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
-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主动降噪耳机防护强脉冲噪声性能的实验研究
- 2016年
- 目的对两款新型主动降噪技术耳机能否有效防护强脉冲噪声进行初步探索。方法在标准声场内使用火花发声器模拟脉冲噪声,将主动降噪耳机佩戴在人工头上进行测试。首先测量人工头无降噪设备条件下脉冲噪声值5次,作为基线水平;再对两款耳机处于关闭、最低档和最高档状态下,人工头佩戴主动降噪耳机后脉冲噪声值分别进行5次测量,取平均值,纳入统计分析。结果人工头测试脉冲噪声值基线水平为132.3dBSPL;两款主动降噪耳机关闭被动降噪状态下平均降噪水平分别为29.2dBSPL、31.9dBSPL,主动降噪能力处于最低水平时平均降噪水平分别为26.82dBSPL、27.9dBSPL,最高水平时平均降噪水平分别为29.9dBSPL、32.0dBSP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主动降噪耳机针对脉冲噪声的主动降噪水平优于单纯的被动降噪水平。
- 刘晨黄国威李欢王博于黎明陈洪文李兴启于宁
- 关键词:脉冲噪声噪声性耳聋
- 豚鼠、大鼠和小鼠内淋巴囊组织学的差异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比较豚鼠、大鼠和小鼠内淋巴囊组织学的差异,为内淋巴囊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成年豚鼠、SD大鼠、昆明小鼠各5只,心脏灌流后,断头取颞骨水平位常规组织切片及HE染色观察三种动物的内淋巴囊形态特征。结果三种动物内淋巴囊都含有囊腔、上皮、上皮下及囊周组织;豚鼠内淋巴囊中部上皮存在由大量细胞形成的乳头和褶皱,且乳头上可见胞质深染体积较大的细胞突向囊腔,而大鼠和小鼠内淋巴囊中部上皮仅见到胞质深染体积较大的细胞突向囊腔,少见或未见到乳头或褶皱形成。结论豚鼠与大鼠、小鼠的内淋巴囊组织形态学差异较为明显,而大鼠、小鼠间内淋巴囊形态差异较小。
- 丁大雄杨风波吕萍黄国威王晓东刘晨张悦杨仕明于宁
- 关键词:啮齿类动物耳蜗内淋巴囊
- 豚鼠耳蜗Hensen细胞脂滴的性质与分布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索豚鼠内耳Hensen细胞(Hensen cells,HC)中透明物质的性质及分布。方法 10只豚鼠分离制备好耳蜗单离Hensen细胞后,采用中性脂滴的特异分子探针Bodipy 493/503、苏丹Ⅲ、油红O染色及锇酸再固定四种染色方法对内耳组织进行染色,观察耳蜗不同区域Hensen细胞中脂滴的分布情况。结果豚鼠耳蜗不同区域Hensen细胞内均存在高透亮物质,从顶回至底回其体积逐渐变小,数量逐渐增加,至底回逐渐消失;该物质经Bodipy 493/503分子探针特异标记为绿色,被苏丹Ⅲ染色为橘红色,被油红O染色为宝石红,被锇酸后固定后呈黑色颗粒,证实为脂滴。结论四种染色方法对内耳组织的染色结果均提示内耳Hensen细胞中透明物质为脂类物质。
- 杨风波丁大雄吕萍程晓婷任红苗黄国威王晓东刘晨张悦丛涛杨仕明翟所强于宁
- 关键词:耳蜗脂滴
- 3种常用啮齿类实验动物内淋巴囊解剖定位差异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究耳科常用实验动物内淋巴囊解剖位置及其异同,为临床内淋巴囊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成年豚鼠、SD大鼠及KM小鼠,处死后取双侧颞骨和枕骨,明确内淋巴囊的位置及毗邻关系,然后将枕骨与颞骨分离,标定前庭导水管外口;解剖结果通过组织切片得以验证。结果 3种常用啮齿类实验动物内淋巴囊均在内听道后下方,在后半规管下方的骨盖外侧,其骨盖各不相同。豚鼠骨盖为一块薄骨板,大鼠骨盖为较长骨棘,小鼠骨盖为稍长骨棘,骨盖下都能见到前庭导水管外口;颞骨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证实解剖位置就是内淋巴囊。结论 3种常用啮齿类动物内淋巴囊解剖位置大致相同,仅在解剖标志或组织形态上略有不同。
- 丁大雄杨风波吕萍张悦王晓东刘晨黄国威杨仕明于宁
- 关键词:实验动物解剖学耳蜗内淋巴囊
- 光遗传学技术在听觉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6年
- 光遗传学以其基因编码,单一成分以及可以在复杂的组织中调控特定细胞的特点已经在神经科学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光敏感蛋白的不断优化和多样化,各个生命科学领域都在尝试使用这一先进的技术手段解决问题。声音信号在耳蜗内经过毛细胞换能后在螺旋神经节编码成电信号传入中枢。听力受损后,通过人工耳蜗的电极刺激螺旋神经节可以部分地恢复一定的听力,但会影响声音的分辨率。光学刺激选择性聚焦可以改善电刺激的局限,增加声音编码的分辨率。本文回顾了光遗传技术在听觉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在未来科学研究和临床转化的前景。
- 刘晨于宁
- 关键词:螺旋神经节听觉系统
- 糖尿病性耳聋听力变化特点被引量:17
- 2016年
- 目的探讨自发性糖尿病鼠初期听力变化特点。方法清洁级雄性,7周龄Zucker Diabetes Fat(ZDF)大鼠根据糖尿病发病与否分发生糖尿病的ZDF模型鼠(fa/fa)为实验组10只,不发生糖尿病的ZDF对照鼠(fa/+)为对照组5只。分别于2、3、4、5、6月大小时测大鼠的体重、空腹血糖、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Click-ABR)、短纯音诱发听性脑干反应(tb-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s)。结果实验鼠在第2月龄内12小时禁食不禁饮测空腹血糖在正常范围,第3月龄时实验鼠的空腹血糖已达糖尿病标准并维持在较高水平;对照组大鼠血糖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根据测得空腹血糖值大小实验组空腹血糖值上升相对较快的鼠(实验组H)在4月龄时tb-ABR在8k Hz上的阈值较其2月龄时阈值升高(P<0.05);Click-ABR 90d BSPLⅠ波潜伏期、Ⅰ-Ⅲ间期较在2月龄时延长(P<0.05),4月后Ⅰ波潜伏期、Ⅰ-Ⅲ间期开始缩短。实验组空腹血糖上升相对较慢鼠(实验组L)在5月龄时tb-ABR在8k Hz、16k Hz、32k Hz的阈值较2月龄时阈值升高(P<0.05),以32k Hz听力损失最严重,Click-ABR90d BSPLⅠ波及Ⅰ-Ⅲ波潜伏期出现较明显延长(P<0.05),5月后Ⅰ波潜伏期、Ⅰ-Ⅲ间期开始缩短。对照组大鼠实验前后听力无变化(P>0.05)。结论肥胖ZDF糖尿病大鼠发病前期听力无明显变化,糖尿病鼠发病稳定后1到2个月(即4、5月龄)开始出现较明显的听力损害;糖尿病听力损失的发病进展速度也许与血糖升高的快慢有关;糖尿病鼠高频听力损失较重,提示临床糖尿病人应当监测高频听力变化。
- 黄国威李国庆严晓菊吕萍李欢刘晨郭维维杨仕明于宁
- 关键词:耳聋听力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