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胆碱
  • 1篇电图
  • 1篇心理测验
  • 1篇血小板
  • 1篇氧自由基
  • 1篇有机酸尿症
  • 1篇原代皮层神经...
  • 1篇认知功能障碍
  • 1篇神经梅毒
  • 1篇神经心理
  • 1篇神经心理测验
  • 1篇神经元
  • 1篇天麻
  • 1篇天麻素
  • 1篇皮层
  • 1篇皮层神经元
  • 1篇轻度
  • 1篇轻度认知

机构

  • 5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5篇曹韦
  • 4篇陈晓鹏
  • 3篇李学忠
  • 2篇庄原苏
  • 2篇周小平
  • 1篇刘娜
  • 1篇蒋雨平
  • 1篇陈小鹏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亚太传统医药
  • 1篇中外医疗
  • 1篇医药前沿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6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脑电图功率谱比值和神经心理测验在主观认知下降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EEG功率谱比值和神经心理测验在主观认知下降(SC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SCD患者60例,以及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30名。分别对两组进行神经心理学测验,对不同脑区的EEG功率谱比值进行比较,分析两组的差异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结果SCD组即刻记忆、延迟回忆、倒背的评分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CD组额区、颞区的EEG功率谱比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SCD组颞区的EEG功率谱比值与延迟回忆中度负相关(r=-0.628,P<0.05)。结论颞区的EEG功率谱比值、延迟回忆测验对早期诊断SCD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陈晓鹏陈思远曹韦庄原苏李学忠
天麻素对过氧化氢损伤大鼠原代皮层神经元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研究天麻素对过氧化氢损伤大鼠原代皮层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过氧化氢损伤大鼠皮层神经元模型,在造模同时给予不同浓度的天麻素溶液,采用DPPH法测定天麻素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通过检测尿酸生成,测定天麻素对过氧化氢损伤后大鼠皮层神经元中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提取蛋白,通过WB法检测BDNF表达。结果:天麻素能够逆转过氧化氢对大鼠原代皮层神经元造成的损伤,降低细胞上清液中LDH含量,提高活细胞量;细胞上清中SOD活性升高;天麻素可清除氧自由基,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天麻素能够促进损伤神经元中BDNF的表达。结论:天麻素对过氧化氢损伤的神经元有显著保护作用。
曹韦陈小鹏刘娜周小平
关键词:天麻素氧自由基SODBDNF
3-羟基丁酸尿症伴小脑性共济失调病例报告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报告3-羟基丁酸尿症伴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病例。方法收集以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的3-羟基丁酸尿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 3-羟基丁酸尿症患者经临床体检发现有小脑共济失调的体征和尿中3-羟基丁酸、乙酰乙酸、2-酮-3-甲基戊酸、2-酮-异己酸显著升高。结论发现1例3-羟基丁酸尿症伴小脑性共济失调病例。
陈晓鹏曹韦周小平蒋雨平
关键词:共济失调有机酸尿症
NLR、MLR、PLR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
2024年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于神经梅毒在临床上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于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神经梅毒初次确诊患者33例,作为神经梅毒组,并选取同期初诊并住院治疗的普通梅毒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分析NLR、MLR、PLR在两组间的差异。并用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结果:神经梅毒组患者的NLR、MLR、PL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NLR、MLR、PLR预测神经梅毒患者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0、0.720、0.634。结论:NLR、MLR、PLR对神经梅毒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可协助鉴别神经梅毒与普通梅毒。
陈思远宋西珠彭勃曹韦庄原苏李学忠陈晓鹏
关键词:神经梅毒
吡拉西坦联合胞磷胆碱改善急性脑梗死后MCI的临床研究
2023年
目的研究吡拉西坦联合胞磷胆碱对急性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21例急性脑梗死后MCI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105)、对照组(n=116)例。对照组除常规脑梗死内科治疗外均予以胞磷胆碱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方案上加用吡拉西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NIHSS、ADL、MMSE、MoCA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ADL、MMSE、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MSE、MoCA评分分别为(26.47±1.89)分、(24.31±1.9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4.41±2.31)分、(22.49±2.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11、6.156,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拉西坦联合胞磷胆碱对急性脑梗死后MCI有改善作用,且较为安全。
彭勃宋西珠陈晓鹏史蓓蓓曹韦李学忠陈思远
关键词:吡拉西坦胞磷胆碱急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共1页<1>
聚类工具0