)两种实验方案,以M1模式为对照组,对中间球海胆生长指标及性腺性状进行测量并分析,实验周期150天。结果显示:不同饵料模式下,M1(57.84±3.25)mm、(72.58±11.07)g和M2(56.60±2.66)mm、(69.62±8.94)g模式的海胆壳径及活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二者极显著(P〈0.01)高于M3(53.10±2.28)mm、(57.31±8.18)g和M4(50.12±1.70)mm、(50.45±4.27)g模式;M2模式下雌、雄海胆的性腺指数(31.22±3.31)%、(30.92±2.76)%均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3种饵料模式;M2模式下雄海胆的亮橙黄色差ΔE1和亮黄色差ΔE2均显著(P〈0.05)优于对照组(M1模式),雌海胆ΔE1、ΔE2则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添加动物性蛋白(M2模式)对促进海胆性腺指数、性腺品质的提升效果显著(P〈0.05),但对其生长影响不显著(P〉0.05)。不同投喂方式下,RM1(55.46±2.19)mm模式的海胆壳径显著低于对照组(57.84±3.25)mm(P〈0.05),活体重(68.63±7.39)g与对照组(72.58±11.07)g差异不显著(P〉0.05),RM1和RM2模式下海胆在75-150天的壳径增长率(12.55±0.22)%、(12.68±1.78)%和增重率(29.60±4.20)%、(30.53±2.0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79±0.97)%、(19.86±4.86)%(P〈0.05);海胆性腺指数在不同性别不同模式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RM1和RM2模式下海胆的亮橙黄色差ΔE1和亮黄色差ΔE2均差异不显著(P〉0.05),二者显著(P〈0.05)优于对照组且在性别间表现一致,表明:饲喂南瓜75天后饲喂海带75天的投喂方式不会显著(P〉0.05)影响海胆
- 丁玉龙丁君常亚青丁文君张伟杰
- 关键词:中间球海胆投喂方式性腺发育
- Cu2+对海胆免疫相关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及其在壳中蓄积的研究
- 为研究环境中Cu2+对经济棘皮动物的生理影响,以中间球海胆为实验材料,根据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Cu2+浓度设置实验梯度,测定中间球海胆24h-LC50,体腔液中免疫相关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
- 丁文君丁君庞云龙常亚青孟凌峰
- 关键词:海胆CU2+半致死浓度蓄积量
- 文献传递
- 仿刺参骨片的种类和形态学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以大连海洋大学农业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培育的已明确年龄(1龄、2龄、3龄)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实验材料,采用原位压片法对仿刺参棘、体壁、触手、管足、纵肌、呼吸树、肠7种组织标本进行骨片形态学观察和SPSS统计分析,获得了不同年龄、组织仿刺参中各类型骨片的相对比例。结果表明,原位压片法得到的骨片较Na Cl O法结构损坏较小,且能观察到骨片在组织中的分布。仿刺参各组织中存在桌形体、扣形体、杆状体、花纹状体、复合盘状骨片和长孔状体6种主要骨片类型。体壁中主要骨片类型为扣形体和桌形体;棘和触手中主要骨片类型为扣形体、桌形体和杆状体;管足中主要骨片类型为特有的复合盘状骨片、扣形体和桌形体;呼吸树和肠中主要骨片类型为花纹状体;纵肌不含任何类型骨片。不同组织间相同类型骨片的形态结构一致,无组织间特异性。通过对不同年龄仿刺参各组织的骨片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年龄仿刺参相同组织中骨片比例存在差异,例如,1龄、2龄、3龄仿刺参触手中桌形体骨片的相对比例分别为11.55%±2.69%、20.76%±2.34%、3.75%±0.72%,2龄仿刺参触手中桌形体骨片的相对比例显著高于1龄、3龄仿刺参触手中桌形体骨片比例(P<0.05);1龄、2龄、3龄仿刺参棘中扣形体相对比例分别为92.55%±1.98%、65.45%±1.79%、88.36%±3.08%,2龄仿刺参棘中扣形体相对比例显著低于1龄和3龄仿刺参棘中扣形体骨片比例(P<0.05)。本研究为仿刺参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资料,为仿刺参的年龄鉴别提供参考。
- 张莉恒丁君韩昭衡常亚青宋坚田莹白雪秋丁文君
- 关键词:骨片形态学
- 升温对不同管足颜色中间球海胆家系免疫相关酶活性及MDA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为研究升温对不同管足颜色中间球海胆家系免疫相关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设置不同温度梯度(15、20、22、24、26℃),分别对不同管足颜色海胆家系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溶菌酶(LZM)及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随着水温升高,RR、RW、WR、WW家系中间球海胆SOD、CAT、POD、LZM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RR、RW、WR、WW家系SOD活性范围分别为2.39~4.36、2.79~5.17、2.71~4.97、3.66~5.69 U/m L;CAT活性范围为63.02~112.76、62.47~169.37、66.40~140.77、72.29~149.20 U/m L;POD活性范围为1.65~14.59、0.89~13.88、2.08~14.68、2.49~15.62 U/m L;LZM活性范围为9.82~109.23、12.10~110.37、7.82~112.16、11.18~107.83 U/m L。RR、RW、WR家系中间球海胆MDA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含量范围分别为0.97~2.34、0.82~2.40、0.96~2.23 nmol/m L,WW家系中间球海胆MDA含量呈缓慢升高的趋势,含量范围为1.55~2.60 nmol/m L。红、白管足中间球海胆SOD、CAT、POD、LZM活性也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红管足海胆MDA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白管足海胆MDA含量则呈升高的趋势。随着水温升高,RR家系海胆SOD活性对升温胁迫响应早于WW家系海胆,RR家系海胆MDA含量低于WW家系海胆MDA含量;RW家系海胆CAT活性高于WW家系海胆;红管足海胆SOD、POD活性均高于白管足海胆,其中POD活性变化差异显著(P〈0.05);26℃时,红管足海胆MDA含量显著低于白管足海胆MDA含量(P〈0.05)。以上结果表明,以红管足海胆为亲本培育的海胆家系对升温响应更灵敏、更耐高温。
- 丁文君丁君张伟杰丁玉龙何鹏
- 关键词:海胆丙二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