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
-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龙门山构造带早三叠世古地磁新结果及其对四川盆地构造旋转的制约被引量:2
- 2016年
- 选择龙门山构造带剑阁县竹园镇马鹿乡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开展了详细的古地磁研究。通过对飞仙关组9个采样点灰岩、泥质灰岩样品系统的古地磁测试,热退磁结果分离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样品的高温剩磁分量具有正、反双极性,且通过了倒转检验,表明它们很可能代表了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构造校正后的特征剩磁方向为:偏角D_s=42.3°,倾角I_s=12.6°,α_(95)=9.4°;相应的极位置为:经度φ_p=219.3°E,纬度λ_p=42.9°N,d_p/d_m=4.9°/9.6°,古纬度plat=6.4°。对比稳定的四川盆地早三叠世的古地磁结果,获得龙门山构造带相对于稳定四川盆地发生了1.2°±4.4°的顺时针旋转运动,为此从构造古地磁角度,提出龙门山构造带和四川盆地自早三叠世以来,在动力学上已是统一的构造单元,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构造旋转作用。
- 叶小舟孙知明李海兵曹勇张蕾王雷振赵越
- 关键词:龙门山构造带早三叠世古地磁学四川盆地
- 汶川地震科学钻探2号钻孔岩心磁化率特征及其对大地震活动的响应
- <正>2008年汶川地震后,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构造带已成为国际地学界最关注的研究热点地区之一,然而,其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一直存在着争议。关键问题是缺乏对龙门山构造带深部岩石和构造的认识,因此,很难了解和认识汶川地震的...
- 张蕾孙知明李海兵赵来时曹勇叶小舟王焕何祥丽
- 关键词:磁化率假玄武玻璃断层泥龙门山构造带
- 文献传递
- 龙门山构造带WFSD-2钻孔岩心磁化率特征及其对大地震活动的响应被引量:16
- 2017年
- 岩石磁化率特征可以帮助判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对地震过程中滑动摩擦伴随高温的物理-化学变化具有显著反应.本研究以钻穿龙门山中段构造带的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2号孔(WFSD-2)岩心为研究对象,使用Bartington MS2K磁化率仪对500~2283.56 m深度的岩心进行高分辨率无损磁化率测试,并结合岩性特征和显微结构探讨了龙门山构造带主要岩石单元的磁化率特征及其地震断裂活动的磁学响应.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由花岗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彭灌杂岩体的磁化率值(数十到数千个10^(-6)SI)普遍高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岩的磁化率值(数个到数十个10^(-6)SI).从WFSD-2岩性分布来看,彭灌杂岩上下出露四段,其磁化率值特征反映它们属于不同的岩石单元,它们与下伏须家河组地层呈断层接触,构成叠瓦状构造,指示了龙门山构造带具有强烈的地壳缩短作用.断裂带中处于滑动带的断层泥和假玄武玻璃具有高磁化率特征,而断层角砾岩和碎裂岩不具有高磁化率值特征,表明断层岩磁化率增高的原因可能主要与地震断裂滑动摩擦过程中高温作用下发生的磁性矿物转换有关,断层岩中高磁化率异常可作为大地震活动的证据.WFSD-2岩心中的映秀—北川断裂带(600~960 m)可识别出约80条高磁化率异常的断层岩带,揭示映秀—北川断裂带是一条长期活动的断裂带,龙门山构造带形成演化过程中伴随着大地震活动.
- 张蕾孙知明李海兵赵来时曹勇叶小舟王雷振王焕何祥丽韩帅白明坤葛成隆赵越
- 关键词:断层岩磁化率龙门山构造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