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亚运

作品数:2 被引量:75H指数:2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耕作
  • 2篇耕作方式
  • 1篇冬小麦
  • 1篇有机碳
  • 1篇玉米
  • 1篇水性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含水量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周年
  • 1篇夏玉米
  • 1篇小麦
  • 1篇耕作措施
  • 1篇固碳
  • 1篇光合特性
  • 1篇含水量
  • 1篇保水性能

机构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作者

  • 2篇韩惠芳
  • 2篇宁堂原
  • 2篇李增嘉
  • 2篇许菁
  • 2篇冯倩倩
  • 2篇张亚运
  • 1篇林祥
  • 1篇李晓莎
  • 1篇许姣姣

传媒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耕作方式对麦–玉轮作农田固碳、保水性能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2
2018年
【目的】农田固碳保水性能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研究耕作方式对耕层(0—20 cm)土壤碳、水含量和产量的影响,为选择适宜该地区的最佳耕作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2年,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两季秸秆全量粉碎(3~5 cm)还田,试验设传统翻耕、深松、旋耕和免耕4种耕作方式。对2015—2016年作物生长各时期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含水量、碳水储量、产量和等价产量等进行了测定。【结果】不同处理麦–玉轮作农田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有所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P<0.05)影响,表现为深松和免耕能显著增加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且以深松效果最为显著(P<0.05)。与传统翻耕相比,免耕和旋耕降低了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深松比传统翻耕显著(P<0.05)增加了小麦季土壤有机碳含量,玉米季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0—10 cm土层,玉米季旋耕和免耕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高于深松和传统翻耕;在10—20 cm土层小麦季免耕处理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三种耕作方式。产量结果表明,深松能有效增加作物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增加籽粒产量和周年等价产量;免耕显著(P<0.05)降低了亚表层(10—20 cm)有机碳含量,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不利于作物增产。两年小麦玉米单作产量和周年等价产量均表现为深松>传统翻耕>旋耕>免耕。【结论】深松能有效促进耕层土壤有机碳积累和保水性能提高,增加作物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增加产量;免耕显著(P<0.05)提高了表土层(0—10 cm)碳储量,有助于增强耕层土壤的保水性能。
冯倩倩韩惠芳张亚运许菁曹亚倩王少博宁堂原李增嘉
关键词:耕作措施土壤有机碳土壤含水量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及周年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44
2017年
【目的】作物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周年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地区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黄淮海地区2003~2014年连续12年定位试验为平台,在秸秆还田前提下,试验设4种耕作方式:传统翻耕(PC)为对照、免耕(PZ)、深松(PS)和旋耕(PR)。对2014~2015季冬小麦和2015季夏玉米各项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和周年产量影响显著,免耕、深松和旋耕处理的光合特性和周年产量均优于对照传统翻耕,依次为PS>PZ>PR>PC。PZ、PS和PR耕作方式显著提高了生育后期冬小麦和夏玉米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其中冬小麦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97.0%、121.1%和71.4%,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57.6%、71.6%和51.2%;夏玉米灌浆期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23.6%、28.1%和10.4%,光合速率分别提高18.6%、26.5%和19.2%,延缓了叶片衰老,使光合作用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PZ、PS和PR处理冬小麦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达65.3%、67.8%和65.0%,夏玉米为66.3%、70.6%和63.4%,而对照处理(PC)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贡献率仅为59.3%和60.9%。PZ和PS处理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PC处理,穗数显著低于PC和PR。PZ、PS和PR可显著提高周年产量,分别提高15.4%、18.2%和11.0%。【结论】在黄淮海地区,采用长期秸秆还田下免耕、深松和旋耕均可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提高胞间CO_2利用能力,降低非气孔限制,增强花后干物质积累能力,增加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协调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提高单季和周年产量,其中深松效果最佳,免耕次之。
许菁贺贞昆冯倩倩张亚运李晓莎许姣姣林祥韩惠芳宁堂原李增嘉
关键词:耕作方式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